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危机时代,如果能够客观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充分汲取经验教训,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那么就能“化危为机”在逆境中取得快速发展。后危机时代央企面临的机遇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体制和机制的原因严重制约了央企的技术创新。国际金融危机则充分暴露了央企技术创新严重欠缺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央企大而不强,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比重偏低,高技
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偏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污染物的排放较多。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技术创新,转变企业增长模式,优胜劣汰,实现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进而转型升级,提升央企在世界产业链条中的位次。
——推进并购重组,做强做大企业
多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外部环境相对宽松,多数企业缺乏转变增长方式、推进资产重组的紧迫感。当前,有些企业结构性低效明显,有些企
业主业不突出、辅业占用大量资源,有些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没有改变,还有的企业盲目多元化,投资重复、资源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优胜劣汰作用的强化为中央企业的并购重组提供了动力。一方面,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前的资产泡沫挤出了很多,相关方面预期值降低,既为低成本的扩张提供了机会,也是收缩战线、优化经营结构的有利时机。另一方面,当前形势下,中央企业的并购重组阻力相对经济发展形势良好时要小得多。因此,中央企业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得跨越式发展。通过并购重组,使有效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一方面有利于做强做大,另一方面对困难企业的投资者来说也是减少损失的一种解脱。
——调整发展战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金融危机固然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但把效益下跌、产销不畅的一切后果都归结于市场疲软,则未免过于牵强。中央企业应冷静审视自身的发展战略,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方向,改变严重依赖出口的增长模式,积极培育国内消费市场新的竞争优势。
央企还应理性评估变化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企业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发现新的增长点。必要时调整企业的整体谋划和部署,切实采取措施,以保障企业在内外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乘势而上,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市场地位。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金融危机下,“过冬”成了中外企业界一个重要理念。这为中央企业完善和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进而为中央企业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和坚实的基础。
后危机时代,央企要加快规范董事会建设和重大决策制度建设,完善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敏锐性;央企应改变组织结构冗长的局面,压缩管理链条,减少管理层级,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经历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央企一方面应积极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应从危机中审视不足,强化对企业员工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抓住国家产业振兴机遇,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政策
2009年1月起,国务院陆续推出了钢铁、汽车、装备制造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力图通过产业振兴来保持和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中央企业应主动抓住产业振兴的机遇,按照国家的产业规划,调整和完善自身的战略布局,承接国家扶持和振兴相关产业的优惠政策,抓住时机,在调整中实现振兴。
此外,为了解决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也不断出台了调控宏观经济层面的相关鼓励政策,如增加信贷计划额度、减轻企业负担、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稳定资本市场等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对于中央企业实现新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
——加强国际投资合作,坚持“走出去”战略
相对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所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中国成了国际资金的“避风港”。因此,对于中央企业来说,这无疑提供了一个吸引国际投资、参与国际合作的绝好机会。另外,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为中央企业特别是上游的资源和能源企业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主动“走出去”、低成本收购海外资源和能源性资产的机遇。
——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体制和机制的原因严重制约了央企的技术创新。国际金融危机则充分暴露了央企技术创新严重欠缺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央企大而不强,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比重偏低,高技
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偏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污染物的排放较多。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技术创新,转变企业增长模式,优胜劣汰,实现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进而转型升级,提升央企在世界产业链条中的位次。
——推进并购重组,做强做大企业
多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外部环境相对宽松,多数企业缺乏转变增长方式、推进资产重组的紧迫感。当前,有些企业结构性低效明显,有些企
业主业不突出、辅业占用大量资源,有些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没有改变,还有的企业盲目多元化,投资重复、资源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优胜劣汰作用的强化为中央企业的并购重组提供了动力。一方面,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前的资产泡沫挤出了很多,相关方面预期值降低,既为低成本的扩张提供了机会,也是收缩战线、优化经营结构的有利时机。另一方面,当前形势下,中央企业的并购重组阻力相对经济发展形势良好时要小得多。因此,中央企业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得跨越式发展。通过并购重组,使有效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一方面有利于做强做大,另一方面对困难企业的投资者来说也是减少损失的一种解脱。
——调整发展战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金融危机固然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但把效益下跌、产销不畅的一切后果都归结于市场疲软,则未免过于牵强。中央企业应冷静审视自身的发展战略,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方向,改变严重依赖出口的增长模式,积极培育国内消费市场新的竞争优势。
央企还应理性评估变化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企业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发现新的增长点。必要时调整企业的整体谋划和部署,切实采取措施,以保障企业在内外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乘势而上,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市场地位。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金融危机下,“过冬”成了中外企业界一个重要理念。这为中央企业完善和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进而为中央企业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和坚实的基础。
后危机时代,央企要加快规范董事会建设和重大决策制度建设,完善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敏锐性;央企应改变组织结构冗长的局面,压缩管理链条,减少管理层级,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经历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央企一方面应积极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应从危机中审视不足,强化对企业员工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抓住国家产业振兴机遇,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政策
2009年1月起,国务院陆续推出了钢铁、汽车、装备制造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力图通过产业振兴来保持和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中央企业应主动抓住产业振兴的机遇,按照国家的产业规划,调整和完善自身的战略布局,承接国家扶持和振兴相关产业的优惠政策,抓住时机,在调整中实现振兴。
此外,为了解决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也不断出台了调控宏观经济层面的相关鼓励政策,如增加信贷计划额度、减轻企业负担、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稳定资本市场等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对于中央企业实现新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
——加强国际投资合作,坚持“走出去”战略
相对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所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中国成了国际资金的“避风港”。因此,对于中央企业来说,这无疑提供了一个吸引国际投资、参与国际合作的绝好机会。另外,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为中央企业特别是上游的资源和能源企业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主动“走出去”、低成本收购海外资源和能源性资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