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 李伟明,55岁,宁波市江东区明一社区书记、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自1997年10月担任“一把手”以来,抱着“一人富裕不算光荣,共同富裕才算幸福”的坚定信念,以人为本、开拓进取,以支部规范化建设引领带动产业发展,创立了以党建促进经济发展、以发展强化基层党建的“明一模式”。
将群众满意度作为“高堂明镜”
2013年,明一社区牛郎漕、薛家桥村旧村改造正式启动,涉及257户村民共3.6万平方米。
“老大,你这么做,就是连兄妹情谊都不顾了。”一天,从拆迁签约现场传出了一丝不和谐的音调,李伟明和其他班子成员赶往现场。经了解是一户家庭兄弟姐妹因其父母去世后遗留下的平屋在配额上产生了分歧:甲方坚持遗嘱执行,其他当事人则认为此举不讲亲情。双方情绪激动,解决不力不仅影响整体工作,也会导致关系僵化。李伟明迅速支开双方“降火”,先从甲方开始入手耐心劝说,“房屋拆迁拆不走兄妹亲情”;看见双方关系缓和,便引导双方通过司法调解途径解决,并主动帮助联系街道司法所。后各方当事人自愿达成配额协议,并顺利按时完成了拆迁签约。
22天时间,从启动签约,到实现全面清零,明一社区成为江东“城中村”改造历史上第一个在集中签约期内顺利完成签约的社区,创造了和谐征迁新速度。前期工作扎实过硬,遇到难题敢于应对,李伟明带领全体班子成员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考卷。
将党建引领作为“不二法宝”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2011年,李伟明创新建立“明晨天地党员综合服务中心”,填补了当时全市探索城乡统筹党建载体模式的空白。至此,他多了一种角色,兼任明晨天地区域党委书记;多了一份名册,需要重新适应新支部环境。由串联变并联,不变的是党建引领的信念。
在抗台、拆迁等一线,总能看见明一社区党员的身影;但“老将”偏多,新老比例不平衡影响着队伍整体结构。李伟明开始调兵遣将,一方面注重内部挖潜,加强党员培养。自党员发展新条例颁布以来,李伟明认真学习相关新规定,贯彻落实江东区入党积极分子“三线积分”考核管理,与2名入党积极分子谈心谈话靠前了解工作、思想动态,关注其在结对社区参与党员活动的各种表现,严把党员发展的审核关、流程关。另一方面,通过邀请名师现场授课、观看优秀案例展播等活动丰富党员组织生活,并每周专门安排半个小时建立“伟明时间”,与社区党员进行“面对面”互动,吸纳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012年至今,明一社区共发展3名党员,转正5名,年均发展党员一名以上;明晨党委发展党员2名,转正2名,支部队伍正不断优化。
将党章党规作为“工作宝典”
“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怎么成为人民的好书记?”——这是李伟明刚上任时的疑问,当时的他不仅是社区支部书记,还是合作社董事长,多重身份多重要求。但是很快他就明白,按照党的原则和程序去做,一定错不了。
多年来,他处处严格按照党章党规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党员群众做出表率,积极带领班子成员坚持集体决策、践行党内民主,针对合作社运行模式创新提出党员首议制度,成为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的“捷径”,也成为全区合作社积极借鉴的“明一经验”。
2006年,李伟明计划将当时合作社集体土地(明楼临时公园区域)收回,拟投资建设商业楼——明晨大厦。但因为当时这块土地是以每年70万元租金出租,合作社成员有分红,便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每年70万元租金分红也过得去,建造楼宇分险太大,不保险,并且前期的资金缺口怎么填补、靠谁获得?一种认为合作社集体经济要发展,必须加大投资建设,提高产出效率。针对两种声音,李伟民首先想到的是按照党章党规办事。他召开支部会议、党员代表大会,充分听取党员意见,积极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查资料、看案例,提出通过股东配股筹集启动资金的方案,最后提请股东代表大会通过,促使该项目——明晨大厦建设如期推进。
在项目建设期间,他以身作则,当好表率,每天早中晚三次深入工地抓进度、抓质量、抓安全生产,实现了项目提早完工交付;项目招商期,更是全力以赴,使出浑身解数引进企业入驻楼宇,结果大厦从竣工到开业仅用了半年不到时间,真正达到了抢抓先机、早出效益的理想效果。
目前,明晨大厦的整体出租率达到98%,每年的收益达到2387万元,是原来收入的34.1倍。
将群众满意度作为“高堂明镜”
2013年,明一社区牛郎漕、薛家桥村旧村改造正式启动,涉及257户村民共3.6万平方米。
“老大,你这么做,就是连兄妹情谊都不顾了。”一天,从拆迁签约现场传出了一丝不和谐的音调,李伟明和其他班子成员赶往现场。经了解是一户家庭兄弟姐妹因其父母去世后遗留下的平屋在配额上产生了分歧:甲方坚持遗嘱执行,其他当事人则认为此举不讲亲情。双方情绪激动,解决不力不仅影响整体工作,也会导致关系僵化。李伟明迅速支开双方“降火”,先从甲方开始入手耐心劝说,“房屋拆迁拆不走兄妹亲情”;看见双方关系缓和,便引导双方通过司法调解途径解决,并主动帮助联系街道司法所。后各方当事人自愿达成配额协议,并顺利按时完成了拆迁签约。
22天时间,从启动签约,到实现全面清零,明一社区成为江东“城中村”改造历史上第一个在集中签约期内顺利完成签约的社区,创造了和谐征迁新速度。前期工作扎实过硬,遇到难题敢于应对,李伟明带领全体班子成员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考卷。
将党建引领作为“不二法宝”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2011年,李伟明创新建立“明晨天地党员综合服务中心”,填补了当时全市探索城乡统筹党建载体模式的空白。至此,他多了一种角色,兼任明晨天地区域党委书记;多了一份名册,需要重新适应新支部环境。由串联变并联,不变的是党建引领的信念。
在抗台、拆迁等一线,总能看见明一社区党员的身影;但“老将”偏多,新老比例不平衡影响着队伍整体结构。李伟明开始调兵遣将,一方面注重内部挖潜,加强党员培养。自党员发展新条例颁布以来,李伟明认真学习相关新规定,贯彻落实江东区入党积极分子“三线积分”考核管理,与2名入党积极分子谈心谈话靠前了解工作、思想动态,关注其在结对社区参与党员活动的各种表现,严把党员发展的审核关、流程关。另一方面,通过邀请名师现场授课、观看优秀案例展播等活动丰富党员组织生活,并每周专门安排半个小时建立“伟明时间”,与社区党员进行“面对面”互动,吸纳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012年至今,明一社区共发展3名党员,转正5名,年均发展党员一名以上;明晨党委发展党员2名,转正2名,支部队伍正不断优化。
将党章党规作为“工作宝典”
“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怎么成为人民的好书记?”——这是李伟明刚上任时的疑问,当时的他不仅是社区支部书记,还是合作社董事长,多重身份多重要求。但是很快他就明白,按照党的原则和程序去做,一定错不了。
多年来,他处处严格按照党章党规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党员群众做出表率,积极带领班子成员坚持集体决策、践行党内民主,针对合作社运行模式创新提出党员首议制度,成为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的“捷径”,也成为全区合作社积极借鉴的“明一经验”。
2006年,李伟明计划将当时合作社集体土地(明楼临时公园区域)收回,拟投资建设商业楼——明晨大厦。但因为当时这块土地是以每年70万元租金出租,合作社成员有分红,便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每年70万元租金分红也过得去,建造楼宇分险太大,不保险,并且前期的资金缺口怎么填补、靠谁获得?一种认为合作社集体经济要发展,必须加大投资建设,提高产出效率。针对两种声音,李伟民首先想到的是按照党章党规办事。他召开支部会议、党员代表大会,充分听取党员意见,积极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查资料、看案例,提出通过股东配股筹集启动资金的方案,最后提请股东代表大会通过,促使该项目——明晨大厦建设如期推进。
在项目建设期间,他以身作则,当好表率,每天早中晚三次深入工地抓进度、抓质量、抓安全生产,实现了项目提早完工交付;项目招商期,更是全力以赴,使出浑身解数引进企业入驻楼宇,结果大厦从竣工到开业仅用了半年不到时间,真正达到了抢抓先机、早出效益的理想效果。
目前,明晨大厦的整体出租率达到98%,每年的收益达到2387万元,是原来收入的34.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