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等院校校社团活动对学生的成长、增强学生的凝聚力,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团根据其不同特点,对培养学生不同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同的促进作用。但是大多院校在社团建设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通过规范和管理提高来提高社团的作用,延伸社团的功能。
[关键词] 学生社团 特点 凝聚力 作用 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展,学分制等措施的实行,高校与社会的紧密接触,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新的改变,特别是90后大学生追求自我,信息网络化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更自由,与社会接触将更广泛,社团活动将更加丰富更有魅力。目前全国许多高校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全校范围甚至跨校选课,还有一部分高校实行专业大类招生,学生进校一两年以后再进行专业分流,因此学生班级观念逐渐弱化,而社团组织正好弥补了这个不足,因兴趣、爱好相同而结成的社团,其成员可能四年都在一起,会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集体。它对于形成学校的人文环境,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友谊,提升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构筑学校的历史传统,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社团的类型及特点
高校学生成立社团申办手续相对比较简单,一般来说院系级社团由院系分团委或团总支批准,校级社团由校团委批准即可成立。因此,高校的社团规模大小不一,种类也多种多样。可划分为四大类:
1.学习型学习型社团以理论学习为主,通过开办专题讲座、读书报告会、办刊物等开展活动,社团成员相对比较稳定,活动也比较规范,活动质量也比较高,大部分学习型社团聘请了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但这类社团由于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活动内容过于专业,无法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因此,一般规模不大。
2.兴趣型这类社团在高校数量最多,大多结合大学生的兴趣开展活动,如“舞蹈协会”,“话剧社”“心理协会”等。兴趣型社团根据广大学生的共同兴趣爱好成立,社团规模较大,这类社团各院系及校级会同时存在多个,像“文学社”,高校的各个院系基本上都有,兴趣型社团不定期活动,对大一新生有较大的吸引力,成员更新比较快,活动形式比较多样。
3.服务型这类社团组织一般要求有一定的专长,社团活动以开展对师生、对社会的服务为核心,部分社团在校内甚至设有固定的服务日、服务地点。像“家电维修服务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电脑俱乐部”等。这类社团对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提高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具有较好的作用。
二、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对社团建设的思路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与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社团也得以快速发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在社团的“质”上却没得到健全的发展,在社团凝聚力建设方面表现的不突出。学校行政缺乏投入,学校对社团管理不力,学生对参加社团目的不明、心态不正,教师对社团的认识比较片面等,所以,本文将对社团的建设方面作一些思考,并提出几点思路。
(一)以提高高校社团凝聚力为宗旨,高校学生社团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成才环境,提高大学生素质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凝聚力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1)社团活动的盲目性.由于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且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部分社团干部在举办活动时违背了社团宗旨,没有顾及到内部成员的意愿.(2)社团成员的流动性大,稳定性差.据我们的调查资料显示,57.8%的社团成员曾想过退出社团.他们觉得在社团中枯燥乏味且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3)会员能参与的活动较少.会员交了会费之后,社团活动杳无音信,社团不能实现自己承诺.导致部分会员失去了对社团的信任.因此,各社团每学期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加强社团团员之间相互了解和凝聚力。比如利用周末到社会上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在校内举办体育比赛,歌舞比赛等,在节假日举办话剧比赛,小品比赛等,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凝聚力。
(二)加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提高其凝聚力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现实情况,提出以下思路:加强高校社团愿景管理,愿景是一种正在实施的理想,一种指导工作的原则或者说是一段时间内的承诺。愿景管理能够产生精神上的凝聚力与传动力,让个体在工作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潜力。基于此,我们把愿景管理引入社团,并提出以下两点:1、确定一个清晰、持久、为学生服务的目标。社团要确立一个清晰、持久、为学生服务的目标,包括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不但如此,还要将这个目标细化,让社团成员明白他们追寻的方向,每一步该怎么做。以调动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的热情,引导他们向这个目标迈进。2、共同愿景要与成员愿景相结合。每一个社团成员进入社团,他究竟想得到什么?所以,要鼓励成员提出他们自己的愿景。只有当社团成员真正共有愿景时,这个愿景才会紧紧的将社团成员结合在一起,才会提高社团的凝聚力。
(三)加强高校社团机制建设1、严格审批制度。在社团审批成立时,要严格准入条件。比如,是否有科学规范的社团宗旨,发起人的人数限定及其综合素质,指导老师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及精力等等。以保证社团在成立后能够正常运转,增进社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指导老师要在社团文化上加以引导。社团的发展主要依靠其内部的机制文化。指导老师不但要在社团总体发展方向上加以把握,大型活动上进行指导,还要在社团文化上加以引导,注重社团凝聚力的培养,使社团内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四)学校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是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关键。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上,都要体现支持和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为学生社团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要真正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学工部门、教务处、团委要把有关工作与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相结合。最后,在学生社团建设问题上,应注重从总体上把握社团发展的方向,加以正确引导。突出重点,鼓励特色,在引导学生社团建设时要结合学校的特色和专业特点,重点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学生社团,使他们成为学校专业教育的拓展和延伸,使高校的学生社团在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发展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规范管理与重点建设、现在一般高校均制定了有关学生社团管理的规章制度,对于社团的成立、组织管理、开展活动、创办刊物、经费管理及考核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各个社团在成立时也会制定各自的章程,应该说在制度建设上,高校的学生社团已经走上了正轨。但由于社团数量多,学校主管部门人手少,无法对所有社团进行一一过问,再则,各社团领导人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社团成员多寡不一,开展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也有天壤之别。针对这种现状,学校主管部门可采取“宏观管理,重点建设”的策略,对一般社团不投入,由学生在制度的框架内自行开展活动,对成员数量多,活动开展规范,活动质量高、在学生中影响力大的社团进行重点建设,给以经费支持,选派指导教师,优先使用活动场地,大型活动邀请校级领导参加等。此外,一个比较好的做法就是成立专门的社团管理组织,如“社团联合会”等类似学生会这样的组织,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学校进行宏观管理。
总之,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正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只要我们抓住学生社团的特点,对学生社团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高校学生社团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必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学生社团 特点 凝聚力 作用 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展,学分制等措施的实行,高校与社会的紧密接触,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新的改变,特别是90后大学生追求自我,信息网络化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更自由,与社会接触将更广泛,社团活动将更加丰富更有魅力。目前全国许多高校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全校范围甚至跨校选课,还有一部分高校实行专业大类招生,学生进校一两年以后再进行专业分流,因此学生班级观念逐渐弱化,而社团组织正好弥补了这个不足,因兴趣、爱好相同而结成的社团,其成员可能四年都在一起,会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集体。它对于形成学校的人文环境,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友谊,提升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构筑学校的历史传统,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社团的类型及特点
高校学生成立社团申办手续相对比较简单,一般来说院系级社团由院系分团委或团总支批准,校级社团由校团委批准即可成立。因此,高校的社团规模大小不一,种类也多种多样。可划分为四大类:
1.学习型学习型社团以理论学习为主,通过开办专题讲座、读书报告会、办刊物等开展活动,社团成员相对比较稳定,活动也比较规范,活动质量也比较高,大部分学习型社团聘请了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但这类社团由于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活动内容过于专业,无法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因此,一般规模不大。
2.兴趣型这类社团在高校数量最多,大多结合大学生的兴趣开展活动,如“舞蹈协会”,“话剧社”“心理协会”等。兴趣型社团根据广大学生的共同兴趣爱好成立,社团规模较大,这类社团各院系及校级会同时存在多个,像“文学社”,高校的各个院系基本上都有,兴趣型社团不定期活动,对大一新生有较大的吸引力,成员更新比较快,活动形式比较多样。
3.服务型这类社团组织一般要求有一定的专长,社团活动以开展对师生、对社会的服务为核心,部分社团在校内甚至设有固定的服务日、服务地点。像“家电维修服务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电脑俱乐部”等。这类社团对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提高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具有较好的作用。
二、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对社团建设的思路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与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社团也得以快速发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在社团的“质”上却没得到健全的发展,在社团凝聚力建设方面表现的不突出。学校行政缺乏投入,学校对社团管理不力,学生对参加社团目的不明、心态不正,教师对社团的认识比较片面等,所以,本文将对社团的建设方面作一些思考,并提出几点思路。
(一)以提高高校社团凝聚力为宗旨,高校学生社团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成才环境,提高大学生素质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凝聚力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1)社团活动的盲目性.由于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且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部分社团干部在举办活动时违背了社团宗旨,没有顾及到内部成员的意愿.(2)社团成员的流动性大,稳定性差.据我们的调查资料显示,57.8%的社团成员曾想过退出社团.他们觉得在社团中枯燥乏味且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3)会员能参与的活动较少.会员交了会费之后,社团活动杳无音信,社团不能实现自己承诺.导致部分会员失去了对社团的信任.因此,各社团每学期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加强社团团员之间相互了解和凝聚力。比如利用周末到社会上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在校内举办体育比赛,歌舞比赛等,在节假日举办话剧比赛,小品比赛等,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凝聚力。
(二)加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提高其凝聚力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现实情况,提出以下思路:加强高校社团愿景管理,愿景是一种正在实施的理想,一种指导工作的原则或者说是一段时间内的承诺。愿景管理能够产生精神上的凝聚力与传动力,让个体在工作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潜力。基于此,我们把愿景管理引入社团,并提出以下两点:1、确定一个清晰、持久、为学生服务的目标。社团要确立一个清晰、持久、为学生服务的目标,包括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不但如此,还要将这个目标细化,让社团成员明白他们追寻的方向,每一步该怎么做。以调动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的热情,引导他们向这个目标迈进。2、共同愿景要与成员愿景相结合。每一个社团成员进入社团,他究竟想得到什么?所以,要鼓励成员提出他们自己的愿景。只有当社团成员真正共有愿景时,这个愿景才会紧紧的将社团成员结合在一起,才会提高社团的凝聚力。
(三)加强高校社团机制建设1、严格审批制度。在社团审批成立时,要严格准入条件。比如,是否有科学规范的社团宗旨,发起人的人数限定及其综合素质,指导老师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及精力等等。以保证社团在成立后能够正常运转,增进社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指导老师要在社团文化上加以引导。社团的发展主要依靠其内部的机制文化。指导老师不但要在社团总体发展方向上加以把握,大型活动上进行指导,还要在社团文化上加以引导,注重社团凝聚力的培养,使社团内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四)学校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是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关键。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上,都要体现支持和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为学生社团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要真正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学工部门、教务处、团委要把有关工作与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相结合。最后,在学生社团建设问题上,应注重从总体上把握社团发展的方向,加以正确引导。突出重点,鼓励特色,在引导学生社团建设时要结合学校的特色和专业特点,重点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学生社团,使他们成为学校专业教育的拓展和延伸,使高校的学生社团在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发展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规范管理与重点建设、现在一般高校均制定了有关学生社团管理的规章制度,对于社团的成立、组织管理、开展活动、创办刊物、经费管理及考核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各个社团在成立时也会制定各自的章程,应该说在制度建设上,高校的学生社团已经走上了正轨。但由于社团数量多,学校主管部门人手少,无法对所有社团进行一一过问,再则,各社团领导人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社团成员多寡不一,开展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也有天壤之别。针对这种现状,学校主管部门可采取“宏观管理,重点建设”的策略,对一般社团不投入,由学生在制度的框架内自行开展活动,对成员数量多,活动开展规范,活动质量高、在学生中影响力大的社团进行重点建设,给以经费支持,选派指导教师,优先使用活动场地,大型活动邀请校级领导参加等。此外,一个比较好的做法就是成立专门的社团管理组织,如“社团联合会”等类似学生会这样的组织,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学校进行宏观管理。
总之,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正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只要我们抓住学生社团的特点,对学生社团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高校学生社团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必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