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父爱重新定位

来源 :健康之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gverger3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玉玮
  山东大学 齐鲁医院儿科 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我们现实家庭生活中,绝大多数是妈妈承担养育孩子的重任。男性常常以工作忙、打拼赚钱为由,把陪伴、教育子女的责任更多地交给女性或老人来承担。对于大多数的普通家庭和明星家庭而言,父爱缺位是一个普遍现象。
  淡出的父亲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家庭规模的小型化,由父母双亲和一个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逐渐占据很大的比例。独生子女身上的种种缺陷反映着家庭教育的不良。许多研究结果证实,越来越多的父亲“淡出”家庭教育是个重要原因。“父亲淡出”,其实质是男性文化在儿童教育中的整体“淡化”,使整个儿童教育处于女性文化状态之中。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的角色是母亲不能完全代替的,在子女个性形成和行为塑造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父亲对于孩子承担的主要是人格教育、创新教育、性别角色示范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孩子形成正确性别角色的关键时期,男孩从父亲那里观察、模仿男性的语言和行为,逐步树立起“男子汉”的气概;女孩则从父亲那里接纳、学习同异性接触和交往的经验,这对孩子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缺乏父爱综合征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力远不止智力,还涉及体格、情感、性格、品德等多方面。长期缺乏父爱,孩子可能会患上“缺乏父爱综合征”,从而造成认知、个性、情感、体格方面的障碍与缺陷。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其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要落后,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低下、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碍,表现抑郁、孤独、任性、多动、有依赖感。国外研究显示,“缺乏父爱综合征”的孩子与那些充分获得父爱的孩子相比,中学辍学率及成年后犯罪率均高出2倍;假如是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几率则高出3倍。
  和孩子一起成长
  作为孩子的父亲,并非就是孩子天然的教育者。父亲角色的实现,是在自身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育儿的过程中,不仅父亲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而且孩子的出生和养育也对父亲的“成长”产生影响。父亲们通过养育孩子和对孩子的观察,增加了不少对世界和对自身的了解。当父亲是男性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育儿体验刺激着父亲角色的加速确立,而且促进父亲个性的健康完善。在亲子沟通中,父亲的自我克制性、视野开阔性、生存感、责任感也会显著改变。“影响”是互动的,效应是广泛的。父亲角色的获得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毕生努力的过程。
  网络时代的父爱
  网络时代带来了教育的新观念,父亲的角色又有了新的内涵。父亲对孩子的爱不仅要有热烈的情感、具体的行动,更要具备爱的艺术。作为父亲,既要重视孩子的智能培养和科学技术训练,更要重视人文知识熏陶和人文精神弘扬,培养孩子的人文素质是父亲的主要职责。与传统的父亲角色比较,“新父亲”不仅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而且是各种家庭活动的重要支撑。父亲平常要多亲近孩子,关心孩子,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创造宽松愉悦的家庭环境。孩子不仅能够从父亲那里感受到关爱,还能从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不但有健康的身体,而且有健康的精神世界。
其他文献
褪黑激素的减脂妙用  褪黑激素是人体内自然分泌的一种激素,人体内褪黑激素的水平在夜晚会提高,其主要功能是改善睡眠质量、抗氧化。一些水果蔬菜中也含有少量褪黑激素,如芥末、枸杞、杏仁、葵花籽、小豆蔻、茴香、香菜、樱桃等。西班牙科学家最近发现,服用褪黑激素可以抑制体重增长,其中的原理是褪黑激素可使棕色脂肪增加。棕色脂肪在人体内的功能是消耗热量,而非储存热量。白色脂肪组织储存热量,使体重增加,而棕色脂肪控
期刊
突变的“易怒”基因  美国匹兹堡大学发现,一个人之所以易怒和情绪化,可能是因为他们有一种突变的“愤怒基因”。我们大脑内有一种基因能产生复合胺,这种化学物质能帮助脑神经细胞传递信息。可是在易怒的人体内,这种基因发生了变异,它使复合胺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研究发现,越易动怒的人,这种基因的变异就越明显。如果这种易怒基因突变遗传给下一代,那么宝宝天生就是一个容易发脾气的人。  环境能够影响基因  如果情绪基
期刊
1母乳喂养好  近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2013年的几项研究又添了一些证据:一项研究发现,延长哺乳时间可以让宝宝更聪明,因为母乳中含有俗称“脑黄金”的DHA,有利于认知功能发育;另一项研究表明,母乳喂养能预防多动症,但是这种影响似乎并不是直接的。  2哺乳期可放心服药  美国儿科协会今年发布了一项重要报告,称哺乳期的女性可以安全服用大部分药物,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新妈妈都被建议停
期刊
除了生理上显而易见的差异以外,女人和男人在心理方面也有明显的不同。这种差异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显现出来。五六岁的女孩子们就开始围在一起玩过家家,像母亲一样照顾洋娃娃,而这么大的男孩子们更喜爱拿着玩具宝剑玩打仗的游戏。这到底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质,还是在大人们的教导下逐渐养成的偏好呢?  我们通过学习父母,成长为女人或者男人  如果说性别认同是后天学习获得的,那么我们是从何时开始学习成为女人或者男人的呢
期刊
确实如此!无数研究表明,男性的性冲动不仅比女性强烈,还更为直观易懂,而女性的性欲来源就没有那么容易辨别了。人们普遍认为感情的牵绊是影响女性欲望的重要因素,但是她们的性欲似乎也受到了社会文化因素的重大影响。  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教授爱德华·O·劳曼(Edward O·Laumann)博士说:“女性的欲望极易受到环境和情景的影响。”以下是专家总结的一些男女性欲的不同特点。  男人脑子里总是想着性  大
期刊
男人和女人从一开始在婚姻中就是不同的。例如,女人结婚的愿望一般都大于男人,因为虽然岁月会降低男人和女人的生育能力,但是男人的生育能力却不会完全消失,时间的压力让女人更迫切地想要走入婚姻,这是生理基础的不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显示,相比男人,女人更容易对婚姻抱有不切实际的美好愿望,这让她们受到的打击更大,这是思考方式的不同。最后,还有研究显示,主动提出离婚的妻子也比丈夫要多,这是解决
期刊
由于男女生殖器的不同,他们达到高潮的方式不同,喜好的性爱也不同。在男女的实际性交中,常常都是男性达到了高潮,而女性却难以享受到高潮。可除了生理方面的差异以外,在性心理方面,男性和女性也有很大的区别。男人的性心理可以说更加统一,他们自慰时的心理、看到色情画面时的反应、对女性身体的渴望有着较高的一致性,俗话说“男人都是一样的”。而在性心理方面,女性内部却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也就是说,同样的刺激会让不
期刊
性别从来都是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在抑郁症、焦虑症、身体主诉(没有任何医学解释的身体症状)等精神疾病方面,性别的影响力最强。这些疾病的患者多数是女性。而男性则更容易患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以及酒精依赖症。精神疾病的性别偏向除了归结于男女的生理差异以外,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不同也是重要的因素。经济能力的差别,对待事物的看法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同,都让男性和女性暴露在不同的精神
期刊
美国维奇塔州立大学做过这样一个研究,比较单身父亲和单身母亲养育的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结果显示,409位单身父亲养育的孩子和3483位单身母亲养育的孩子在学校中的成绩都差不多,不过这些孩子的成绩都比不上健全家庭的孩子的成绩。这说明,虽然难以比较出到底是纯粹父亲带孩子好还是纯粹母亲带孩子好,可是都比不上父母一起带孩子好。有人质疑,可能缺少父亲或者母亲并不是问题,而是单亲家庭本来就在经济或者社会地位上处
期刊
罗玲  旅澳学者 儿童心灵成长专家,罗玲心灵成长工作室创始人,当归中医学堂特邀专家。致力于探索儿童及家长的心灵成长历程。  何时是爸爸参与亲子教育的最佳时机?  我的观点是,从孩子出生起,父亲最好就参与孩子的教养。对于婴儿,父亲的嗓音、语调、抱孩子的力度、逗孩子的方式,都会跟妈妈不同,这些都会给孩子丰富新鲜的感受。  同时,婴儿期父亲的参与,可为以后的亲子关系做好铺垫。如果孩子在三岁前跟爸爸有机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