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之路任重道远我观于晓洋

来源 :DV@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k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时间2008年11月12日,一部历经两年终摄制完成的中国国产影片《为幸福歌唱》在北京西北区华星国际影城举行首映式。此片导演正是我多年的一位老朋友于晓洋。我在日前已获他的邀请如约到现场出席了他这部电影的首映活动。
  据多家传媒报道,有这样一些介绍电影导演于晓洋携主演胡小光,岳秀清等与观众见面。于晓洋是当年大型电视剧《渴望》的总摄影师。1995年他的电影处女作《迷岸》让他成为中国“诗电影”的代表人物。13年后再度出山,他执导了《为幸福歌唱》。
  而我在查阅有关他的一些情况介绍时,几乎极少有关他过往的经历介绍,所以让很多业内外人对他的经历毫无所知。在中国大陆具有时令性的新闻信息中,我仅仅注意到于晓洋对时下中国大陆电影业的一些看法,这些言论我是赞成的,所以觉得很有些“现身说法”的说服力,他不是电影演说家而是地地道道的从摄影到导演的体验者实践中的执著痴影人。
  他直言,电影更应该强调艺术性,强调作者的视角和人性的挖掘,“艺术片拍好了也一样挣钱,我不会为挣钱拍电影,电影不是挣钱的工具”。
  对于他完成的电影《为幸福歌唱》,他说我虽然已经很多年没有拍片了,但一直关注着国内影视界的创作。客观地说我原来的作品基本上是纯写意的,艺术感和形式感都比较强,但这次我想规规矩矩地讲一个故事。
  就艺术片而言,他说很多投资商不愿意投资艺术片,他们认为这样的电影肯定没有市场。我想尝试一下现实主义创作,毕竟当初拍摄过《渴望》,对吸引观众这方面还算明白。最重要的是我遇到了一个好本子,原作结尾干净而震撼。
  
  为此他坚持说艺术片肯定是小众的,打持久战靠的是院线的信心和坚持力,不能半途而废。另外太多的伪艺术片确实难看,这不怪观众。
  提起当下的中国电影,于晓洋有很多话不吐不快。他说他们这拨人常常被外界称为“第六代”“我们的创作应该是赶上了好时候,影视创作的商业气息还没有现在这么浓厚,生存压力并不是很大。比起现在的新生代导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感觉,要好一些”。
  我认认真真坐在影院的后排看完了他的《为幸福歌唱》,故事讲是改编自作家熊正良的《我们卑微的灵魂》,该作品获2004年全国中篇小说一等奖。影片描写了大城市送报工马福的生活常态,表现了处于现代化城市进程中,生活在社会底层群体面临的困难和困惑。观后感是:电影语言的运用有扎实的功底没的说,场面调度和演员处理都相当到位。 浙江在线有一段对于晓洋导演过往鲜为人知的文字介绍:于晓洋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摄影界,是个响当当的人物。1988年,他开创了中国摄影第一个艺术流派——心理视像派。1990年,他作为电视剧《渴望》总摄影师大红大紫。1993年,摄制纪录片《生命狂歌——诗人食指》在海内外引起了反响。1995年,他制作完成电影《迷岸》,开创了中国当代“诗电影”的先河。
  的确,这时我想到了北京上世纪80年代的“九十平米现代艺术沙龙”的我们,凌飞(现为旅法电影制作人),于晓洋、葛优(现为电影明星)等几位都是重要成员,我至今仍完整保留有于晓洋代表他的摄影心理视像派作品。这样一位实具天赋与学养的电影人早该是大腕级的影视人了。据说他还卖了房子来筹补电影《为幸福歌唱》的不足。他求业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这不止他一人这么干,心志已定的导演都会这么拚命。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从业的电影政策存在太多差强人意的局限。他不如少青时敢闯了,意志力的强度有了软化的障阻,还得说他自己的个因。
  再说从文学到梦工场的转换。转换,说透了是创意,是叙事中的创意再现,即是叙事中的画面视觉冲击力,《为幸福歌唱》的节奏起伏较平这不能不说影响视觉>中击力。小说是小说电影是电影,必须脱胎换骨的需要画面竞争力,那种最催动人心动的“瞬间”显得力不从心被弱化掉了。最后说说内地观众的即食效应,现在总体上说好象好简单,电影有没有趣儿不看内容只看演员内容,有没有靓妹帅哥有没有撩人的情欲和莫明其妙的打斗。这种世俗观影习惯正是这些年从这物欲横流中培孕出来的。要有一个时间的衍变和改观。
  其它问题本文不想多说,观晓洋的电影就想到自己面对着坚持着,任重道远。
其他文献
前些年曾在某杂志上读到过一副对联,越读越有趣味并深受启发。对联是:上联:嫁得潘家郎有田有米有水下联:娶来何氏女添人添口添丁这副对联字面对仗工整而且内容含意也不错。越读越有趣味是在于联语中把“潘”字与“何”字巧妙地拆解开来组成对子,瞧这“潘”字,里面不是有“田”有“米”有“水”吗?而这“何”字,正是由“人、口、丁”三者组成。细细品味,确实有趣!  说到底这副对联是个文字游戏,爱好者自会品味。之所以说
期刊
伴随着对外交流的加深,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国大陆地区的观众也能分享到更多地球村其他地域高品质的影像节目,开阔的视野让大家有了更高的欣赏水平,同时对国内的电视导播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到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电视直播,这些大型活动的导播水平在网民中引起极大争议(不排除这里面可能有人云亦云的跟风者)。客观的说,现在大陆地区的电视制播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学习先进制播
期刊
如果说到现在为止你还没去影院看《阿凡达》,那么你out了,如果你到了影院而没看3D版的《阿凡达》,那么你真的Out了。有人说3D版《阿凡达》的立体效果并不明显,而且让人有一些头晕的感觉。有一个朋友,在看3D版《阿凡达》的时候也有类似感觉,但是当他与邻座的朋友交换了立体眼镜后发现,是他的眼镜出了问题,与影院服务员更换眼镜后立刻被片中震撼的3D效果吸引。有评论说,2009年是3D电影的元年,有越来越多
期刊
电视节目录制是导播根据剧本,经过排练,精心设计后付诸执行的,换句话说,导播是执行制作人节目设计的理念,进而具体的设计镜头,完成节目的录制。  电视导播,从制作人手里或节目部有关单位接到一个由编审核定的节目脚本之后,就要开始把节目脚本仔细研究,按照实际制作条件和步骤对脚本加以修改,然后执行自己的设计,所谓设计,就是分镜头。接着便要和其他工作人员及演艺人员,按照设计的蓝图进行协商排练。然后,导播便进入
期刊
如今办婚礼多半要摄像,摄像服务业随之蓬勃发展,队伍日益壮大,可是摄像人员的技艺水平参差不齐,鱼龙混杂,有的甚至十分“业余”。听说有位老弟(暂称阿K吧)买了个二手摄像机,在家里摆弄几天自己觉得“会玩了”,便投靠某家婚庆公司充当应召摄像师(对客户全都号称是“专业摄像师”),也干起这一行。  阿K的胆量真让人吃惊,不禁为之捏把冷汗。结果怎样呢?他自我感觉良好,称全都拍到绝无遗漏。果然镜头始终跟着新郎新娘
期刊
何谓电视新闻镜面?    张益山算是从摄影记者跨入导播领域的成功案例。十多年前他开始跑新闻,也因而培养了一般导播所缺乏的新闻感,他直言:“如果从助理导播做起,就只会操作切换台切换画面,空有技术而没有新闻的想法、概念。”当然,新闻导播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将一段新闻正确无误的播出去,张益山说:“这是最基本的,然而,要将最好的画面内容呈现在观众面前,先决条件在于此。导播必须了解今天新闻呈现的重点是什么?所谓
期刊
电视导播的技术与经验谈这个专题推出之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反响,除了赞赏这个专题外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建议,非常的感谢大家的支持,其中有一些初入门者包括了器材商、工程人员、学生及想投入电视导播这一行的人,都希望能够从基础层面去了解电视导播的工作情形及应具备什么修养?更想听听电视节目制作与导播之间的关系。    制作人与导播的互动    电视节目制作人(大陆电视界多称为制片人)与导播是什么关系呢?任何
期刊
这辈子几乎没做过其他工作的纬来电视网综合台导播刘宗恒,进入电视圈完全是个意外,早年在华卫电视台从执行制作做起,跑了几家电视公司,一路升到导播,最后选择纬来电视台落脚。    谈话性综艺节目多采用n字型的景    对于导播工作,刘宗恒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不论导哪一类节目,导播必须充分了解节目内容。”以新闻节目为例,看报纸、更新信息是每天必做的功课,而导综艺节目。就必须掌握节目的重点,例如整个节目的流
期刊
现在的戏剧导播已不像过去掌控全场,萎缩到只能管控当时当刻,也因此,朱莉莉现在反而喜爱做单元剧,或者是30分钟的本土戏剧节目,因为比较单纯,至少还可以保留过去正统作法。    1972年进入台视,以戏剧节目见长的朱莉莉。曾囊括两次金钟奖最佳导播奖,今年年初退休,超过35年资历的她,谈起台湾导播工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她说:“目前台湾导播工作的功能与任务,萎缩到只负责切换画面就好!”  朱莉莉表示,她并
期刊
《阿凡达》对于整个影视节目制作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通过最先进的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将虚拟与现实结合在了一起,演员们第一次能够以虚拟的形象在虚拟世界里进行真实的表演。  电影《阿凡达》为普通电影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作为专业的影像从业者在感受视觉震撼的同时,更有必要通过这部电影深入了解最新的影视制作技术,并从中解读出未来影视的一个发展方向。我们不能仅对巨大的进步叹为观止,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