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生态果园,发展有机果品,是当今果品生产的发展方向,是促进果业增效、果农增收的重要途径。了解陕西省千阳县建设生态果园、发展有机果品的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提出发展对策,对促进千阳县乃至全国生态果园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现状
千阳县地处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海拔710~1545.5米;年平均气温10.8℃,≥10℃活动积温3477.9℃,日照2092.7小时;年平均降雨量653毫米,无霜期197天,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区,是陕西省确定的23个优质苹果生产优势区(县)之一:因此,该县发展生态果园及发展有机果品的前景十分广阔,潜力巨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近30年的努力,千阳县为建设生态果园,发展有机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规模初步形成。全县果树总面积5万多亩,其中结果树面积2.5万亩,占果树总面积的50%;苹果树面积3.8万亩,占果树面积的76%,已形成了南北二塬红富士苹果、千河川区优质杂果、北占山台地特色核桃4大果树带。
2. 效益稳步增长。2009年,全县果品产量5.5万吨,产值0.83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747.74元(按11.1万农民计算),占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65元的23.62%;有3600多户的苹果、核桃收入5000元以上,有4000户农户依靠干杂果走上了致富之路,果业产业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3. 果品质量有所提高。千阳县“西秦竞秀”牌红富士苹果2009年荣获宝鸡市第四届评优会苹果优质奖,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届获宝鸡市苹果优质奖,果品横径75毫米、80毫米、85毫米的大型果均以15%的比例上升,优果率由63%提高到75%,果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居宝鸡市之首。
4. 产业体系正在形成。全县干杂果合作经济组织有18个,从业人员2900人,果业专业合作社会员逐年增加;组建县果品流通营销队10个,与全国10个省(市)的200多名客商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有各种大中小型果库103个,果品储藏能力2.3万吨:因此,该县果业产业竞争力已明显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较大规模。全县果树种植面积不够大,乡村发展果园尚有较大空间未能充分开发利用;现有品种结构也不尽合理,加工品种、早中熟品种较少,商品总量不足。
2. 果园管理基础较为薄弱。广大果农的发展意识、质量意识和科技意识尚不强,果园标准化管理措施落实不力,新建幼果园建设标准低,管理不规范,特别是许多丰产园管理粗放,果品质量不高,整体水平不佳。
3. 果园建设的投入普遍不足。由于投入不足,果园滴渗灌设施、果园生草、果畜沼综合利用、果园合理间作四大技术的落实不到位,土壤缺乏有机质;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在果品生产区域内的养畜、道路、沼气、水窖等配套基础设施跟不上。
4. 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不规范,没有产业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尚属空白,果品储藏设施没有正常使用,对产业附加值及产业发展的拉动力不强;品牌包装开发不够,品牌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发展对策
1. 优化发展思路和目标。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在果树大村养畜,在养畜大村种果,努力实现果畜互动,形成以畜促果、果畜结合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格局。还要以发展有机果品为方向,加快推广“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的生态园建设模式,大力发展“奶-牛-沼果”、“草-沼-果”和“猪-沼-果”模式。总体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县苹果树总面积发展到5万亩,其中绿色果品基地认证面积达到2万亩,有机苹果生产面积达到1万亩;果品总产量比现在翻1番,优果率达到70%~75%;果品总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果区农民人均果业收入达到1000元,果农人均果业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
2. 创新发展机制。
一是推行政技术包抓责任制。县级领导包抓生态果园标准化管理、技术培训、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果品营销等具体问题的组织协调,乡村干部和果树技术人员包抓标准化果园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管理措施落实,并引导和支持经济合作组织开展活动。
二是推行联动帮扶机制。为落实县、乡包抓责任制,拟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
三是推行土地流转经营机制。按照“谁投入,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允许采取土地经营权出租、转让等有偿方式使用土地,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人士、种果能人承包租赁土地,建成片果园或现代化果业科技示范园,以提高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管理水平。
四是推行社会化服务机制。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果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乡镇要建立果树专业合作社,果树面积500亩以上的村要建立果品专业合作社,果树面积1000亩以上的村要组建果品流通组织。还要以协会或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组建果树技术服务队、果品经销公司、果品产业化服务中心,逐步形成“企业加协会、协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模式,促使企业或果协与果农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不断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
五是推行扶持发展机制。加大财政资金、金融信贷、项目建设扶持力度,增加果园建设专项资金投入量,大力扶持果园标准化管理示范点建设和新技术新品种引进与推广、营销宣传、果农技术培训等果园重要环节的建设;积极争取扶持产业发展的专项项目,搞好果品生产区道路、沼气、水窖、养畜等基础设施建设,建办一批有辐射带动力的果品产业化合作组织和标准化示范基地,走依托项目带动发展的路子。
3. 强化科技支撑。按照“充实县乡级,延伸村一级”的原则,选拔招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果业部门;在乡镇和现代化示范园设立农技服务站,配齐专业技术人员,搞好技术服务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县乡(镇)领导、专业技术人员、果树骨干与果农代表外出进修学习和考察;在广泛开展科技培训的基础上,围绕建设生态果园,积极推广应用园地培肥、高光效整形修剪等有机果品生产技术,全面提升果园管理整体水平。
4. 完善配套体系。积极扶持建果品包装箱厂、果发泡网厂等果业配套企业,带动果品产业发展;围绕促进果业建设和开发,着力培育产业化经营体系,鼓励建办特色加工企业,引导经销商户建办以气调冷藏和分级包装为主的企业,实现产业增值、产品上档、群众增收;重点乡(镇)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在果园集中区规划建设“上宅下窖”或“果库群”,建成集果品储藏、包装材料营销、果品销售为一体的稳定集散市场,促进果品销售;落实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发展果品加工、储藏等相关企业,工商登记等相关服务行业要降低门槛,对采用连锁经营的服务企业,可实行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
5. 实施品牌战略。按照创建1个品牌、联系1个企业、占领一方市场的模式,通过公司联合、大户联合、商商联合、强强联合等多种形式,鼓励支持有实力的果品商在沿海等大中城市设立宝鸡果品直销窗口,实现周年供应;扩大苹果出口基地认证,开辟国际果品市场,实现果品直接出口,并充分利用“恒大”、“好年头”等公司的出口优势,增加果品、果汁双出口;加大果品宣传力度,按照“统一组织,政府搭台,协会唱戏,共同促销”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类节会,积极组织开展果品宣传和推介活动,大力营造加快千阳果业突破性发展的良好氛围。
(作者联系地址:陕西省千阳县园艺工作站 邮编:721100)
一、现状
千阳县地处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海拔710~1545.5米;年平均气温10.8℃,≥10℃活动积温3477.9℃,日照2092.7小时;年平均降雨量653毫米,无霜期197天,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区,是陕西省确定的23个优质苹果生产优势区(县)之一:因此,该县发展生态果园及发展有机果品的前景十分广阔,潜力巨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近30年的努力,千阳县为建设生态果园,发展有机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规模初步形成。全县果树总面积5万多亩,其中结果树面积2.5万亩,占果树总面积的50%;苹果树面积3.8万亩,占果树面积的76%,已形成了南北二塬红富士苹果、千河川区优质杂果、北占山台地特色核桃4大果树带。
2. 效益稳步增长。2009年,全县果品产量5.5万吨,产值0.83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747.74元(按11.1万农民计算),占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65元的23.62%;有3600多户的苹果、核桃收入5000元以上,有4000户农户依靠干杂果走上了致富之路,果业产业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3. 果品质量有所提高。千阳县“西秦竞秀”牌红富士苹果2009年荣获宝鸡市第四届评优会苹果优质奖,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届获宝鸡市苹果优质奖,果品横径75毫米、80毫米、85毫米的大型果均以15%的比例上升,优果率由63%提高到75%,果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居宝鸡市之首。
4. 产业体系正在形成。全县干杂果合作经济组织有18个,从业人员2900人,果业专业合作社会员逐年增加;组建县果品流通营销队10个,与全国10个省(市)的200多名客商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有各种大中小型果库103个,果品储藏能力2.3万吨:因此,该县果业产业竞争力已明显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较大规模。全县果树种植面积不够大,乡村发展果园尚有较大空间未能充分开发利用;现有品种结构也不尽合理,加工品种、早中熟品种较少,商品总量不足。
2. 果园管理基础较为薄弱。广大果农的发展意识、质量意识和科技意识尚不强,果园标准化管理措施落实不力,新建幼果园建设标准低,管理不规范,特别是许多丰产园管理粗放,果品质量不高,整体水平不佳。
3. 果园建设的投入普遍不足。由于投入不足,果园滴渗灌设施、果园生草、果畜沼综合利用、果园合理间作四大技术的落实不到位,土壤缺乏有机质;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在果品生产区域内的养畜、道路、沼气、水窖等配套基础设施跟不上。
4. 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不规范,没有产业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尚属空白,果品储藏设施没有正常使用,对产业附加值及产业发展的拉动力不强;品牌包装开发不够,品牌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发展对策
1. 优化发展思路和目标。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在果树大村养畜,在养畜大村种果,努力实现果畜互动,形成以畜促果、果畜结合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格局。还要以发展有机果品为方向,加快推广“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的生态园建设模式,大力发展“奶-牛-沼果”、“草-沼-果”和“猪-沼-果”模式。总体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县苹果树总面积发展到5万亩,其中绿色果品基地认证面积达到2万亩,有机苹果生产面积达到1万亩;果品总产量比现在翻1番,优果率达到70%~75%;果品总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果区农民人均果业收入达到1000元,果农人均果业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
2. 创新发展机制。
一是推行政技术包抓责任制。县级领导包抓生态果园标准化管理、技术培训、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果品营销等具体问题的组织协调,乡村干部和果树技术人员包抓标准化果园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管理措施落实,并引导和支持经济合作组织开展活动。
二是推行联动帮扶机制。为落实县、乡包抓责任制,拟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
三是推行土地流转经营机制。按照“谁投入,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允许采取土地经营权出租、转让等有偿方式使用土地,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人士、种果能人承包租赁土地,建成片果园或现代化果业科技示范园,以提高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管理水平。
四是推行社会化服务机制。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果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乡镇要建立果树专业合作社,果树面积500亩以上的村要建立果品专业合作社,果树面积1000亩以上的村要组建果品流通组织。还要以协会或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组建果树技术服务队、果品经销公司、果品产业化服务中心,逐步形成“企业加协会、协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模式,促使企业或果协与果农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不断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
五是推行扶持发展机制。加大财政资金、金融信贷、项目建设扶持力度,增加果园建设专项资金投入量,大力扶持果园标准化管理示范点建设和新技术新品种引进与推广、营销宣传、果农技术培训等果园重要环节的建设;积极争取扶持产业发展的专项项目,搞好果品生产区道路、沼气、水窖、养畜等基础设施建设,建办一批有辐射带动力的果品产业化合作组织和标准化示范基地,走依托项目带动发展的路子。
3. 强化科技支撑。按照“充实县乡级,延伸村一级”的原则,选拔招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果业部门;在乡镇和现代化示范园设立农技服务站,配齐专业技术人员,搞好技术服务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县乡(镇)领导、专业技术人员、果树骨干与果农代表外出进修学习和考察;在广泛开展科技培训的基础上,围绕建设生态果园,积极推广应用园地培肥、高光效整形修剪等有机果品生产技术,全面提升果园管理整体水平。
4. 完善配套体系。积极扶持建果品包装箱厂、果发泡网厂等果业配套企业,带动果品产业发展;围绕促进果业建设和开发,着力培育产业化经营体系,鼓励建办特色加工企业,引导经销商户建办以气调冷藏和分级包装为主的企业,实现产业增值、产品上档、群众增收;重点乡(镇)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在果园集中区规划建设“上宅下窖”或“果库群”,建成集果品储藏、包装材料营销、果品销售为一体的稳定集散市场,促进果品销售;落实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发展果品加工、储藏等相关企业,工商登记等相关服务行业要降低门槛,对采用连锁经营的服务企业,可实行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
5. 实施品牌战略。按照创建1个品牌、联系1个企业、占领一方市场的模式,通过公司联合、大户联合、商商联合、强强联合等多种形式,鼓励支持有实力的果品商在沿海等大中城市设立宝鸡果品直销窗口,实现周年供应;扩大苹果出口基地认证,开辟国际果品市场,实现果品直接出口,并充分利用“恒大”、“好年头”等公司的出口优势,增加果品、果汁双出口;加大果品宣传力度,按照“统一组织,政府搭台,协会唱戏,共同促销”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类节会,积极组织开展果品宣传和推介活动,大力营造加快千阳果业突破性发展的良好氛围。
(作者联系地址:陕西省千阳县园艺工作站 邮编:72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