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及整体素质,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综合过程,语文教师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高中;新课标;语文素养;有效提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语文素养,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语文素养这一时代性概念的产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全面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就要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经过小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熏陶,高中生大多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但如何将这种潜藏的素养提升,质变成充满人性光辉的语文素养,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己见。
一、借鉴西方教学艺术,鼓励学生勤于思考
语言文学,总是最典型地沉淀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心理习性、人伦习性和社会习性,传统习性印记着民族渊源的“语文素养”。中国传统思维注重人伦纲常,诗礼传家,温良谦恭,但轻视自然法则,乐道安分守己;西方思维则重视揭示事物“为什么”的奥秘,“为求知而从事学术”。我们当知:真正的创新要以全人类为范围,真正的艺术没有国界,语言文学作为崇尚创新的艺术,当然应该有许多全人类共同认可的艺术水准和审美水准。在弘扬本民族思想文化传统优势的同时,我们要积极学习西方理性的、抽象的、多维的创新思维方式,在中西合璧中谋求超越和新生,要切实把中西思维的优势运用到我们解析语文现象——包括阅读鉴赏、审美判断、语言表达、写作方法之中去,用它来增加民族智慧的时代能量,焕发民族语言文学的潜在生机,为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优化蓄势。
二、利用课堂教学,升华语文情商
语文教育是关注社会、荡涤灵魂、洗礼人生的人学教育。在教学中,我做过以下一些努力:
1.教育学生用健康的人生观对待生活,思考文学。爱祖国,爱人类未来,爱生活,爱他人也爱自己。在文学熏陶中伟岸理想,坚强意志,充沛激情,净化道德。品泰戈尔诗则懂得“艺术即建造真与美的人格”,读东坡词则贵贱贫富不改豁达乐观,学鲁迅则刚正不阿负起社会责任。
2.知识点的教学不可或缺,但要文学性与趣味性共存,并能结合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生活的息息相关,赋予学生语文素养生命力。
3.善于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人或物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美,慧眼看世界,诗意度春秋。懂得花木有情,虫鸟能歌,像德国海德格尔梦想的那样“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让内心世界与外部生活和谐灵动。
三、重视悟性、鼓励创新
多“悟性”的学生最善于学好语文,其境界往往胜人一筹。“悟性”包括透悟、醒悟、顿悟、再悟、悔悟等多种多样。“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宋·张载),“诗道亦在妙悟”(宋·严羽)。语文阅读教学要有“悟性”,就是要通过文学获得语感,能解微言,辨疑似,察隐境,识讽喻,从而准确析文论事。写作教学更需要“悟性”,悟性越多创新越多,个性越鲜明生动。近几年中高考“话题作文”,倡导的就是独立思考意义上的悟性创新,包括立意、文体、取材、结构、语言表达的全面自悟自得,目的是希望唤起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要崇尚理性的透悟,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在悟彻人间百态、世间万物中“贊美崇高,鞭笞丑恶”,从而用七彩的个性繁荣七彩的语言文学。
四、重视语言素质的优化和表达艺术
语文“素养”最终要通过表达展示给人看,爱因斯坦说得好:“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取决于语言。”语文教师要做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艺术示范,教学语言能思绪激扬,语汇形象,文采荡漾,解人观象既抵达深心又追逼苍穹。要尽量设计多种语文活动让学生主动说写。课内的可以有感悟一句名言,评一首歌曲,释一首诗词等。课外的如“模拟记者招待会”“话题辩论赛”,让思维与表达碰撞出智慧之光。要求学生句型表达要知难而进,学会长句、短句交糅,整句、散句齐驱。改写、仿写、缩写、扩写、续写要新意不穷。重视炼字炼句的深刻简约。对表达中直陈、婉曲、幽默等多方式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要巧妙运用,多训练那些寻常语言艺术化和力破常规的思维转换表达方略,在多尝试、多储备中娴熟表达的精当与策略。
五、学科交叉博采众长,让“语文素养”花团锦簇
多才多艺与多情多趣常常彼此分光。语文所及,时间无限,空间无量,学科多缘,从远古到未来,从身边到宇宙。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体艺影视到史地民俗,生化自然,深邃难尽,广袤无穷。语文在处于各学科知识交汇点的同时,又为多学科融合架起立交桥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与学生一道共同培养知识广博、才艺丰富的秉性风范,站在信息教育的平台上,高效高能地接收优质信息和技能教育,指导和勉励学生人人争做学习兴趣、科研兴趣、艺术兴趣、政治兴趣的多面手。
当然,庄子曰:“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在要求学生博采众长,了解各学科知识的同时,语文教学工作者更应该广泛涉猎各类知识,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为学生身先垂范。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张中原,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中;新课标;语文素养;有效提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语文素养,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语文素养这一时代性概念的产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全面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就要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经过小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熏陶,高中生大多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但如何将这种潜藏的素养提升,质变成充满人性光辉的语文素养,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己见。
一、借鉴西方教学艺术,鼓励学生勤于思考
语言文学,总是最典型地沉淀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心理习性、人伦习性和社会习性,传统习性印记着民族渊源的“语文素养”。中国传统思维注重人伦纲常,诗礼传家,温良谦恭,但轻视自然法则,乐道安分守己;西方思维则重视揭示事物“为什么”的奥秘,“为求知而从事学术”。我们当知:真正的创新要以全人类为范围,真正的艺术没有国界,语言文学作为崇尚创新的艺术,当然应该有许多全人类共同认可的艺术水准和审美水准。在弘扬本民族思想文化传统优势的同时,我们要积极学习西方理性的、抽象的、多维的创新思维方式,在中西合璧中谋求超越和新生,要切实把中西思维的优势运用到我们解析语文现象——包括阅读鉴赏、审美判断、语言表达、写作方法之中去,用它来增加民族智慧的时代能量,焕发民族语言文学的潜在生机,为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优化蓄势。
二、利用课堂教学,升华语文情商
语文教育是关注社会、荡涤灵魂、洗礼人生的人学教育。在教学中,我做过以下一些努力:
1.教育学生用健康的人生观对待生活,思考文学。爱祖国,爱人类未来,爱生活,爱他人也爱自己。在文学熏陶中伟岸理想,坚强意志,充沛激情,净化道德。品泰戈尔诗则懂得“艺术即建造真与美的人格”,读东坡词则贵贱贫富不改豁达乐观,学鲁迅则刚正不阿负起社会责任。
2.知识点的教学不可或缺,但要文学性与趣味性共存,并能结合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生活的息息相关,赋予学生语文素养生命力。
3.善于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人或物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美,慧眼看世界,诗意度春秋。懂得花木有情,虫鸟能歌,像德国海德格尔梦想的那样“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让内心世界与外部生活和谐灵动。
三、重视悟性、鼓励创新
多“悟性”的学生最善于学好语文,其境界往往胜人一筹。“悟性”包括透悟、醒悟、顿悟、再悟、悔悟等多种多样。“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宋·张载),“诗道亦在妙悟”(宋·严羽)。语文阅读教学要有“悟性”,就是要通过文学获得语感,能解微言,辨疑似,察隐境,识讽喻,从而准确析文论事。写作教学更需要“悟性”,悟性越多创新越多,个性越鲜明生动。近几年中高考“话题作文”,倡导的就是独立思考意义上的悟性创新,包括立意、文体、取材、结构、语言表达的全面自悟自得,目的是希望唤起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要崇尚理性的透悟,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在悟彻人间百态、世间万物中“贊美崇高,鞭笞丑恶”,从而用七彩的个性繁荣七彩的语言文学。
四、重视语言素质的优化和表达艺术
语文“素养”最终要通过表达展示给人看,爱因斯坦说得好:“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取决于语言。”语文教师要做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艺术示范,教学语言能思绪激扬,语汇形象,文采荡漾,解人观象既抵达深心又追逼苍穹。要尽量设计多种语文活动让学生主动说写。课内的可以有感悟一句名言,评一首歌曲,释一首诗词等。课外的如“模拟记者招待会”“话题辩论赛”,让思维与表达碰撞出智慧之光。要求学生句型表达要知难而进,学会长句、短句交糅,整句、散句齐驱。改写、仿写、缩写、扩写、续写要新意不穷。重视炼字炼句的深刻简约。对表达中直陈、婉曲、幽默等多方式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要巧妙运用,多训练那些寻常语言艺术化和力破常规的思维转换表达方略,在多尝试、多储备中娴熟表达的精当与策略。
五、学科交叉博采众长,让“语文素养”花团锦簇
多才多艺与多情多趣常常彼此分光。语文所及,时间无限,空间无量,学科多缘,从远古到未来,从身边到宇宙。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体艺影视到史地民俗,生化自然,深邃难尽,广袤无穷。语文在处于各学科知识交汇点的同时,又为多学科融合架起立交桥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与学生一道共同培养知识广博、才艺丰富的秉性风范,站在信息教育的平台上,高效高能地接收优质信息和技能教育,指导和勉励学生人人争做学习兴趣、科研兴趣、艺术兴趣、政治兴趣的多面手。
当然,庄子曰:“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在要求学生博采众长,了解各学科知识的同时,语文教学工作者更应该广泛涉猎各类知识,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为学生身先垂范。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张中原,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