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和作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两根柱子”,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正是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在作文课上绝大部分学生愁眉苦脸,感到无话可写。所以,在小学阶段,一定要在指导学生采集材料上多下工夫。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让我觉得可通过两大途径来采集材料。
首先,从生活实践中吸取营养,积累材料。
作文的欲望和激情主要从生活实践中来,学生作文的材料也主要从生活中来。生活越充实,体会越深刻,作文的基础也就越扎实。记得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年轻的画家向著名的画家莫奈求救,要拜莫奈为师,莫奈指着天空、树木和水面对他说:“你的老师在那里,向它们请教,听听它们的倾诉吧!”可见生活对于创作的重要性。
生活不仅仅指自然、社会,还包括学生自己的实践。如,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参加各种比赛,参加家务劳动或别的活动等等,在这些实践中,他们得到了经验、获得了成果、受到了赞扬、增长了才干,都成了作文极其丰富生动的材料。
观察得来的材料还要加以储存、积累。储存的方法可以通过大脑来直接记忆,也可以通过观察来帮助记忆,两者应相辅相成。因为仅靠大脑记忆,按照遗忘的规律,如果不及时、反复地再现、运用,则有可能模糊淡忘。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大凡在写作上有所成就的人,都十分重视写观察笔记。老舍曾告诫我们:“如果不随时注意观察,什么东西也写不出来。”茅盾告诉我们的方法是:“应当时刻在身边准备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训练,指导学生记好观察笔记,让学生体会到观察、观察笔记与作文的关系,尝到记观察笔记的甜头,激发他们自觉观察、记录的兴趣,养成边观察、边记录的良好习惯。如在指导学生写《记一次比赛活动》时,在作文前,班级可组织开展一系列比赛活动:查字典比赛、接力比赛、比手劲、拔河比赛……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比赛经过,细心体验其中的情趣,随时记下观察、体验的结果。学生由于有了比较多的观察和实践,所以写文章时也就比较得心应手了。
其次,从阅读中吸取营养,积累材料。
人们获取知识,积累写作材料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采摘生活之树的硕果,二是汲取书籍之花的甜蜜。莎士比亚也曾说:“书是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见,书籍是人类知识、经验、智慧的结晶,学生汲取其中的营养,无疑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怎样通过阅读来吸取知识营养,积累写作文的材料呢?
一要博览。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博览,就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提高学生读书的速度。在读书时将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有些文章或文章的某些部分需要仔细地反复地读,而有些以获取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文章,只需要一目十行地浏览一下,或用对角线的读法,这样学生既会精读,又会略读,既保证阅读质量,又提高了阅读速度。
二要深思。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要求阅读任何书籍,都必须用脑思考,否则,必然会茫茫然,毫无所获。如,我们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于光远同志曾经有趣地说过,为什么问号写成“?”,问号这个样子有点像钩子,如果脑袋里多装些问号,脑袋的四面八方都是钩子,就会把许多有用的知识钩进来。这样边读边思才是真正的读书。
三要勤记。“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前人成功的读书经验。记读书笔记,既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又便于日后写作文时翻查。如在读书时摘抄自认为重要的、有用的东西,在读后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和发现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鼓励学生多读些课外书籍,引导他们“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吧”。这样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材料,要说的话就似滔滔江水,何愁无话可说呢?
总之,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是良好心理素养的重要因素,而采集材料的过程无疑有利于这些能力的培养。陶行知先生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采集材料,这样,有了丰富的材料,就会“有话可说”,就会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就会表白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感来。
参考文献:
1.小学作文教学原理.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2.素质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首先,从生活实践中吸取营养,积累材料。
作文的欲望和激情主要从生活实践中来,学生作文的材料也主要从生活中来。生活越充实,体会越深刻,作文的基础也就越扎实。记得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年轻的画家向著名的画家莫奈求救,要拜莫奈为师,莫奈指着天空、树木和水面对他说:“你的老师在那里,向它们请教,听听它们的倾诉吧!”可见生活对于创作的重要性。
生活不仅仅指自然、社会,还包括学生自己的实践。如,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参加各种比赛,参加家务劳动或别的活动等等,在这些实践中,他们得到了经验、获得了成果、受到了赞扬、增长了才干,都成了作文极其丰富生动的材料。
观察得来的材料还要加以储存、积累。储存的方法可以通过大脑来直接记忆,也可以通过观察来帮助记忆,两者应相辅相成。因为仅靠大脑记忆,按照遗忘的规律,如果不及时、反复地再现、运用,则有可能模糊淡忘。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大凡在写作上有所成就的人,都十分重视写观察笔记。老舍曾告诫我们:“如果不随时注意观察,什么东西也写不出来。”茅盾告诉我们的方法是:“应当时刻在身边准备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训练,指导学生记好观察笔记,让学生体会到观察、观察笔记与作文的关系,尝到记观察笔记的甜头,激发他们自觉观察、记录的兴趣,养成边观察、边记录的良好习惯。如在指导学生写《记一次比赛活动》时,在作文前,班级可组织开展一系列比赛活动:查字典比赛、接力比赛、比手劲、拔河比赛……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比赛经过,细心体验其中的情趣,随时记下观察、体验的结果。学生由于有了比较多的观察和实践,所以写文章时也就比较得心应手了。
其次,从阅读中吸取营养,积累材料。
人们获取知识,积累写作材料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采摘生活之树的硕果,二是汲取书籍之花的甜蜜。莎士比亚也曾说:“书是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见,书籍是人类知识、经验、智慧的结晶,学生汲取其中的营养,无疑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怎样通过阅读来吸取知识营养,积累写作文的材料呢?
一要博览。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博览,就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提高学生读书的速度。在读书时将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有些文章或文章的某些部分需要仔细地反复地读,而有些以获取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文章,只需要一目十行地浏览一下,或用对角线的读法,这样学生既会精读,又会略读,既保证阅读质量,又提高了阅读速度。
二要深思。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要求阅读任何书籍,都必须用脑思考,否则,必然会茫茫然,毫无所获。如,我们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于光远同志曾经有趣地说过,为什么问号写成“?”,问号这个样子有点像钩子,如果脑袋里多装些问号,脑袋的四面八方都是钩子,就会把许多有用的知识钩进来。这样边读边思才是真正的读书。
三要勤记。“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前人成功的读书经验。记读书笔记,既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又便于日后写作文时翻查。如在读书时摘抄自认为重要的、有用的东西,在读后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和发现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鼓励学生多读些课外书籍,引导他们“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吧”。这样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材料,要说的话就似滔滔江水,何愁无话可说呢?
总之,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是良好心理素养的重要因素,而采集材料的过程无疑有利于这些能力的培养。陶行知先生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采集材料,这样,有了丰富的材料,就会“有话可说”,就会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就会表白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感来。
参考文献:
1.小学作文教学原理.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2.素质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