韩起答《精武》编者问(三)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wangto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韩先生对你这一支八极拳的薪火相传有何打算?
  答:对薪火相传这种事,我没有明确的打算,我只是乐意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小伙子经过我的调教练得拳脚凌厉,能有效地对付暴力侵害。
  我制订的训练是按每天一个半小时、每周对抗两次安排的。我当然希望学生能多练,最好每天练三个小时,把对抗练习的次数增到四次。问题是不现实,小伙子们都是有工作的,有的还有老婆孩子的拖累,每天能练一个多小时、每周能集中两次就不错了。大家知道,我是极力坚持武术要照顾普通爱好者的,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考虑到爱好者是在业余时间练武术,武术对他们是爱好,不是职业。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小伙子们一天练两三个小时。
  在教授拳术之外,武术文字的传播,是否属于另一种范围更广泛的传香火?譬如赵道新,他的文章影响了多少人?相比他徒弟的数量(指个别长期接受赵道新训练的人),继承他的观念和广义训练法的人,数量会多无数倍吧?
  问:八极拳的“逆思维”格斗训练有何价值和意义?
  答:我第一次提出“逆思维”格斗训练,是在2001年的一本武术杂志上,当时我想探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训练方法,后来所以冠以“八极拳的逆思维格斗训练”,只不过因为我是练八极拳的,对八极拳最熟,在文章中经常把八极拳当例证使,其实看过文章的人都明白,我谈的是武术的逆思维格斗训练。
  逆思维训练法有这样一些特征:在训练的指导观念上,大张旗鼓地强调“用实战指挥训练、检验训练,让训练围着实战转”。具体到日常训练,在内容上。把对抗做为一项常规训练确定F来,并且突出对抗在整个训练链条中的核心地位。从训练程序上,将对抗训练前置,放在入门之初或入门后的一两个月(执行一套由简单到复杂的方法),且在日后的训练中,贯穿始终:打→练→再打→再练→再打,往复循环。
  很明显,逆思维的理念和方法。与流行的传统正相反,流行的传统虽然也高举格斗旗帜,但其思路,走的是以“拳论掌故演练说手”指挥训练、指挥实战,强令训练围着“拳论掌故演练说手”转。具体到训练方法,在训练内容上不设对抗一项,从训练程序上,把散手练习(即对抗训练)放在最后——在现实中,绝大多数的爱好者即便练了十年、二十年,仍不曾在其师的训练中见到对抗训练。
  逆思维其实只是与流行的传统相逆,一旦我们抛开流行的传统,会立马发现,逆思维实在是再正不过的正思维。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我们来看散打、拳击、足球等所有对抗运动项目,它们的训练思路,就全部是“实战指挥训练,训练围着实战转”。具体到训练中,也是以对抗为核心内容,在程序上。也是经过短期的基础练习后即转入对抗(简单的对抗)——没有一个拳击手是空练十年直、勾、摆,然后才准许打对抗的(或终生不打对抗)。其次,我们看真正的传统武术,真正的传统练法虽然在散手练习之前,要经过几年基础和功力训练,在训练程序上确实比较落后,不过一旦转入散手练习阶段,它的思路又正过来(或者说与流行的传统相逆),遵循的是“实战指挥训练,训练围着实战转”。当年我老师在吴秀峰身边,从中期开始后,执行的就是“训练围着实战转。”
  说到逆思维的价值,这么说吧,凡跟我练的人,除胆量极小和身体极弱者之外,只要按照我的要求“每天练一个多小时,每周练习不低于五次,持续训练一年(有人不到一年)”,几乎都能打。当然有人很能打,有的人能力一般。
  问:假武术家“好古”而不“敏求”,依先生高见,真武术家当如何?
  答:武术里古的东西不是一点不能“好”,某些有效的训练方式(如八极拳的踢桩打袋、兔子蹦、铁牛耕地等),某些有效的技击动作(如八极拳的一些摔法和抱肘护耳、栽捶、掼耳、侧踹、穿桩腿、扫踢腿),都是可以“好”而继承的。但对古的认识仅到这一层还不行,更关键的是看对待“古”的态度。求实的武术家在审视古传时,一定不会一味膜拜而放弃探索。
  有些人一提古传拳术,就认为从训练法到技术无一不是最好的。不需要改进,也没有改进的可能。这样的态度,与其说虔诚,不如说是缺乏足够的鉴别力和在智力上的瘫痪。因为这世界不存在完美的东西,艺术作品好,科学原理也好,技能技巧也好,你都能找出它身上的缺点和局限性。对缺点和局限性的认识需要足够的鉴别力,对缺点和局限性的改进则需要大量的智力工作。
  我们说八极拳的踢桩打袋是有效的、好的,但是,我问你,假如用踢沙袋来取代踢树桩,是否效果更好?更有利于保护踝关节和膝关节?还有打沙袋。把古传的只填充沙子的“硬沙袋”换成现代的“软沙袋”(且戴上拳套来打),是否更能避免指节坏损、于腕挫伤?这样的改进,还别说能弥补古传的缺陷,即便不能改进,探索失败了,它也值得肯定。因为只有寻求改变,事情才有变得更好的可能,放弃创新,连这种可能性都不存在了。千人一面、万口一辞的重复古传,只有把古传拖进深渊这一种结果。
  敏于探索的武术家,不但致力于使有效的古传变得更有效,他还能填补古传中从来没有的东西,譬如打拳脚靶,大家知道,不止八极拳,其它的古传拳法也都没有打拳脚靶这项洲练,拳脚靶是纯外国的。要不要引进拳脚靶,涉及到对待古传的态度问题。迷信古传的人自然是拒绝的——任何外来的、新的东西都不如古传好嘛。寻求发展的武术家不然,他能很快发现,不停移动的拳脚靶,在提高反应速度、拳脚速度、距离感、拳脚的实战运用等能力上,是踢桩打袋(包括独自空练),所无法做到的。
  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对待训练方法持有一种态度:“实用,求新”。人家孙教练用老方法都已带出奥运冠军、刷新世界纪录了,仍在探求更实用、更新式的方法,多丁不起,相比孙海平,咱武林痴迷古传的所谓武术家,真什么都不是了。孙海平若是在武林,肯定堪称大武术家。不过,他也肯定挨骂。因为他戳了以继承古传为荣者的软肋。
  问:赵道新之后,你认为谁是真武术的守护者?
  答:真武术的守护者,他在阐述武术时不搀假,不夸大,不有意误导大众。在教学中,能用有效的方法普遍提高学生的技击能力。
  守护真武术的人,其言论和方法也难免出现错误,但这种错误是出于人认知上的局限性,而非主观上的故意。主观上的故意误导,属于欺骗行为。
  咱武林里谁是真武术的守护者?谁是讲武术神话的骗子?大家自己去判断吧。
  问:你对赵道新的理论永远会五体投地吗?
  答:赵道新有让别人对他的理论“五体投地”而且还是“永远”的意思吗?赵道新是反对宗教式崇拜的。人,不管是谁,想让别人视自已为永远正确的神,都是居心不良的。我这么说了之后,等于是告诉大家,我眼里没有神圣。至于赵道新的 理论,譬如他特别热衷对爆发力的阐述。而对全面的身体力量训练强调不多,这一点我就不认同,我认为赵道新的这种侧重带有很大的个性特征,普遍性差了。当然,这是就我能看到的赵文而论,至于他尚未公开的文稿里。是否有专门论述力量训练的文字,不得而知。
  问:套路真的一点无用吗?
  答:套路不能使人学会格斗。另外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看,用练套路的方式以求功力(或者说提高身体素质),实为“高投入低产出”的低效训练法。
  “运动训练学”专门研究运动训练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武术这种运动训练。至今尚未证实能够跳“运动训练中的普遍规律”。有人说八极“小架”是用来练功力的。换用“运动训练学”的术语表示。一般身体训练+专项身体训练=练功力。
  身体训练,不用说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的(包括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一般的身体训练,就是为了提高从事任何一项运动(不管拳击、武术,还是足球、田径)。都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又因为各项运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各有偏重,譬如,足球跟摔跤比,对力量的要求不如摔跤高。而同样是力量,摔跤虽然需要强大的“重力性力量”(推拉力)但对“速度性力量”(爆发力)的需求弱于拳击。于是,在一般身体训练的基础上,专项身体训练的提出,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武术的猛拳重腿需要强大的“速度性力量”,武术的摔法若单靠技术而不练“重力性力量”,也绝对玩不转。还有拳脚的动作速度、步法的移动速度,神经的反应速度,身法的灵敏等等功力。你都必须要有。
  套路,具体到八极小架,它能够很有效地增长上述各项功力吗?倘若谁说能,他就应该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使学生通过“小架”大幅度地提高“速度性力量”、“重力性力量”、动作速度、移动速度、反应速度、灵敏性等功力——只要是有一点理智的人,他也不至于说“武术技击不需要上述功力”吧?
  流行的传统功法不管名曰“练内劲”还是“练内功”、“练气力”,用到实战对抗中,最终仍表现为:力量、速度、灵敏、耐力。
  当然,我不否认“小架”在强壮身体内部、促进有机体的机能方面有独到之处,因而能提高身体素质。不过,具体到提高的幅度,或者说效率上,我仍不得不说,它是低效率的,提高的幅度有限:譬如,从增加腿部力量来说,小架不如“深蹲”和“压胳膊”;从提高下肢爆发力来说,小架不如“兔子蹦”;从提高侧踹、扫踢和击拳的力度来说,小架不如踢打沙袋;其它,在提高腰、腹、背力量和移动速度上,小架的锻炼价值就更差,至于说用小架米提高反应速度、灵敏性,几乎是奢望。
  此外,功力训练还有许多讲究,你不管是用小架还是什么手段来训练学生,都必须搞清如下的问题:比如,功力训练的总负荷量和强度,你是怎么安排的?总负荷量与强度在不同的训练阶段、在夏天与冬天,你是如何进行调整的?你是先增加负荷量还是先增加强度?如果有人认为我问得过细,我要说,很多问题我还没有提到呢。其它诸如:功力——如速度、力量,各应该安排在每次训练的哪一时段?功力练习和技术训练在每一周、每一阶段里该怎么安排?功力(一般与专项身体训练)你是每人同时安排。还是分开设置?具体到每一周里,你有一个详细的训练计划吗?对于功力——比如力量,你如何协调与技术结构、发力特征的关系?你如何调整消耗与恢复……这些问题你都要考虑,即便如此,这些仍是我想要问的一小部分问题而已。
  我这还主要是谈功力,要是再谈技术的使用训练,扯出的问题就更多了,围绕武术技击的训练可以写出一本很厚的书来,套路?真不值一提。还有“拳论掌故演练说手”。跟科学的训练方法比,真小巫见大巫,萤火比月亮。为什么有的人教学生,教一个、一个不会打,教十个、十个出门挨揍?方法离谱,除了“演练、说手”就是“拳论、掌故”,别说练三年,练三十年也打不了人。
  问:八极拳为何不起高腿?
  答:不光是八极拳,近一百年来影响大的拳种多数都有排斥高腿的倾向。即使是不拒绝高腿的戳脚,高腿在其所有腿法中占的比例也不大。踢低腿、甚至根本就放弃踢腿,成为武林的主流。我在此不淡高、低腿的优劣,我只说,提倡或放弃任何一种技击动作,会导致不同的拳术风格。我举八极拳和泰国拳的例子,八极拳有抱肘护头接穿桩腿(或扫踢或侧踹)的打法,泰国拳则有抱肘护头而后接正蹬腿(或横扫踢),这两组动作组合,两个抱肘护头技术结构大同小异,两个腿法——穿桩腿和正蹬腿,也有相似的技术结构,但这两组动作连接,到了实战里,却是两种拳术风格。八极拳的抱肘护头一般采用低势(曲膝缩腰),泰国拳的抱肘护头多为高拳架。为什么有高、低架势之别呢?就是受制于随后连接的腿法(仅就接腿法而言),八极拳的低势是与接低腿——蹬踹对方的膝盖或小腹,相呼应的。假如你想接一个蹬面或蹬胸的高位穿桩腿。你连接起来准慢。曲膝缩腰的低势。要想接高位的穿桩腿,你就得有一个长腰的动作,而多做一个动作,不言而喻,连接自然要慢。但是接蹬踹膝盖或小腹的低位穿桩腿,则可省掉挺腰动作,腰缩着就能把腿蹬踹出去——若是接扫踢或侧踹,最顺畅快速的连接,也是低位的扫踢或侧踹。我举的这个例子,大家可以用对抗的方式去体验。至于八极拳选择低腿的其它原因,在此不说了。
  也许有人问:八极拳可不可以像泰国拳那样,采用高拳架的抱肘护头,从而将腿法从单一的低踢解放出来,向低、高、中三路上全面发展?
  我说:可以。而且任何一个偏爱腿法,有心想把腿踢得低、中、高三路穿梭翻飞的人,都可以做此尝试。不过,我要提醒一点的是,对某一种打法的选择,同时意味着对另一种打法的放弃。因为,八极拳选择低势的抱肘护头,它还有抱住罩钻(接摔法或胯打)和用肘尖顶对方的追求,当你为了踢高腿而采用高拳架时,对于这儿组连接,你就得忍痛割爱。天下没有两全的事。
  如果有人说:起高腿偏离了八极拳的风格。我要问了,练武术,形成自己的风格重要、还是遵从拳术的风格重要?练拳如穿鞋,鞋是来适应脚的,鞋适应脚,人走路才舒服,把脚割一块去适应鞋,还怎么走路?再说了,八极拳的风格,与其说是拳术的风格,不如说是一些前辈自己的打斗风格,这些前辈打出名堂来了,人们纷纷去学他们的东西,教的人呢,自然是教自己擅长的东西,加之武林有小改拳的风气(很多人也没能力创新),于是几代之后,当初前辈的个人风格就被当成拳术的风格同定下来了。但这种风格,你适应,不见得别人也适应。还有,适应的人也不是全部的风格打法他都适应,而不适应的人,也不是说,他不能在拳术里找到一点他适应的东西。从这样的角度讲,练拳又是一个在拳术中分辨哪些东西适应自己、哪些东西不适应自己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形成自己风格的过程。能打的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一般的人有不甚鲜明的风格。水平高的人,则有十分鲜明的个人风格。我那些能打的学生,就一人一种风格,谁跟谁都不一样。
其他文献
抗独特型疫苗(anti-idiotype vaccine)是免疫调节网络学说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抗独特型抗体可以模拟抗原,刺激机体产生与抗原特异性抗体具有同等免疫效应的抗体,由此制成的疫
性别决定(sexdetermination)涉及遗传、发育和进化等领域,开展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对认识动物性分化异常等多种与性别有关的疾病、实现动物性别的人为控制等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006年,笔者在进行建鲤选优时,利用溪河回捕雄性与池养雌性进行繁殖所产子一代与池养建鲤繁殖子一代比较,有明显的生长优势,现总结如下。
1手术部位左侧部位,应在左侧瘤胃肷窝三角区中央向下作1条直线至17-20厘米处,由此开始按肋骨方向向下作30-35厘米长的切口,终点一般在第10—11肋骨下7-9厘米处。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鼓励养猪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规模场(小区、大户)得到了迅猛发展。据笔者对云南省马龙县的情况调查显示,全县2009年共出栏肉猪33万头,农户散养户出栏26万头,占出
面向打造“环境共生·健康长寿·新产业创造”未来城市的挑战针对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环境、能源、安心·安全、高龄化、低增长时代等诸多课题,柏之叶智慧城市以实
研究了Cd^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急性毒性影响。利用直线回归法计算出Cd^2+对中华绒螯蟹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5.348mg/L。利用透射电镜方法观察了浓度为6.310mg/L的Cd^2+96h对中华绒
1光照对鸡的影响1.1时间母鸡在10周龄前生殖器官发育很慢,因此光照时间的变化对其性成熟影响较小。而10周龄后,卵巢、输卵管进入迅速发育阶段,光照对其发育的影响随鸡周龄的
三换掌是陈式太极拳重要的基本功。属活桩练法。此式两手只在胸前交替转换,是实用交手法中的快速换招方法。反复习练,可使周身上下相随,膂力大增。初时腿部可能感觉酸疼,数日后恢
OFIS和AKT II的建筑师同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Freeaproved、PD Ljubljana Matica、Rieder和Rockwool的学生合作完成了这个项目。该项目由哈佛设计研究生院的建筑设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