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西沿海(北海、钦州、防城港)开发建设中的生产力布局,直接影响该区域区位势能的发挥,事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来的发展格局。该区域合理的生产力布局要以区域经济理论为指导,立足于现有经济基础,正确处理布局与自然地理、产业选择、港口主体功能区、市场与资源的关系。
關键词:广西沿海;生产力布局;区域经济一体化;资源禀赋;市场与资源
中图分类号: F1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1494(2010)06-0079-04
生产力布局,是指生产力诸要素、各种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组织为实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空间配置[1]。本文所说的广西沿海生产力布局,是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框架内的广西沿海地区即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简称“北钦防”或“广西沿海”)所辖行政区域组成的生产力布局;这里使用的生产力布局概念,有时与经济布局和产业布局含义相同,三者可以通用。广西沿海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海岸线长达1950公里,陆地国土面积2.35万平方公里,目前总人口为553万人。这里海岸线、土地、淡水、海洋、农林、旅游等资源丰富,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布局新的现代化港口群、产业群和建设高质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区域。该区域合理的生产力布局要以区域经济理论为指导,立足于现有经济基础,正确处理布局与自然地理、产业选择、港口主体功能区、市场与资源的关系。
一、广西沿海生产力布局与沿海自然地理
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区域分工、区域贸易和区域布局等与本区域的自然地理即资源禀赋密切相关。区域分工也称劳动地域分工或地理分工,是社会分工在经济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区域分工能够节约劳动力和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从而增加本区域的经济福利[2]。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分工是辩证的统一。广西沿海属于欠发达沿海地区,生产力的布局不能不考虑自然地理状况。广西沿海区域分工的基本原则应是:一是本区域分工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本区域的资源优势,发挥区域整体功能,避免类同和重复建设,以取得本区域最佳综合经济效益;二是本区域分工要考虑自然地理状况、历史传统、文化特点、现有产业结构,尤其是海洋业、农业和滨海旅游业等;三是本区域分工的重点在于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布局,尤其是港口、临海工业、房地产发展、城镇建设等。
广西沿海地区的地貌结构,基本上是由海面、海湾、平原、丘陵台地和山地组成,并依次分布较有规律地形成一个扇形状。根据这些自然地理上的特点,通盘考虑该经济区的生产力布局,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的原则,相应地发展带形经济布局。这个带形布局总的来说应是:海面——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海湾——港口群和工业区,平原——粮食作物,丘陵地——以水果、甘蔗、香料为主的经济作物,山地——森林。
(一)海水养殖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岸线长达1595公里,管理的海域有5700平方海里。沿海有浅海滩涂289万亩。沿海地区有大小125条河流注入海面,广西沿海水质好,可供养殖用的浮游微生物共有500多种,水面温暖且平衡,是海水养殖的天然场所。水产品是这个区域的拳头产品之一。除海洋捕捞产品外,目前,一条以珍珠和北部湾四大名产大蚝、对虾、青蟹、石斑鱼为主的出口创汇的海水养殖带已初具规模。进一步开发浅海滩发展海水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整体规划、技术和设备落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跟不上、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7]。今后应统一规划,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建立养殖、加工、保鲜、运输、销售一条龙的高科技联营企业。同时,在发展海水养殖业中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沿海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港口带。东起合浦铁山港,西至东兴港,以北海港、钦州港和防城港为龙头,目前已经初步组成了一个带状的港口群,包括配套辅助设施、各港口的陆路交通体系等。在这个带状港口群中,北海港、钦州港和防城港这三大港口不但在增强广西沿海经济实力中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在广西腹地经济起飞及华南、西南地区、中南地区经济建设中担负着重大任务。目前广西沿海大型专业化泊位数量还少,深水泊位占总泊位数比重仅20%,公用码头能力明显不足。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海应建设成为新兴的工业区,成为技术窗口,钦州港、防城港,依据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以及其广阔的“双扇形经济腹地”,应建设成为国际性的贸易大港,成为我国与海外联系(包括“海上东盟”)的南通道。
(三)粮食作物带。广西沿海的临海地区一般都是平原,平原面积占整个区域面积的34.9%。这里土地肥沃,传统农业发达,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广西沿海的粮食作物带。然而,目前这个区域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人口比重大,且素质较低,农业生产力落后。在开发建设中要围绕提高农业生产力采取相应对策,为把大批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上来创造条件。
(四)水果带。广西沿海三市丘陵及台地面积占41.3%,大部分处于平原与山地之间。这个地带可开发建设成为水果带。水果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出口创汇的又一拳头产品。其中尤以岭南水果香蕉、菠萝、柑橙、橄榄、牛甘果、木瓜、芒果、柿子、板粟、杨桃等居多。根据这个区域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现有基础,水果生产应成为振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战略重点之一。但必须解决好资金缺乏、技术落后、品种更新、流通不畅、加工能力低等问题。在台地丘陵地带,除大力发展水果外,也可以大量种植甘蔗。广西沿海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较之于广西其他地区更具有发展种蔗的前景,可以发展成为广西的一大产糖基地。
(五)森林带。广西沿海三市的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1%,主要是东北部的六万大山和西北部的十万大山。沿海地区有大片的林地,森林面积广阔,覆盖率为30%,其中用材林与经济林的比例约为8∶1。玉桂、八角、砂仁也是该区域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种植面积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广西沿海还有许多宜农、宜林、宜牧的荒山,要进一步鼓励农民投资开发荒山,从保护环境出发,植树造林,逐渐扩大森林面积,把林带建设成为广西沿海的生态基地。
二、 广西沿海生产力布局与沿海产业选择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西沿海布局了一定的大型产业,现在还谈产业选择是不是为时已晚?其实不然。从历史上看,没有一成不变的产业,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产业选择或产业转型问题。由于危机的冲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正常的产业淘汰或产业更新等因素的作用,都使一些地方重新考虑产业的选择。
广西沿海产业选择要结合带状布局来进行。首先要围绕港口(以港口为龙头)抓好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是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外贸边贸、滨海旅游业、商业、服务业以及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社会服务业,以提高产业的综合服务功能,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增强投资吸引力;此外,还要大力建设各种类型的“短平快”的加工项目。作为较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广西沿海应以产品(如沿海名特优农副产品)为龙头来调整产业结构,因为这是创立该区域原产地标志产品产业的重要途径[4]。区域产业的发展,要面向国际市场,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以投入少、见效快的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的外向型加工业为起步,以资金、技术密集的重化工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开发、利用海陆资源的农林牧渔业及相应的加工业为基础,大力发展高效益、竞争力强的产业。
广西沿海产业选择,可借鉴泰国当年选择起步产业的经验。泰国原来也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上世纪70年代开始,泰国根据本国劳动力便宜和农业资源丰富的特点,选择农水产品加工业为起步推进第一次工业化。过去的40多年,泰国经济以持续高速度的增长率名列东南亚前茅。以农林牧渔为基础发展农水产品加工业,然后以农林牧渔及其加工业为基础再发展高一级的工业,这种波浪式的发展模式,被称为“泰国模式”[5]。尽管1997年遭遇亚洲金融危机,但泰国凭借自身农林牧渔为基础的产业优势很快摆脱了危机的影响。2007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泰国受到的冲击较少。2008年,世界粮食价格上涨,泰国大米在世界粮食市场上大赚了一笔。这些都归功于泰国模式。广西沿海地区和泰国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貌结构也大体一致,都由海湾、港口、平原和山地等组成,两者都属于传统农业地区。广西沿海产业选择可以借鉴泰国模式,发展以本地资源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此进行产业选择和布局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和本地资源相结合,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而且可以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引发新兴产业,为本区域的产业结构走向高度化奠定基础。
三、广西沿海生产力布局与港口主体功能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开发是围绕建设出海大通道来做文章的,沿海港口建设则是这条大通道的“门户”和“龙头”。广西沿海港口开发程度如何,首先影响“内向扇面”即中国广大的华南、西南、中南地区,和“外向扇面”即面向海上东盟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等,其次是影响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同时,还影响临海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开发和布局。因此,广西沿海开发建设的总体布局要围绕港口这个主体功能区或战略重点来进行。
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港口总体发展目标是要逐步形成以防城港为主要港口,钦州港、北海港共同协调发展,满足腹地经济及临港产业对以矿石、石油、煤炭、集装箱等大宗货物为主的货物运输需求,具备综合运输枢纽、现代物流、临港工业、商贸服务和现代信息服务等功能,机制顺畅、能力充分、布局合理、资源集约、环境友好、服务高效的现代化港口群。要真正落实规划的这些要求,必须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区域协调机制的成功运作就是充分发挥各方的比较优势,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平衡各方的经济利益关系,促进国际国内经济合作参与产业布局的调整和完善,最终实现合理引导产业布局。
要使港口开发布局在广西沿海地区成为产业布局的重点,至少在下列四个方面需要加以考虑:第一,港口本身要协调发展和合理布局。就是说,大小港口、综合港、专用港相配合,互相协调。例如铁山港,由于与北海港距离较近,即使建港条件比北海好,也只能建成专用码头,作为北海港的配合港口。又如珍珠港,也有很好的建港条件,但也只能作为防城港的配合港口,该港口目前已经成为广西第一大煤炭进口码头。其他小型港口也要合理布局。第二,新建项目要与港口布局协调。例如,建设大型炼钢厂,只能在钦州港和防城港选址,因为建设大型钢铁厂要从外国运来矿石,钦州港和防城港具有建成10万吨以上货轮码头的条件(目前防城港已建有20万吨专用码头),用地承受力、环境容量和发展前景优于其他港口。第三,交通要围绕港口来布局,并与港口同步或超前发展。改变目前交通运输相对滞后、码头成了堆货场的状况。第四,港口码头的管理应该与港口的扩建相适应,改变目前港口建设不断扩大而管理跟不上的状况。
港口是大通道的“门户”和“龙头”,港口开发是海陆资源开发、工农业开发的枢纽,在这里,海岸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总体布局时,必须把海岸线的利用与保护放在突出的地位。第一,要优先保证港口泊位、城镇工业布局利用岸线,根据本区域港口规划和城市规划对海岸线的要求,布局时必须留有余地,其他项目不得占用。第二,海水养殖不能破坏岸线尤其是港口附近的岸线。第三,搞好旅游岸线布局,利用海洋独特的滨海旅游资源应与岸线保护并重。第四,对自然保护区岸线、盐田岸线、农业利用岸线也要做好总体规划。
四、广西沿海生产力布局中的市场与资源
当今世界,任何商品生产者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都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区域开发建设中生产力布局更是这样。值得注意的是,资源优势或地理位置优势是较落后地区经济开发布局的重要客观依据,由于广西沿海地区原有的经济技术水平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传统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果不顾自己的客观实际片面追求“市场导向”,肯定竞争不过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经济基础好的发达地区,从而丢掉了自己的优势,只能充当资源、原材料和半成品供应地的角色,长期处于经济低效循环的被动状态。市场因素只是经济社会因素分析中的一项因素,以市场因素取代自然资源及其他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是无法达到布局合理、效益提高的目标的,还会引起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片面强调市场导向更难于增强本区域的区位势能。这里所说的区位势能,由区域内人口、自然、地理、交通、技术基础、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组成,这些因素都内生于该区域的内部,区域生产力布局不能不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在区域布局中,更要重视资源因素的分析和评价,因为它是产业形成和生产力布局的自然基础。可以说,任何忽视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和区际间资源优势比较的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都不可能达到合理优化的效果。作为经济较落后的广西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战略目标的确立和布局实施方案的选择,不能局限于市场导向和资源配置的问题。区域生产力布局是多因素的组合,其中最主要的是产业的存量改造和增量调整,这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提高的基本途径。同时,生产力布局也是新的生产力开发,包括开发既有生产力因素的利用面和利用度,如对土地、海洋的广度利用和深度利用,也包括开发新的生产力因素,如从自然资源中开发新能源,开发可以利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在区域生产力布局中,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新的生产力的开发布局,都要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历史、人口、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科学的区域生产力布局战略,是区域所有条件和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综上所述,一方面,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广西沿海地区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必须十分重视市场在经济开发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根据该区域的区情和资源现状、经济结构、生态环境等状况,又必须重视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必须正确处理市场和资源两者的辩证关系。同时,广西沿海生产力布局是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更高层次上的形成与布局,以及新的生产力的开发、形成和布局,即广西沿海生产力的布局应是整體与局部结合,诸多因素综合利用的产物。这是广西沿海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邓玲.国土开发与城镇建设[M].四川:四川出版社,2007:139
[2] 陈秀山.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刷书馆,2005:269.
[3] 黄信.我与江山半岛[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154.
[4] 黄信.略论以产品为龙头调整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j], 改革与战略, 1989(4):33.
[5] 黄信.略论广西沿海经济开发的指导原则[J].投资管理与研究,1994(6):18.
责任编辑 莫仲宁
Research on the Coastal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in Guangxi
HUANGXin
(Guangxi Daily, Nanning, Guangxi, 530026)
Abstract: The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ve force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Guangxi (Beihai, Qinzhou, Fangchenggang)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role that these regions play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The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ve force in these regions should be guided with theory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ased on their existing economic status. Great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relation among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geographical features, industry selection,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s of the por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and resources.
Key words:costal areas of Guangxi;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ve forc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dvantage of resource; market and resource
關键词:广西沿海;生产力布局;区域经济一体化;资源禀赋;市场与资源
中图分类号: F1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1494(2010)06-0079-04
生产力布局,是指生产力诸要素、各种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组织为实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空间配置[1]。本文所说的广西沿海生产力布局,是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框架内的广西沿海地区即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简称“北钦防”或“广西沿海”)所辖行政区域组成的生产力布局;这里使用的生产力布局概念,有时与经济布局和产业布局含义相同,三者可以通用。广西沿海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海岸线长达1950公里,陆地国土面积2.35万平方公里,目前总人口为553万人。这里海岸线、土地、淡水、海洋、农林、旅游等资源丰富,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布局新的现代化港口群、产业群和建设高质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区域。该区域合理的生产力布局要以区域经济理论为指导,立足于现有经济基础,正确处理布局与自然地理、产业选择、港口主体功能区、市场与资源的关系。
一、广西沿海生产力布局与沿海自然地理
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区域分工、区域贸易和区域布局等与本区域的自然地理即资源禀赋密切相关。区域分工也称劳动地域分工或地理分工,是社会分工在经济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区域分工能够节约劳动力和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从而增加本区域的经济福利[2]。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分工是辩证的统一。广西沿海属于欠发达沿海地区,生产力的布局不能不考虑自然地理状况。广西沿海区域分工的基本原则应是:一是本区域分工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本区域的资源优势,发挥区域整体功能,避免类同和重复建设,以取得本区域最佳综合经济效益;二是本区域分工要考虑自然地理状况、历史传统、文化特点、现有产业结构,尤其是海洋业、农业和滨海旅游业等;三是本区域分工的重点在于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布局,尤其是港口、临海工业、房地产发展、城镇建设等。
广西沿海地区的地貌结构,基本上是由海面、海湾、平原、丘陵台地和山地组成,并依次分布较有规律地形成一个扇形状。根据这些自然地理上的特点,通盘考虑该经济区的生产力布局,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的原则,相应地发展带形经济布局。这个带形布局总的来说应是:海面——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海湾——港口群和工业区,平原——粮食作物,丘陵地——以水果、甘蔗、香料为主的经济作物,山地——森林。
(一)海水养殖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岸线长达1595公里,管理的海域有5700平方海里。沿海有浅海滩涂289万亩。沿海地区有大小125条河流注入海面,广西沿海水质好,可供养殖用的浮游微生物共有500多种,水面温暖且平衡,是海水养殖的天然场所。水产品是这个区域的拳头产品之一。除海洋捕捞产品外,目前,一条以珍珠和北部湾四大名产大蚝、对虾、青蟹、石斑鱼为主的出口创汇的海水养殖带已初具规模。进一步开发浅海滩发展海水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整体规划、技术和设备落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跟不上、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7]。今后应统一规划,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建立养殖、加工、保鲜、运输、销售一条龙的高科技联营企业。同时,在发展海水养殖业中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沿海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港口带。东起合浦铁山港,西至东兴港,以北海港、钦州港和防城港为龙头,目前已经初步组成了一个带状的港口群,包括配套辅助设施、各港口的陆路交通体系等。在这个带状港口群中,北海港、钦州港和防城港这三大港口不但在增强广西沿海经济实力中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在广西腹地经济起飞及华南、西南地区、中南地区经济建设中担负着重大任务。目前广西沿海大型专业化泊位数量还少,深水泊位占总泊位数比重仅20%,公用码头能力明显不足。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海应建设成为新兴的工业区,成为技术窗口,钦州港、防城港,依据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以及其广阔的“双扇形经济腹地”,应建设成为国际性的贸易大港,成为我国与海外联系(包括“海上东盟”)的南通道。
(三)粮食作物带。广西沿海的临海地区一般都是平原,平原面积占整个区域面积的34.9%。这里土地肥沃,传统农业发达,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广西沿海的粮食作物带。然而,目前这个区域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人口比重大,且素质较低,农业生产力落后。在开发建设中要围绕提高农业生产力采取相应对策,为把大批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上来创造条件。
(四)水果带。广西沿海三市丘陵及台地面积占41.3%,大部分处于平原与山地之间。这个地带可开发建设成为水果带。水果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出口创汇的又一拳头产品。其中尤以岭南水果香蕉、菠萝、柑橙、橄榄、牛甘果、木瓜、芒果、柿子、板粟、杨桃等居多。根据这个区域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现有基础,水果生产应成为振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战略重点之一。但必须解决好资金缺乏、技术落后、品种更新、流通不畅、加工能力低等问题。在台地丘陵地带,除大力发展水果外,也可以大量种植甘蔗。广西沿海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较之于广西其他地区更具有发展种蔗的前景,可以发展成为广西的一大产糖基地。
(五)森林带。广西沿海三市的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1%,主要是东北部的六万大山和西北部的十万大山。沿海地区有大片的林地,森林面积广阔,覆盖率为30%,其中用材林与经济林的比例约为8∶1。玉桂、八角、砂仁也是该区域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种植面积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广西沿海还有许多宜农、宜林、宜牧的荒山,要进一步鼓励农民投资开发荒山,从保护环境出发,植树造林,逐渐扩大森林面积,把林带建设成为广西沿海的生态基地。
二、 广西沿海生产力布局与沿海产业选择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西沿海布局了一定的大型产业,现在还谈产业选择是不是为时已晚?其实不然。从历史上看,没有一成不变的产业,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产业选择或产业转型问题。由于危机的冲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正常的产业淘汰或产业更新等因素的作用,都使一些地方重新考虑产业的选择。
广西沿海产业选择要结合带状布局来进行。首先要围绕港口(以港口为龙头)抓好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是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外贸边贸、滨海旅游业、商业、服务业以及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社会服务业,以提高产业的综合服务功能,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增强投资吸引力;此外,还要大力建设各种类型的“短平快”的加工项目。作为较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广西沿海应以产品(如沿海名特优农副产品)为龙头来调整产业结构,因为这是创立该区域原产地标志产品产业的重要途径[4]。区域产业的发展,要面向国际市场,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以投入少、见效快的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的外向型加工业为起步,以资金、技术密集的重化工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开发、利用海陆资源的农林牧渔业及相应的加工业为基础,大力发展高效益、竞争力强的产业。
广西沿海产业选择,可借鉴泰国当年选择起步产业的经验。泰国原来也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上世纪70年代开始,泰国根据本国劳动力便宜和农业资源丰富的特点,选择农水产品加工业为起步推进第一次工业化。过去的40多年,泰国经济以持续高速度的增长率名列东南亚前茅。以农林牧渔为基础发展农水产品加工业,然后以农林牧渔及其加工业为基础再发展高一级的工业,这种波浪式的发展模式,被称为“泰国模式”[5]。尽管1997年遭遇亚洲金融危机,但泰国凭借自身农林牧渔为基础的产业优势很快摆脱了危机的影响。2007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泰国受到的冲击较少。2008年,世界粮食价格上涨,泰国大米在世界粮食市场上大赚了一笔。这些都归功于泰国模式。广西沿海地区和泰国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貌结构也大体一致,都由海湾、港口、平原和山地等组成,两者都属于传统农业地区。广西沿海产业选择可以借鉴泰国模式,发展以本地资源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此进行产业选择和布局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和本地资源相结合,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而且可以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引发新兴产业,为本区域的产业结构走向高度化奠定基础。
三、广西沿海生产力布局与港口主体功能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开发是围绕建设出海大通道来做文章的,沿海港口建设则是这条大通道的“门户”和“龙头”。广西沿海港口开发程度如何,首先影响“内向扇面”即中国广大的华南、西南、中南地区,和“外向扇面”即面向海上东盟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等,其次是影响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同时,还影响临海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开发和布局。因此,广西沿海开发建设的总体布局要围绕港口这个主体功能区或战略重点来进行。
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港口总体发展目标是要逐步形成以防城港为主要港口,钦州港、北海港共同协调发展,满足腹地经济及临港产业对以矿石、石油、煤炭、集装箱等大宗货物为主的货物运输需求,具备综合运输枢纽、现代物流、临港工业、商贸服务和现代信息服务等功能,机制顺畅、能力充分、布局合理、资源集约、环境友好、服务高效的现代化港口群。要真正落实规划的这些要求,必须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区域协调机制的成功运作就是充分发挥各方的比较优势,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平衡各方的经济利益关系,促进国际国内经济合作参与产业布局的调整和完善,最终实现合理引导产业布局。
要使港口开发布局在广西沿海地区成为产业布局的重点,至少在下列四个方面需要加以考虑:第一,港口本身要协调发展和合理布局。就是说,大小港口、综合港、专用港相配合,互相协调。例如铁山港,由于与北海港距离较近,即使建港条件比北海好,也只能建成专用码头,作为北海港的配合港口。又如珍珠港,也有很好的建港条件,但也只能作为防城港的配合港口,该港口目前已经成为广西第一大煤炭进口码头。其他小型港口也要合理布局。第二,新建项目要与港口布局协调。例如,建设大型炼钢厂,只能在钦州港和防城港选址,因为建设大型钢铁厂要从外国运来矿石,钦州港和防城港具有建成10万吨以上货轮码头的条件(目前防城港已建有20万吨专用码头),用地承受力、环境容量和发展前景优于其他港口。第三,交通要围绕港口来布局,并与港口同步或超前发展。改变目前交通运输相对滞后、码头成了堆货场的状况。第四,港口码头的管理应该与港口的扩建相适应,改变目前港口建设不断扩大而管理跟不上的状况。
港口是大通道的“门户”和“龙头”,港口开发是海陆资源开发、工农业开发的枢纽,在这里,海岸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总体布局时,必须把海岸线的利用与保护放在突出的地位。第一,要优先保证港口泊位、城镇工业布局利用岸线,根据本区域港口规划和城市规划对海岸线的要求,布局时必须留有余地,其他项目不得占用。第二,海水养殖不能破坏岸线尤其是港口附近的岸线。第三,搞好旅游岸线布局,利用海洋独特的滨海旅游资源应与岸线保护并重。第四,对自然保护区岸线、盐田岸线、农业利用岸线也要做好总体规划。
四、广西沿海生产力布局中的市场与资源
当今世界,任何商品生产者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都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区域开发建设中生产力布局更是这样。值得注意的是,资源优势或地理位置优势是较落后地区经济开发布局的重要客观依据,由于广西沿海地区原有的经济技术水平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传统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果不顾自己的客观实际片面追求“市场导向”,肯定竞争不过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经济基础好的发达地区,从而丢掉了自己的优势,只能充当资源、原材料和半成品供应地的角色,长期处于经济低效循环的被动状态。市场因素只是经济社会因素分析中的一项因素,以市场因素取代自然资源及其他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是无法达到布局合理、效益提高的目标的,还会引起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片面强调市场导向更难于增强本区域的区位势能。这里所说的区位势能,由区域内人口、自然、地理、交通、技术基础、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组成,这些因素都内生于该区域的内部,区域生产力布局不能不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在区域布局中,更要重视资源因素的分析和评价,因为它是产业形成和生产力布局的自然基础。可以说,任何忽视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和区际间资源优势比较的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都不可能达到合理优化的效果。作为经济较落后的广西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战略目标的确立和布局实施方案的选择,不能局限于市场导向和资源配置的问题。区域生产力布局是多因素的组合,其中最主要的是产业的存量改造和增量调整,这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提高的基本途径。同时,生产力布局也是新的生产力开发,包括开发既有生产力因素的利用面和利用度,如对土地、海洋的广度利用和深度利用,也包括开发新的生产力因素,如从自然资源中开发新能源,开发可以利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在区域生产力布局中,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新的生产力的开发布局,都要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历史、人口、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科学的区域生产力布局战略,是区域所有条件和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综上所述,一方面,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广西沿海地区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必须十分重视市场在经济开发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根据该区域的区情和资源现状、经济结构、生态环境等状况,又必须重视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必须正确处理市场和资源两者的辩证关系。同时,广西沿海生产力布局是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更高层次上的形成与布局,以及新的生产力的开发、形成和布局,即广西沿海生产力的布局应是整體与局部结合,诸多因素综合利用的产物。这是广西沿海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邓玲.国土开发与城镇建设[M].四川:四川出版社,2007:139
[2] 陈秀山.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刷书馆,2005:269.
[3] 黄信.我与江山半岛[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154.
[4] 黄信.略论以产品为龙头调整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j], 改革与战略, 1989(4):33.
[5] 黄信.略论广西沿海经济开发的指导原则[J].投资管理与研究,1994(6):18.
责任编辑 莫仲宁
Research on the Coastal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in Guangxi
HUANGXin
(Guangxi Daily, Nanning, Guangxi, 530026)
Abstract: The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ve force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Guangxi (Beihai, Qinzhou, Fangchenggang)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role that these regions play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The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ve force in these regions should be guided with theory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ased on their existing economic status. Great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relation among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geographical features, industry selection,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s of the por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and resources.
Key words:costal areas of Guangxi;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ve forc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dvantage of resource; market and re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