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ird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校企合作是现阶段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主要方式,是助力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对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发现职業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学校、企业和法律的一些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对措施,以提高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促进职业院校更好的发展。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双方共赢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5-0130-02
  校企合作从表现上看就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单位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相互合作的过程,通过合作的关系促进双方共同进步,从而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不进则退,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学校和企业两个单位需要联合起来,共同面对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校企合作是经过了实践验证的,学校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是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校企合作的含义与重要性
  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为了实现教学与市场结合,通过与企业合作、沟通、配合,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有利于就业,有利于职业教育长期发展的一种办学措施。校企合作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使学生能够在没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之上,通过技能为自己谋得一个好的工作,从而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实践证明,校企合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更方便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的可以达到无缝对接,为学校培养学生提供方向。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校企合作促进了教学改革,在企业人才需求的引导下,教学改革有了目标和定位,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和教师了解企业对专业、行业的新动态和新要求,增加他们对不断更新变化的技术和设备的认识。其次,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教学目标的确定,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企业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促进课堂教学、课程设置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早地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和即将工作的岗位。最后,校企合作提升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可以到企业实地学习,在企业的环境中,更贴近即将从事的工作,加上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融通,有利于学生对技术深层次的认识和熟练。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只谈合作,都需要从各个角度注意一些细节,怎么合作、合作达到的效果都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进行思考。校企,即职业学校和企业,在这个办学方式下,职业院校需要进行一次改革,企业的相关部门也要积极配合,在这些背后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和更多的人参与。但在现阶段实施的过程中,两者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不强
  校企合作要想达到“共赢”的目的,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不能出现“一方热、一方冷”的现象。目前,学校的资金状况不足,学校需要企业在设备、场地、器材上给予支持,企业在满足学校需求后,得到的人才情况令企业不满意。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就要注意把学生培养成为企业用得上、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人才,给企业提供软实力。首先,现阶段的多数职业院校只是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有的是为了能够获得企业的实训场所、设备等资源,而培养出的学生能力和技能偏弱,对企业而言,这部分学生无法得到很好的企业效益,选择他们的理由多是出于校企合作的无奈之选,学生也多为流水线上的工人,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其次,有一部分职业院校,看似有校企合作冠名班,实际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与企业之间达不到无缝对接,在实习期间就存在着一些问题。最后,学校把过多的精力丢给了企业,在人才培养和教育上,学校占有主动权,企业人员在此教学、宣讲相对被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对财力和人力上的投入就不会很重视,导致双方的合作多趋于表面层次,无法深入合作。
  (二)企业积极性不高
  多数院校的合作关系都停留在学生到岗实习的层面。首先,现阶段,本科毕业的毕业生多且愿意从基层工作做起,对于企业而言,本科生更有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他们更有能力,更有利于公司培养储备人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更趋向于选择本科毕业生,校企合作的企业也就不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培养他们认为的劳动力。其次,企业单方面的投入,存在着技术型教师数量少且教授困难的现象,加上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长期合作会有亏损现象,长此以往,企业的积极性就变得不高,趋于形式化。最后,因为企业需要留得住人才,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差,培养花费了企业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到真正成为“人才”可以用的时候,存在跳槽的情况,企业相对于学校存在更大的风险,风险的背后即表现为加大了企业成本。
  (三)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正在建立健全法制社会,但校企合作相对于其他法律已经较晚,没有健全法律的约束,企业和学校两个单位就存在着分歧且很多无奈的情况。在合作的过程中暴露出学生实习工资、学生实习时间、企业得到的人才情况等问题,在实施的过程中无法可依,无法可束。平时处理事务,双方像“踢皮球”一样,没有一方愿意付出多一些,少回报一些,企业把所有教导学生的问题踢给学校,学校把所有硬设施推给企业,两者的互推,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企业得不到想要的人才,学校没有很好的设备教导学生,毕业后的学生技术水平差,无法凸显职业院校的特色,也就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
  (四)学校和企业相互交流少
  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既是单独的单位,又是集体,如何将两个单独的单位交融起来是双方需要共同考虑的问题。现阶段,从学生上课和实践操作情况看,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问题上形式单一,学生一般在学校学习不到很多关于企业的知识、文化、方向等,学生在企业学习不到技术技能外的知识点或者对知识点的补充,这样双方分开式的学习,使本就基础差的学生更加难理解所学的专业,学习效果不佳。这一现象的出现,需要学校和企业多交流沟通,参与到课程安排、课程教学、课程实施中去,真正让学会学习。   三、校企合作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政府发挥“桥梁”作用
  法律法規是保障人民财产的最好武器,是一切行为、思想的准则和标尺,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需要法律法规的保护。在实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法律,运用法律的手段保障每个人、每个集体的利益,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高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度和执行力。现阶段,校企合作虽然会签订一些协议,但最终实施的效果欠佳。因此,政府要加强对校企合作的鼓励和支持,给予校企合作的企业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和帮助,依靠政策,协调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确保双方的合理要求和共同发展,提升校企合作政策的稳定性、连贯性和周期性,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鼓励、支持校企合作,建立健全政府与市场的长效机制,促进校企合作长期且有效地进行。
  (二)提升校企合作的意识,建立交流平台
  校企合作是双方共赢的一个途径和方法,双方要共同努力、共同重视。灌输他们“双赢”的意识,一时的吃亏和损失是为了换得更好的“未来”和效益。要换位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要明白,在合作的过程中,如果一方存在怠慢或消极的态度,就会给另一方带来困难和压力,会给双方的合作带来隔阂,不利于长期发展。学校在选择合作的企业时要注意与学校的专业特色相结合,与专业不符合的企业,不能盲目地选择合作。确定合作关系后,校企双方要注意多交流和多沟通,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知名人士进校园,通过这个活动方式,提升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并把优秀人士作为榜样,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也可以通过成立合作组织机构、共同制定规章制度等方式使校企合作由个体到集体、集体到个人之间相互转换,增强双方的合作意识。
  (三)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培养企业需要人才
  职业院校教师多是学术型教师,理论知识较强,但实践能力较弱,在职业院校,理论和技术同样重要,因此,“学术型”的教师要不断地学习,通过顶岗实习提升实际操作能力,企业培训教师也可以参与并感受企业的模式,把教师培养成“双师型”即具备技能和知识的新型教师。教师具备一定的能力,在教学中就需要从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角度教授学生,提升教学质量,科研上注重结合市场和社会发展将科研运用到实际。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注重结合市场和企业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适当地融入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让学生易学、易懂,培养出真正适合于企业的人才。
  (四)规避风险,保障双方的利益
  企业相对于学校,风险时间和周期较长,表现在人才的不可控因素。企业为学校提供了设备、场所、器材等,学生实习后存在留不住和技能差的现象,无法满足企业的利益。学校方面,表现在企业给予的器材得不到更新。几年下来,学校的硬件还是那些,设备与社会脱节,学生学习到的设备都已经过时,学会的东西,到了企业还需要再重新学习,增加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要提前签订好协议,写好双方需要履行的义务,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协议内容,规避风险,减少企业、学校双方的损失。
  总之,现阶段的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帮助企业更好发展的保障。校企合作,还是一个摸索前行的阶段,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难免会出现困境,有问题不要放弃,双方要共同努力,不断修正、完善,达到想要的结果,要利用好这一途径促进双方共赢,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镇生.政府推进深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策略探讨[J].教育评论,2016(1):82-85.
  [2]吴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的现实困境与破解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6(3):60-62.
  [3]叶小明,朱雪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特征与实践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1(4):91-94.
其他文献
近年来,安徽省砀山县扎实推进“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建设,以“1+1+7+7”工作模式为抓手(打造一个平台、创新一种方法、落实七个到位、健全七项机制),切实提升信访
期刊
贵州省清镇市按照“一心二园三区”总体布局,提升了红枫湖镇区域内的茶叶、蔬菜、水果产业及其他乡镇主导产业融合发展整体水平,逐步构建产业基础强、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