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岩差异压实及对储层物性保存的控制作用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u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明确中—深埋藏成岩阶段压实作用下白云岩物性的演化规律和保存机制,利用非稳态压力衰减孔渗联测方法,对孔隙型、孔洞型和裂缝型3种孔隙空间类型白云岩的抗压实效应进行模拟试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有效应力增加,白云岩物性相应下降,且孔隙空间类型和初始物性不同导致白云岩压实效应存在差异,其中孔隙型细分为孔隙Ⅰ型和孔隙Ⅱ型;在有效应力加大过程中,孔隙Ⅰ型和孔洞型白云岩储集空间抗压实能力强,孔隙度演化特征为早期快速下降、后期基本不变;裂缝型和孔隙Ⅱ型白云岩储集空间抗压实能力弱,孔隙度演化规律为早期快速下降、后期持续下降;孔隙Ⅰ型白云岩连通属性抗压实能力强,有效应力超过10 MPa后,渗透率基本保持不变;孔隙Ⅱ型、孔洞型和裂缝型白云岩连通属性抗压实能力依次变弱,渗透率随有效应力的增加具有早期快速下降、后期持续下降特征.
其他文献
设计了(Ni40Mn25Fe25Cr10)100-xGax(x=0、5、10)系列高熵合金,对其进行了冷轧和退火处理,并进行了拉伸性能测试.利用扫描电镜对合金组织形貌和断口进行表征,采用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合金的相组成.结果表明:Ga元素添加使N i、Mn和Ga在晶界富集,并且析出形成L12相,L12相有效增强了合金强度,但使合金塑性下降.Ga元素的添加也使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增强.时效态的强化方式主要是析出强化.(Ni40Mn25Fe25Cr10)90Ga10在750℃退火后比(Ni40Mn25Fe25Cr
研究了9Ni钢锻件偶然存在的原生自由界面缺陷及其产生原因与修复机制.制备了含人工预制真空界面的试样和含原生自由界面的试样,并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了压缩焊合实验.焊合试样的拉伸实验和断口观测结果表明,若9Ni钢内部自由界面能够完全贴合,则在高温受压变形条件下容易焊合.当断口发生在材料原生的自由界面处时,可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自由界面上有明显的光亮区域、“围堰状”粘合区和气孔痕迹.以此推断是凝固过程中气体进入熔池内部,形成气团,锻造时随着气团体积减小,气体压力显著增大,阻碍了空洞的焊合,从而形成自由界面.
采用Gleeble-3800型热模拟试验机对SP700钛合金进行等温恒应变速率压缩实验,研究其在变形温度700~950℃、应变速率0.001~1 s-1条件下的高温流动行为,同时根据实验数据构建出BP神经网络本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高温变形过程中的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SP700钛合金的流动应力影响较为显著,流动应力基本上随变形温度的增加而减小,随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大,且在变形温度更高时,稳态流动特征更为明显.基于BP神经网络本构关系模型得到的SP700钛合金的流动应力预测值与实验值较为一致,其相关系数和平
针对传统微地震事件检测方法存在的预处理步骤繁琐、人工干预严重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时频分析和卷积神经网络的微地震事件检测方法.该方法使用实际的油气井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信号作为原始数据,利用S变换提取时频谱构建样本数据集,然后建立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时频谱样本进行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为了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分别对低信噪比的合成微地震信号,以及实际油井不同类型的地面微地震监测信号进行事件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检测包含低信噪比信号及微弱信号在内的多类微地震事件;与短时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其他时频分析方法
以储层中的长石为实验矿物进行酸性和中性条件下的静态溶蚀试验,结合Geochemist?s Workbench 12.0(GWB)分析酸性和中性条件下的矿物转化规律,利用GWB软件考察不同酸碱度(pH=3~9)增孔效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长石剧烈溶蚀,反应过程中生成针状的富铝勃姆石和簇状高岭石,中性条件下长石溶蚀减弱,且在反应过程中只生成勃姆石和白云母次生矿物,矿物转化过程软件模拟结果与在pH=3和pH=7条件下的试验结果一致;pH值变化会影响矿物转化历程,随着pH值的增加,弱酸性条件下高岭
以地质、地震、测井等资料分析为基础,对车镇凹陷斜坡带输导体系特征和油气运聚模式进行分析,明确斜坡带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车镇凹陷斜坡带的油气主要富集于沙三上亚段储层中,与沙三中下烃源岩存在直接接触、断层沟通等多种接触关系;成藏期油源断层活动性较弱,活动时间较长的1和2号断层控制了斜坡带沙三段油气的富集,从斜坡内带向外带,油气沿调节断层及其组合砂体向构造脊和骨架砂体发育区汇聚,在研究区西部7号断层处形成优势通道;研究区砂体物性差是斜坡内带钻井失利的主要原因;中带和外带的油气主要分布于断-砂组合控制下
采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对Ti60钛合金进行了热压缩实验,研究该合金在变形温度800~1150℃和应变速率0.001~1 s-1区间内的热变形行为.结果表明: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是决定Ti60钛合金流变应力大小的主要因素,随变形温度升高,应变速率降低,流变应力减小,表现出较强的温度敏感性和应变速率敏感性;随应变增大,合金的流变应力达到最大值,之后趋于平稳,呈现出流变软化特征.采用双曲正弦模型确定合金在800~900℃、950~1020℃和1050~1150℃的变形激活能分别为545.82、7
基于油-水、气-水和水合物-水等两相流体的岩心核磁共振试验,分析流体饱和度对核磁共振T2谱的影响,从测井应用角度考虑提出核磁共振弛豫指数的概念,参考阿尔奇公式建立含水饱和度与核磁共振弛豫指数的经验关系,拟合得到核磁共振饱和度系数和核磁共振饱和度指数,并探讨核磁共振饱和度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岩石孔隙中含有两相流体时,含水饱和度核磁共振弛豫指数呈现明显的幂指数关系,核磁共振饱和度系数基本稳定在1左右,但核磁共振饱和度指数分布范围较广,与岩石粒径、流体性质、孔隙结构等密切相关,通过试验建立的经
为研究曲轴疲劳裂纹及其寿命,建立曲轴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并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得到曲轴各个连杆轴颈载荷谱.使用ABAQUS和FRANC3D对曲轴裂纹进行引入以及扩展分析,通过Paris公式进行裂纹剩余寿命计算分析,并研究了初始裂纹形状比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裂纹深度扩展至12.7 mm时,等效应力强度因子达到曲轴材料的断裂韧性,裂纹产生至临界深度,剩余寿命为7.9×105次;初始裂纹形状比增大,应力强度因子沿裂纹前沿宽度方向减小,沿深度方向增大.研究了曲轴表面粗糙度对疲劳安全系数及疲劳寿命的影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拉伸试验机等手段研究了Nb和C含量对传统淬火-回火(Q-T)态和新型淬火-分配-回火(Q-P-T)态汽车钢板拉伸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Q-T态试样中未见明显奥氏体衍射峰存在,而Q-P-T态试样中可见衍射峰强度不等的奥氏体衍射峰;含Nb钢板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碳化物,且Q-P-T态钢板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相对较多;Nb元素的添加有助于提高Q-P-T和Q-T态汽车钢板的强度,而对塑性影响较小,适宜的Nb添加量为0.03%;Q-P-T工艺有助于同时提高含0.4%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