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通识必修课课程开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z_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中尚属刚起步阶段,因此在通识课程的教育理念、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识课程的具体设置乃至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上都还存在着诸多尚待发展和完善的环节,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偏失,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先进经验,整合我国高校教育的优势资源是推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通识教育;现状调查;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90-02
  通识教育的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时间不算太长,1995年,国家教委在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召开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中国内地通识教育的起点。1999年,教育部建立了首批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5年,复旦大学率先成立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文理学院——复旦学院。2006年,清华大学启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计划。近年来,通识教育的理念已基本在内地高校确立起来。湖北经济学院2011年也针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我校开始重新制定了培养方案,并把通识课程设置正式写入了2010年新颁布的培养方案中。湖北经济学院的通识课程的构成以通识必修课为核心主体,通识限选课和通识任选课作为延伸通识教育的辅助课程,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然而处于初创期的我校通识教育在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有待完善和深入的地方。因而,本人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我校通识必修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采用自编调查问卷,主要由封闭式问题组成。调查实际发放问卷650份,收回623份。此外,本人还对学生进行了访谈,认真听取了他们对我校通识课程的一些想法和意见,以便更深入地了解目前通识课教学的真实情况。
  一、调查问卷的分析
  (一)学生对通识必修课程的认识
  调查显示,52%的学生都“知道”我校开设了哪些通识必修课程,但仍有48%的同学“不知道”我校开设通识必修课的具体科目。
  61%的学生对通识课程教学在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方面持正向评价,即认为通识课“重要”。但有35%的学生表示通识必修课“没有专业课重要”。从学生对通识必修课作用的认识上,我们看到67%的学生认为通识必修课是为了“拓宽课本以外的知识面”,55%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人文素养”,42%的学生认为通识课是为了“辅助专业知识学习”,另外16%和12%的学生认为通识必修课的开设可以“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和“获得人生指导”。可见,学生很大程度上还是把通识必修课程看作一种辅助专业学习的知识学习。
  (二)通识必修课程的设置
  58%的学生认为我校的通识必修课只能“勉强满足需求”,因为某些想上的课程却没有。35%的学生认为能满足求知的需求,还有10%的同学表示对我校开设的通识必修课程都没有兴趣,这些课程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本次调查中,有68%的学生对我校开设的通识必修课表示“都没兴趣”,由此可见,我们在通识必修课的内容设置上还存在与学生接受心理相脱节的状况,通识必修课的开设并未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就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于什么样的课程内容能引起学生广泛的共识,在此次调查中学生也表达了自己的兴趣方向,如71%的学生表示感兴趣的内容是“文学艺术类”,48%的学生喜欢“历史文化类”,而“哲学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则只有19%和10%的支持率,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我校作为文科院校学生主体大多是文科生的现状。
  (三)通识必修课的教学方法
  关于通识必修课教学方法的选择,我们看到52%的同学主张以“课堂讲授”为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学应试教育中刚刚走出的大一新生还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但我们也看到还有39%的学生把“课堂讨论”的形式当作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纳入到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中,也有16%的学生赞成“学术讲座”这种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
  二、对通识必修课程的反思
  从这次的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我校的通识必修课的设置和教学还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对于课程的设置而言,全校的通识必修课并未凸显出应有的价值。从数量上来看,我校的通识必修课共有16门课程,而专业课程每个院系平均可以达到30门。而从学分设置来看,除了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和高等数学外,我校的通识必修课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学分平均在2分。因此,对于学生而言,通识必修课设置的权重比例,明显给学生的直观感觉就是可有可无的,它的地位远不及专业课程。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承担通识课程任务的基本都是我校原有的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因为学校更加倚重特色专业导致这些公共基础课教师在专业上未形成强烈的归属感,所以也把对公共基础课的惯性思维带到了通识课的教学中,所以在通识必修课的师资力量中我们也鲜有某一学术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总之,通识必修课这个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却在我校遭遇了不尴不尬的“礼遇”,即看上去很重视,但实际上却缺乏强势支撑的基础和环境。
  其次,我校的人文素质类课程定位不明确导致课程缺乏科学的设置和系统的体系。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它应该是本科的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但在不少学生看来通识类课程就是一种扩大知识面、增强学习兴趣的“调味课”,学校也未明确通识课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和前瞻性地位,这样一来,我校的通识必修课的设置很大程度上照搬以往的公共基础课内容和模式,比如我校16门通识必修课分别为: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语文、应用写作、大学英语、大学体育、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及其应用、管理学原理、法学通论、就业指导,在其中英语课和政治课占相当比例、各种大杂烩式的概论课是普遍的形式,这就导致学生学习也不过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很难真正意义上做深广的推进性认知。显然,这种为通识而通识的方式,是画饼充饥徒有其表,当然是无法实现通识课程的真正意义的。   三、通识必修课课程设置的建设性意见
  教育的大众化实现了大学生数量的飞跃,但并不必然带来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大学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意识”而忽视了教育的“教化意识”,过度注重自然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过分强调狭窄的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培养的人才不仅实际能力薄弱,而且人文底蕴缺失。于是,我们不得不反省近些年,尽管我们也一再强调把人文素养的提高放在大学教育的重要位置,但为什么教育的结果却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在教学中缺失的到底是什么呢?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精神它将会是速朽的,如果一所大学丧失了内在的人文底蕴也将会是短命的。因此,要整饬日趋功利主义的学风,充实现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需要在大学课堂上形塑一种精神的力量。由此,人文素质类通识课群建设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真正使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经典的思想成为学生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自我的精神导师。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探讨通识课程的建设:
  首先,大学之道在于“立人之本”,通识课应该从人类文明的深厚积淀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大学》首章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显然,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告诉我们一个人真正通达学问之道,其根本在于精神品格的锻造与提升,社会责任的熔铸与砥砺。很难相信我们的学生如果没有人格意识上的完善,他能够为这个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他能为社会或者为自己所投身的企事业单位承担责任。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与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区别,往往不在于他获得了多少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他由内而外体现出的涵养和素质。因此,我们的通识课首先应该形塑一种人类共通的文化精神和价值信念,它的来源正在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包括哲学、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和艺术,从一定程度上讲,它们留给学生的将是受用终身的一种人文精神。
  其次,通识课还应帮助学生理解当今世界的状况及其多元化的特质。今天的大学生之所以一踏入社会的大门,很容易迷失方向甚至被现实击倒,就在于他们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往往是脱节的,他们缺乏对社会多角度和更加深入的体察和认知,因此,我们有必要构建与他们所身处的现今世界直接相关的社会知识,从瞬息万变的万象中了解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知识处境,这样不仅能够让他们更快地心智成熟起来,而且可以用自己独立的思考将所学与社会直接联系起来,增强未来从业的适应性。
  再次,在通识课的开设上,我们应该改变以往“概论”和“通史”的内容模式,真正让阅读经典、深度解析经典成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主要方式。以往的公共必修课流于表面、效果不明显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开设的课程试图把要传递的信息全景式地展现给学生,然而学生往往却只能如坐过山车般极速浏览,却无深解,这样的学习效果既不能从根本上去建构一种知识体系,也不能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深入钻研。我们现在的教育缺失的恰恰是对经典的细读和深读,知识只求浮光掠影,当然印象不深,因此,我们的通识教育不能一味停留在讲史,讲概论,更应有一种向经典学习的认真精神,这不仅可以让学习摆脱浮躁的学风,而且也真正让学生领会原汁原味的经典魅力,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烙印下人类文明的深层意蕴。
  最后,要对通识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通识课程的教学方式不应简单采取其他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应根据通识课程的意义和目的,宜采取讲座、学术报告、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我们的课堂往往形式都极为单一,尽管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研究性学习对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我们今天的大学课堂上依然沿用了教师主讲的传统模式,师生之间互动少,学生自我参与的机会少,都会是阻碍真正通识教育意义实现的问题所在。因此,我们的课堂怎样从磨砺学生的自由思想出发,为他们创造更多思考的机会,是通识教育课程群着力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责任编辑:姚 丽)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素有“礼仪之邦”美称的中华民族,礼教是传统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中国自古重教化,在几千年的实践中,总结摸索出来许多经验、规律。从为人处世,到治国安邦,给我们当代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历史性的借鉴,对我们当前的德育工作有着指导性的意义。通过对古代礼教与中国传统德育的简单陈述,引出中國礼教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关键词:德育;礼教;启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期刊
摘 要:角色,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就是个体与其所处的特定社会关系相联系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称。独立学院的学生是中国教育体制下为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覆盖面而形成的特殊群体。以现存大学生整体现状为背景,立足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寻找正确角色定位的路径,探索完善角色的方法,进而实现其价值认同。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角色定位;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C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 要:纪念延安整风70周年,加强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容出发,分析了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的新挑战与新问题,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为重点,不断推进制度建设,实行有效监督等方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关键词: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发展观;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实行监督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
期刊
摘 要:网络伴随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在方便大众的同时对人们道德的考验也愈加明顯。通过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不容乐观,网络道德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尤为必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调研;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380-02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期刊
摘 要:在社区服务中,社区的教育志愿者队伍是一股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许多社区都在积极推广和实践。笔者以S社区的实践经验为例,探讨和总结了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并针对劣势,结合社区各种可利用的资源,提出了可供参考的社区教育志愿者管理的改进思路。  关键词:社区教育;志愿者;现状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051-02  在社区
期刊
摘 要: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看来,科学的幸福观应该是:劳动和创造的统一,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举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积极地学习和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对幸福进行研究和实践,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十八大;幸福感  
期刊
摘 要: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开展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已成为保持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时代性和先进性的重要保证。结合漳州市高职院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际情况,从发挥高校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以科学发展的愿景为动力、把项目建设创新作为重要载体和建立学习活动的长效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为高职院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习型党组织;“核心”作用;愿景;载体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虚伪自认既是一个争论已久的法律理论问题,同时又是广泛存在于民事审判实践的法律现实问题,《民事诉讼法》虽然将诚实信用纳入其中作为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将恶意诉讼确定为法律之禁止事项,但对于诚信体制下自认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仍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基于虚假自认的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从虚假自认的效力及其认定出发,结合现实问题,以期对该理论问题有一个更为清晰、准确的认识,并能对现实立法及司法解释产生积极意义。
期刊
摘 要:以民为本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思想,它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和作用。毛泽东批判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并形成了一整套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及其方针和政策。在毛泽东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中人民性原则一直是其文学批评的核心观点,对毛泽东文学批评的研究,是建设中国特色文学批评的需要,也是对马克思文艺理论不断发展的贡献。  关键词:毛泽东;文学批评;社会政治批评;政治;人民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
摘 要:佟振保和拉尔夫神父分别是中国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与澳大利亚长篇小说《荆棘鸟》中的男主人公。两个人物都具有良善、道德的“表”象,但也都具有卑劣、自私的内心。“表”与“里”的矛盾构成了他们性格的二重性,使两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在刻画人性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关键词:佟振保;拉尔夫;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5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