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二甲医院单中心连续3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凝现状分析

来源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boy2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调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住院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房颤患者的抗凝率提供参考.方法 调查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病房2017~2019年入组房颤患者的病史、一般情况、合并疾病和抗凝治疗方案,根据CHA2 DS2-VASc评分进行分层分析,了解房颤患者临床特征和抗凝现状,通过随访了解抗凝的依从性和效果.结果 2017~2019年共入组495例房颤患者,3年的抗凝率分别为38.8%、48.3%、70.0%.抗血小板治疗的比例分别为36.5%、35.2%、17.8%.2019年患者的抗凝治疗率较2017年及2018年逐渐增加,同时抗血小板治疗率逐渐减少.2019年接受抗凝治疗患者中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占比54.8%;平均随访时间22个月,所有抗凝患者未见颅内和胃肠道出血;抗凝组死亡率明显低于非抗凝组死亡率(4.1%vs13.2%,P<0.01).结论 3年来房颤患者抗凝率逐步提高,其中NOAC的应用已超过传统的抗凝药物华法林,NOAC的临床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房颤的抗凝率.
其他文献
研究表明常见的P波参数(P波电轴、V 1导联P波终末电势、P波时限及高度房间传导阻滞)的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IS)相关;尤其是与心源性脑栓塞及不明原因的脑梗死相关性更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