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大亚湾附近海域高频地波雷达的长期海流观测资料,利用T_tide工具包进行调和分析得到该海域余流季节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大亚湾附近海域余流的变化特征主要呈冬、夏两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空间信息研究中心,深圳海洋环境大数据应用与分析工程实验室,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
【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资助项目(XDA19030301),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基础研究资助项目(JCYJ20170307170456535),深圳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JSGG20170413170110695),城市计算与数据智能学科建设资助项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大亚湾附近海域高频地波雷达的长期海流观测资料,利用T_tide工具包进行调和分析得到该海域余流季节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大亚湾附近海域余流的变化特征主要呈冬、夏两种形态,其变化过程与季风的变化同步。其中,冬季形态从10月到次年3月,流向为SW向,流速可达30 cm/s以上;夏季形态仅在5—8月间出现,流向为NE向,流速可达23 cm/s。大亚湾附近海域的余流分布特征不仅与海表面风场变化相关,而且与海底地形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此外,粤东沿岸流与珠江冲淡水对大亚湾附近海域余流空间分布具有调控作用。
其他文献
共生藻属(Symbiodinium)主要指一类与无脊椎动物或原生生物共生的甲藻,是热带和亚热带海洋生态系统常见物种。本研究从中国沿海和一艘停靠在厦门港的货轮压舱水中分离出了4株
根据2011—2012年在平潭东部海坛湾海域“浪龙”(AWAC)的实测波浪数据,统计分析得到该海域的波浪特征。海坛湾海域全年的波向主要集中在NE-E-SE向,常浪向为ENE向,频率为67.56
以海带多糖提取率为评价指标,优化了微波-复合酶辅助提取海带加工下脚料中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海带废弃物原料为2.00 g时,微波辅助提取阶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
苯酚对海洋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威胁,从红树林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对环境具有高适应性的高效芳烃降解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北部湾红树林根际土壤中的苯酚降解菌进行富集
通过分析浙江省区域自动站加密资料、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 1°×1°和0.25°×0.25°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TBB(Black Body Temperature)资料,研究2019年第17号台风“塔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