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手艺的七十载传承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cong966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搂草,是在农村生活过,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前出生的农村孩子都经历过的事。竹筢子除了搂草,还可以用来翻晒粮食、收拢杂物。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逐渐提高,这种竹筢子在农村虽然还是必不可少,但用处却越来越少了。
  日照市五莲县潮河镇有一个叫冯家官庄的小村子,虽然全村只有120户人家,却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编竹筢子专业村。在86岁的冯志福的记忆中,他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编竹筢子的手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村里编竹筢子的人越来越少,冯老汉成了仅剩的三个会编且还在卖竹筢子的老人之一。
  冯老汉告诉大家,别看不大的一个竹筢子,却需要经过下料、打墨线、破竹、打磨、做筢齿、拴界条、编筢、拴筢腚、上把等十几道工序。他按照步骤演示起来。第一道工序是“下料”。先将竹竿锯成段(每段一般是两个竹节,60至70厘米长),再用一个“比子”将竹段截面分成若干份,用砍刀将竹段破成约2厘米宽的竹条,将内侧的竹节削平后再一劈两半,制成宽约1厘米、厚约0.3厘米的竹条。破竹之前,冯老汉用墨汁在竹竿段上画一个不封闭的“S”形,他说这叫“打墨线”,也就是做记号,防止编的时候乱了顺序。接下来的工序是“做筢齿”,先用竹刀将破好的竹条打磨光滑,再将有竹节的一头用火熏烤。冯老汉用来熏烤竹条的炉子是他自己用泥巴做的,等烤出竹油后插入“弯钩模子”,用力压折弯曲成U形并用线固定,冷却后即成筢齿。冯老汉说,熏烤的火候很重要,火候大了用的时候筢齿容易断,火候小了容易直。接下来的工序是“拴界条”。就是先按竹条上的墨线使筢齿(一般每把竹筢13根筢齿)排列好对齐,将筢齿另一端三分之一处砍出一个浅槽,用两片长度同其腰宽相当的竹片上下夹住,用丝线扎紧,这样一把竹筢就基本成型了。“编筢”是编竹筢子的关键工序。他分别在固定筢齿的“界条”两侧用鲜平柳条(也叫“柳子”)进行交叉缠绕编扎。一般越靠近筢齿的一侧用的柳子越粗,反之越细,这样也就使竹筢自然形成扇形,而且十分牢固。最后是“拴筢腚”“上把”。他用竹刀或镰刀割去多余的柳子头,最后再用柳子将竹筢的基部扎紧,拴上筢把(两米长左右的竹竿或木杆)即告成品,不过冯老汉卖的竹筢一般不带筢把。
  编竹筢的主要材料是竹子和平柳条,竹子不愁,平柳条却难找,平柳也叫“柳子”,学名叫枫杨,枝条非常柔韧,是编竹筢必不可少的材料。这东西过去塘坝河边到处都是,这几年治理河流,平柳树也越来越少了。在冯老汉看来,立秋后的柳子韧性最好,所以农村编竹筢子一般都在立秋后开始。
  “大旱三年饿不死手艺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冯志福15岁就开始跟着父辈学编竹筢,后来编竹筢成为村里的主要副业,他就进了副业组以赶集卖竹筢为主,并曾创下一个集卖了101个的历史记录,村里没有能超过他的。后来实行单干后,他也没舍得放下这个营生,农闲的时候编些去卖,贴补家用,他们家也因此过得很滋润,成为当时村里的富裕户。拉起自己的编竹筢子手艺和年轻时卖竹筢子的故事,冯老汉满脸自豪。
  现在用竹筢子的越来越少了,编竹筢子也挣不了几个钱,冯志福的4个孩子,都在城里成了家,没有一个会编竹筢子的,村里年轻人也没有学的了,会编的人越来越少。冯老汉说,自己虽然上了年纪,但身体还算硬朗,地里活干不动了,平时编些竹筢拿到集上去卖,也够他和老伴零花的了。
  冯老汉在说这些的时候,他的眼始终没有离开手中竹筢,像在抚弄自己的孩子一样。已经陪伴了冯老汉70多年的编竹筢子手艺,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他文献
等离激元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光电学特性而备受研究者关注,在检测、成像、催化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但受等离激元耦合特性的作用,等离激元材料构建的微纳器件的性能受到颗粒形貌及构建模式的双重影响,因此如何将其构建成具有特定结构的阵列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热点。金纳米棒作为一种典型的各向异性等离激元纳米材料,光响应范围可调制覆盖可见、近红外区,且化学性质稳定、生物相容性优良、制备技术成熟,是最具应用潜力的等离激元材料
随着路易斯酸和过度金属催化C-C、C-杂键的发展,一些复杂分子、药物分子甚至天然产物的合成变得可能或更容易。因此,发展一些新的催化反应受到广大有机化学、药学工作者的高度
以环辛四烯为内核的环八四芳基化合物在光电材料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因而其新结构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中,环八四噻吩(COTh)因其噻吩环上硫原子的位置异构造成了该类化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