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编辑队伍管理的若干思考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x2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工作是出版社的中心工作,编辑队伍的管理问题关系到出版社经营的成败,在出版管理中居于中心环节。在计划经济时代,出版社是隶属政府的事业单位,对出版物内容的把关是编辑工作的重心,出版社对编辑队伍的管理也一直把重点放在出版物内容质量的考核上。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编辑工作从编辑接稿开始,到发稿为止,基本上限于审稿和文字加工。也就是说,编辑工作与上、下环节是脱节的。从上游说,编辑很少关心市场,甚至也不管选题策划;从下游说,编辑对自己的书是否适合读者需要,能不能卖出去,基本不放在心上。其结果就是编辑市场意识的严重缺位,同时也造成了编辑部门和发行部门的矛盾。书卖不出去,编辑认为是发行部门工作不力;发行人员呢,反过来又认为是编辑的书不好。编辑和发行成了两张皮。这种体制管理模式造成了我国出版业长期处于缺乏活力、竞争力不强的状态,行业经济效益不佳,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极为脆弱。
  随着我国经济向市场化的转向,出版业的市场化也被逐渐提上日程,行业内部竞争日益激烈,上述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种新的编辑队伍管理模式逐渐在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中产生了。这种管理模式的核心就是对编辑的利润考核和激励机制。具体做法是,出版社在年初把利润指标分解到每个编辑,年终进行考核,超额的给予提成奖励。这种考核方式对提高编辑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编辑开始关心市场,研究市场,选题策划代替了原来的书稿加工,成了编辑的中心工作,“策划编辑”的名称就是从这个时候起逐渐为我国出版界所熟悉的。同时,编辑也开始重视起一向遭到忽视的装帧、开本、版式、用纸等形式因素,因为这些因素是可以直接影响图书销售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图书在形式上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和多样化,装帧设计越来越漂亮,从而满足了不同读者对图书形式的不同需求,迅速缩小了这些方面与国际同行的差距。营销宣传也引起了编辑的重视,编辑与发行部门的合作越来越密切。这种编辑管理模式的实施大大拓展了编辑工作的内涵,使编辑工作不断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初步完成了编辑工作的市场转向。
  毋庸讳言,这种管理模式在迅速提高我国出版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短期内为出版业积累较多的财富方面,功不可没。但是,随着这种管理模式在我国出版界的广泛采用,其消极的一面也日益暴露出来。这种管理模式的核心,一言以蔽之,就是“利润中心”。在这种模式下,利润成了出版社考核编辑主要的甚至唯一的因素,能给出版社带来利润的就是好编辑,不能带来利润的就是不合格、不称职的编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编辑工作的其他一些重要环节不可避免地被忽视了,编辑对内容的把握放松了。在利润的诱导下,一些内容有问题、格调不高的图书出笼了,一些包含虚假信息的假书、伪书也出笼了。对图书编校质量的要求也降低了。近年来,新闻出版总署对图书编校质量进行了多次检查,从检查公布的数据所反映出来的图书编校质量下降的程度是触目惊心的,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社会上流行“无错不成书”的说法。因为图书质量问题,引发读者状告出版社要求赔偿的案例,也不时见诸报端。这种情况已经严重损害了我国整个出版业的声誉。
  这种管理模式也对编辑队伍本身带来了不良影响。这种单纯从利润出发的考核,动摇了一部分编辑的文化责任心,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文化素质的要求;一部分文化素质不高的人,因为拥有某些社会关系,能够为出版社带来利润,顺理成章地进入了编辑队伍。编书的人不读书,不爱书,不懂书,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
  上述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出版业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给出版业的长远发展蒙上了阴影。
  由此可见,利润考核的管理模式虽然为出版业带来了一定的短期效应,但却不是一个长期有效的模式。究其原因,就是这种管理模式违背了编辑工作自身的规律。编辑工作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在图书的生产流程中,编辑既是产品的设计者,又是产品生产过程的重要一环。无论在产品设计阶段还是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失误,都会影响产品的质量。这就要求出版者在图书生产过程中把质量管理延伸到从产品设计(选题策划)到审校、印制以至营销的全过程中,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以利润考核编辑业绩,把编辑工作单纯看作一个创造利润的过程,就违反了这个规律,势必影响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即使在短期内可能给出版社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但从长期看,势必给出版社的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出版社作为“内容提供商”,其成败决定于它能否为读者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富有创新性的文化产品,换句话说,文化创新是出版社的生命线。从这个角度说,编辑的能力应该主要体现在他根据自己拥有的知识进行文化创新的能力。这就给编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图书产品对编辑文化素质的这种高要求,决定了编辑的成长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同时也向编辑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编辑一方面要熟悉相关的出版知识,另一方面对自己的编辑方向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对其他领域的知识有广泛的了解。所以,编辑能力的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目前的利润考核机制下,编辑的培养工作和继续教育、继续学习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一些出版社对刚进社的新编辑从一开始就采用利润考核的办法。这样的环境对编辑的成长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图书产品还有一个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点。一般的商品,无论其形式、生产工艺多么复杂,它的性能往往是单一的,生产者所提供的往往也是单一的产品。这些产品一旦设计完成,上线生产,在其生命周期内,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编辑工作的产品却不是单一的产品:编辑的每一本书都是不同的产品。图书产品的这个特性一方面决定了对图书质量必须常抓不懈,同时也决定了图书品牌的形成具有不同于一般产品的特殊性。一个图书品牌的形成决不是依靠单一的图书品种,而要求出版者在某一领域的高、中、低端产品中都拥有相当的市场占有率,得到不同层次的读者的认同。如果一个出版社片面追求利润,只出发行量大的低端产品,而忽视高端产品的培养,就很难形成深入人心的品牌。因此,从品牌战略的要求来看,出版者也不能片面追求利润。
  编辑工作的最终产品是图书,图书既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又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属性。图书所具有的一般商品的属性,决定了它必须面向市场,在市场中实现利润追求。但是,图书所具有不同于一般产品的文化产品属性,又决定了它的效益不能完全用利润来衡量,它在经济效益之外,还有社会效益。图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将通过阅读对读者的意识产生复杂的影响:优秀的、健康的精神产品会给读者带来美好的精神享受,提高读者的精神文化素质,低俗的、不健康的精神产品则不但不能带给读者美好的精神享受,还会毒害读者的精神意识,危害读者的精神健康。图书的这个特性要求编辑对自己的职业有一种文化使命感,绝不能把利润作为唯一的追求。现在这种单纯的利润考核模式严重损害了编辑的文化责任心。这对我国文化的长远发展和形成活跃的文化创新力也是十分不利的。
  从以上分析可知,现在出版业流行的所谓利润考核和激励机制,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针对编辑队伍的管理模式。它在某种程度上有点类似于改革初期的承包责任制,还是一种粗放的、原始的管理模式;它在短期内的有效,可能是以牺牲企业的长期效益为代价的。据我所知,国外出版社对编辑的考核也并非“唯利是图”,它们甚至给予一些专做赔钱而文化含量高的图书编辑很高的待遇。因为这些书虽然读者面窄、发行量有限,不能带来直接的利润,但却是它们的品牌战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出版社的文化使命的具体体现。出版社通过这些书建立了专业声誉,也为它做同类的低端产品奠定了基础。这样做还可以树立出版社良好的社会形象,突现出版社的文化使命。由此看来,为了我国出版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出版界应该努力去探索一种既符合编辑工作规律又适应各出版社实际的管理模式。这个管理模式应该能够体现出编辑工作的综合性,也就是要综合地考核编辑在创造利润和在内容创新方面做出的贡献,同时也要考核图书的编校质量。现在已经有部分出版社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按不同的要求进行考核,可以说在改变目前的“利润中心”模式上迈出了一步。
  (作者单位:中国计划出版社)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