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
关键词:换位思考;学生;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22-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作为一名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仿佛已经成为新课标中的一条定理,摆在我们的面前。那么,究竟怎样理解它,更好地去实施它,我们不妨来一个换位思考,然后再对“症”下药。
一、学生内心企盼自主
1.精心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在过去的教学中,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中推进的一大障碍。学生若整日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还有何自主发展的空间呢?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而且也利于加快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例如在执教《美丽的丹顶鹤》一文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丹顶鹤的美,可以用画画、表演、朗读……多种方式把自己真实感受到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有了这样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生乐学、爱学,学习效果较好。
2.巧妙适当的点拔引导,为学生自主发展扫清障碍。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而实践工作中显示:当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稍遇挫折便变得不堪一击,手足无措。此时,教师巧妙地点拔则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扫除了学生学习中的障碍,也保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完整性。例如在执教《美丽的丹顶鹤》一文中,让学生理解“引吭高歌”,同时出示6幅图,让学生选一选“哪一幅图画的是丹顶鹤在引吭高歌?学生由于根本不理解“引吭高歌”的意思,选了两幅图均未选对。正当他们要灰心之时,老师引导学生回忆:《春游》一课中对着天空亮开了嗓子,学生恍然大悟,不仅很快选中了相对应的图,而且学得饶有兴趣。
二、不可忽视学生的好奇心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性学习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篇,还是句段,都应该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不以问题大而不敢问,不以问题小而羞于问出口。让学生在读中生问,有问则论,或读中生问,有问再读,使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探知状态,心理、思维都得以发展。这样的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如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教者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纷纷质疑:谁是黄河的主人?他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不论问题大小难易,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生很快就能找到文章的突破口。
2.指导学生抓诱导点——探索性学习的引路灯。抓住课文的诱导点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而且学生会寻根问底,很自然地进行探索学习的状态。文章中的诱导点很多,可以以课题为诱导点,可以以文中关键词为诱导点,此外,文尾、画面、中心句都可以作为教学的诱导点,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
3.提倡学生合作交流——探索性学习的铺路石。课标中提倡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互助。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常常看到四人一组围坐一圈,交流着、讨论着。其实我认为合作的外延还可扩大些。如小组成员自由地互相提问并解答;小组成员各施所长,共同探讨问题,完成任务;课堂的任务延伸到课外去合作完成……良好的合作形式必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学生乐于进行实践活动
本学期,我在学生中进行了“你最喜欢的课程”为主题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喜爱非活动课与活动课的比例是“三七开”,即70%的学生爱上各种活动课。而中高年级则又偏向于知识性活动,如知识竞赛、网络活动课等。由此可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学中体现学习的实践性、活动性尤为重要。
1.课堂开放。教者应努力找到语文教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与人交往中就能获取语文知识。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可让学生课前搜集邓小平丰功伟绩的资料,丰富知识;教学《黄河的主人》,课前引导学生搜集黄河的资料,强化感受。当然,搜集的资料外延是很大的,可以是网上的、书上的、影视方面的,也可以是听说的……有了资料的依靠,学习的效果自然不同。
2.活动开放。活动是学生喜闻乐做的,也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画画、表演、制作连环画等形式进行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在课外我们教师也应做有心人,如古诗背诵大赛、我为门牌找错字、采广播稿……寓语文知识于活动中,学生学的有兴趣,教师也教的轻松。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感受到学生身上活跃着的自主意识、探索意识、活动意识,作为教师予以重视,给予引导,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换位思考;学生;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22-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作为一名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仿佛已经成为新课标中的一条定理,摆在我们的面前。那么,究竟怎样理解它,更好地去实施它,我们不妨来一个换位思考,然后再对“症”下药。
一、学生内心企盼自主
1.精心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在过去的教学中,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中推进的一大障碍。学生若整日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还有何自主发展的空间呢?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而且也利于加快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例如在执教《美丽的丹顶鹤》一文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丹顶鹤的美,可以用画画、表演、朗读……多种方式把自己真实感受到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有了这样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生乐学、爱学,学习效果较好。
2.巧妙适当的点拔引导,为学生自主发展扫清障碍。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而实践工作中显示:当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稍遇挫折便变得不堪一击,手足无措。此时,教师巧妙地点拔则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扫除了学生学习中的障碍,也保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完整性。例如在执教《美丽的丹顶鹤》一文中,让学生理解“引吭高歌”,同时出示6幅图,让学生选一选“哪一幅图画的是丹顶鹤在引吭高歌?学生由于根本不理解“引吭高歌”的意思,选了两幅图均未选对。正当他们要灰心之时,老师引导学生回忆:《春游》一课中对着天空亮开了嗓子,学生恍然大悟,不仅很快选中了相对应的图,而且学得饶有兴趣。
二、不可忽视学生的好奇心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性学习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篇,还是句段,都应该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不以问题大而不敢问,不以问题小而羞于问出口。让学生在读中生问,有问则论,或读中生问,有问再读,使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探知状态,心理、思维都得以发展。这样的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如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教者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纷纷质疑:谁是黄河的主人?他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不论问题大小难易,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生很快就能找到文章的突破口。
2.指导学生抓诱导点——探索性学习的引路灯。抓住课文的诱导点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而且学生会寻根问底,很自然地进行探索学习的状态。文章中的诱导点很多,可以以课题为诱导点,可以以文中关键词为诱导点,此外,文尾、画面、中心句都可以作为教学的诱导点,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
3.提倡学生合作交流——探索性学习的铺路石。课标中提倡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互助。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常常看到四人一组围坐一圈,交流着、讨论着。其实我认为合作的外延还可扩大些。如小组成员自由地互相提问并解答;小组成员各施所长,共同探讨问题,完成任务;课堂的任务延伸到课外去合作完成……良好的合作形式必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学生乐于进行实践活动
本学期,我在学生中进行了“你最喜欢的课程”为主题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喜爱非活动课与活动课的比例是“三七开”,即70%的学生爱上各种活动课。而中高年级则又偏向于知识性活动,如知识竞赛、网络活动课等。由此可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学中体现学习的实践性、活动性尤为重要。
1.课堂开放。教者应努力找到语文教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与人交往中就能获取语文知识。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可让学生课前搜集邓小平丰功伟绩的资料,丰富知识;教学《黄河的主人》,课前引导学生搜集黄河的资料,强化感受。当然,搜集的资料外延是很大的,可以是网上的、书上的、影视方面的,也可以是听说的……有了资料的依靠,学习的效果自然不同。
2.活动开放。活动是学生喜闻乐做的,也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画画、表演、制作连环画等形式进行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在课外我们教师也应做有心人,如古诗背诵大赛、我为门牌找错字、采广播稿……寓语文知识于活动中,学生学的有兴趣,教师也教的轻松。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感受到学生身上活跃着的自主意识、探索意识、活动意识,作为教师予以重视,给予引导,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