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言表达创新题型解题技巧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feng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点评”和“品味语句”是近年来高考出现的新题型,因为它“新”,所以不少考生答题时不得要领,随心所欲,失分现象比较普遍。解答这两类试题,必须了解题型,寻找规律,总结方法,掌握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稳操胜券。
  在此,特对“新闻点评”和“品味语句”两类试题的考查情况及解题方法作一概述,以便考生备考之用。
  一、新闻点评
  ◎考情概述◎
  “新闻点评”类试题是近年来在高考试卷中出现的一种创新题型,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它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比短评更简短。它以新闻报道为依托,对具体事实进行画龙点睛地评说,或褒或贬,旗帜鲜明。这类试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规型”新闻点评,另一类是“争议型”新闻(即新闻人物的做法或言论能引起读者争议的新闻)点评。题料大多来自社会上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热点、焦点。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洞察、剖析事物的能力和评判是非的能力,考量考生的是非观、价值观、道德观。
  从近年来命题情况看,“新闻点评”类试题考查的难度不大,只要考生能准确把握材料中心,具有一定的分辨是非和语言表达能力,就能得到较高的得分。但是,从实际应试情况看,仍有不少考生不得要领,屡屡失分。出错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对材料把握不准,偏离中心,漫无边际地说一些无关的话;②缺乏是非分辨能力,立场、态度模糊,甚至观点错误;③不能全面审视材料,答题时以偏概全,顾此失彼;④抛开内容,只是对新闻的写作特点如新闻的语言、结构、手法进行评析,发一通议论;⑤就事论事,缺乏深度和高度;⑥语言表达能力差,词不达意的情况时有发生。
  ◎解题技巧◎
  “新闻点评”要以新闻报道的内容为依据,对具体的事实进行画龙点睛地评说、拓展。点评要做到褒贬分明,观点正确,对症下药,切中要害。
  写新闻点评,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认真阅读新闻,把握内容要旨。阅读新闻时,要了解有关的背景,弄清主要的事实,把握中心要点,做到心中有数。②选好点评角度,切中要害,观点鲜明。要抓住新闻的主要内容,提炼出主要观点,并以此为依据,或褒或贬,一语中的。③点评要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点评时要以理服人,既不说过头话,又不能浅尝辄止。要深挖深究,适当拓展。④要讲究艺术性,做到言简意赅,干净利落。要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做到严密、准确、新颖、连贯,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⑤要以议论为主,综合运用叙述与抒情的表达方式。⑥点评字数在规定的范围内。
  请看以下典型试题:
  1.(2006年北京卷)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的这则新闻。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字。(不含标点)
  新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在北京站前接送同学。由于受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猜测,乘客寥寥,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无人问津成了摆设。学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
  参考答案:(1)“爱心大巴”遭怀疑,大学生不信任感拷问学校教育,折射社会现状。
  (2)“爱心大巴”免费接站遭受无端猜疑,折射出社会信任危机。
  技法印证:这是典型的“常规型”新闻点评题。答案有以下显著特点:①准确、简洁地概括新闻的中心事件;②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分析事件中反映出的问题实质;③字数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2.请根据下面所提供的内容,参与讨论。要求:思想健康,观点鲜明,语句简明得体,70字左右。
  目前,有教授称,现在是改变“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的时候了。因为“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武断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这一言论一经媒体公布,立即在网上引发了激烈讨论。
  参考答案:(1)“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信仰,要消除西方世界对“中国龙”的误解,靠的是宣传和交流。我们不应因为“洋大人”容易误解,就随便改变华夏子孙千百年来灵魂深处的图腾。
  (2)“龙”是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精神图腾,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信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腾飞奋发的象征——“龙”的标志不能丢!
  (3)在中国古代,“龙”是帝王和王权的象征。历史上的一代代暴君独夫,哪一个不是借“龙”的威严来统治百姓?在建设民主和谐社会的今天,改换“龙”的标志正当其时。
  技法印证:这是一道“争议型”新闻点评题,既考查考生的认知能力,要求有鲜明的个人观点,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有“四要”:一要读懂新闻。熟读题料,熟悉主要事件及细节。二要评在点子上。要选好角度,提炼观点,一语中的。三要评得有理。做到以理阐释,事理清晰,鞭辟入里。四要评得生动。要讲究艺术性,言简意赅,力求新颖、鲜明、生动、形象。答案正是根据上述要求,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个人观点,紧扣题料,观点鲜明。
  3.请你就下面这一类社会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字数100字以内。
  台湾歌星周杰伦一曲《东风破》,风靡一时,于是,许多从不喜欢民乐的年轻人找来古曲《东风破》欣赏;北师大教授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宣讲《论语》,由此《论语》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的谈资;大型电视节目《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很多人再读《红楼梦》,“红学热”再度升温。
  参考答案:①传统文化借助现代传媒,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这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承。现代人往往觉得古典文化距离自己非常遥远,但流行歌曲、电视节目可以拉近这种距离,从而发挥现代传媒受大众喜爱的优势,推动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②人们盲目追随时尚,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心态浮躁。传统经典应被大众熟知,但如果只因流行音乐、电视节目而去关注它,那么,只是凑热闹,并不能深入了解其精髓,对传承优秀文化不利。   技法印证:这是一道普通型开放性试题。答案从题料中提炼出不同的观点,没有对错之分,都言之有理。从人们的行为入手进行点评,挖根源,析利弊,寻措施,有一定深度。
  ◎冲关演练◎
  1.据《都市热线》7月8日报道,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大门口停满接送孩子的家长的车辆。通常情况下,早上7∶15到8∶00近百辆,晚上6∶00有113辆,接送孩子的家长占两成以上。大量的接送车致使交通堵塞,车满为患。对此网友吐槽道:“那些开着车停在马路上接送孩子的家长们,我衷心祝愿你们的孩子考不上大学,然后去当交通协管员。”
  针对有些中学生上学、放学仍由家长接送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40字左右。
  2.2013年8月29日,李某某等人涉嫌强奸案继续在海淀法院开庭。早上9∶15分左右,梦鸽趁着一片混乱进入法院过了安检。因为在李天一一案中梦鸽屡屡为儿子狡辩并诬告受害人,当她进入安检口后,有很多人直呼她的名字,现场围观者群情激愤,叫骂声不绝于耳。
  针对这一新闻事件,你怎样看待?请作一简要评说。不超过60字。
  3.刘培、刘洋兄弟俩是武汉市黄陂区人。2013年6月,他们的父亲刘盛均在工厂劳作时发生意外,身上96%的皮肤被重度烧伤。明知大面积取皮会有风险,兄弟二人还是争相割皮救父。截至8月,兄弟俩已接力式地为父亲进行了三次取皮手术。刘培、刘洋被称为“中国好兄弟”!
  针对刘培、刘洋两兄弟的做法,写一个简短的评论,谈谈你的想法或看法。30字左右。
  4.读了下面的文字,你有什么话要说?请写一则点评。60字左右。
  自2001年高考打破年龄限制以来,当年72岁的南京市民汪侠为圆他的大学梦开始参加高考,此后连续12年从不间断。尽管每次都铩羽而归,但他毫不气馁。2013年6月7日,84岁高龄的汪侠参加了人生中的第13次高考。
  5.阅读下列新闻,按要求回答问题。
  为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五部委《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中央电视台计划今年9月至12月减少播出17项晚会类节目,占原计划播出量的50%左右;自2014年起减少播出56项晚会类节目,占以往播出量的60%左右。
  据中央电视台负责人介绍,央视将继续办好以《春节联欢晚会》为代表的自主创办品牌晚会,杜绝过度使用声光特效、舞台布景等,不搞异地分会场晚会,减少明星大腕,并邀请更多基层群众,打造真正的“群众大舞台”。
  中央电视台此举意义何在?效果如何?请进行简要点评。60字以内。
  二、品味语句
  ◎考情概述◎
  “品味语句”是近年高考试题的新题型。它的题料主要来自于名家名篇、经典名言等,主要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准确、简明、连贯等。试题题型主要表现为三类:一是分析鉴赏表达效果,一般要从表达方式入手,体会情感、情趣、事理的完美结合。二是考查表达技巧,侧重于艺术手法的考查,一般要从修辞、句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品味。三是从语体色彩入手,赏析面对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因为是新题型,从近年的命题来看,“品味语句”类试题设置的难度都不太大,题料比较浅显,不会为难考生。也正因为是新题型,临场失分还是很常见的。出错类型主要有:不得要领,随心所欲,答案游离于题料之外;语言表达逻辑混乱,不连贯,不简明;不能结合语境进行赏析,缺乏针对性;不能准确理解语句(特别是经典名句)的含义,挖掘不出其中的哲理等。
  ◎解题技巧◎
  “品味语句”类试题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哲理、情趣、表达技巧等。解答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反复研读题料,做到精读细嚼,细心体会其中的奥妙,然后选取最“耀眼”的亮点进行赏析品味。赏析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从内容入手,品味语句抒发的情感或蕴含的哲理,凸显思想性;②从情趣入手,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灵活驾驭语言表情达意的技巧,凸显理趣性;③从手法入手,品味语句的表达方式,如比喻、夸张、反复、对比、仿词、呼告、拟声等修辞格的运用,还要品味不同语体色彩表达效果的差异,凸显艺术性;④要全方位、多角度鉴赏,综合品味,不能只抓一点,不顾其余,以致顾此失彼,以偏概全,凸显全面性。
  下面结合经典考题的解析,来领悟品味语句的方法技巧。
  1.(2013湖北卷)下面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参考答案:坟墓像馒头的比喻,把贫与富、死与生的尖锐对立揭示得多么深刻、多么意味深长啊!
  技法印证:细心品读,可以发现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官地”中的“丛冢”,即层层叠叠的坟墓。为了表现坟墓之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祝寿时候的馒头”为喻体,形象生动,也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愤恨之情。参考答案选择表达技巧这一突破口,是非常准确的。
  2.(20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以及表达效果的异同。不超过90字。
  参考答案: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一视同仁。前者用对偶句、对比式,整齐优美;后者用排比手法,语势畅达,一气呵成。   技法印证:解答这道题,一要疏通文意,读懂原文;二要熟悉人物,明辨思想;三要明确表现手法。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侧重点不同,表现手法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答案正是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的。
  3.下面两段文字,内容相同,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不同,试作简要赏析。50字左右。
  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碧绿的草地上,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水中的卵石清晰可见。溪边坐着一位长髯老者,面容清癯,双目炯炯有神。
  天空蓝蓝的,一点儿云彩都没有。青青的草地上,一条小溪哗哗地流着,水里有好些圆溜溜的石头,像鸡蛋似的,看得可清楚了。溪边坐着一位长胡子的老爷爷,脸瘦瘦的,胡子长长的,那双眼睛可有神了。
  参考答案:两段内容相同的文字,一个用书面语尽情描摹,文采斐然,庄重文雅;一个用口语娓娓道来,质朴无华,亲切自然。
  技法印证:这是一道比较型鉴赏题。对于内容相同的文段,答案从表现手法和语体色彩等方面进行品赏,同时,还辨析了表达效果的异同,是全面准确的。
  ◎冲关演练◎
  1.下面是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50字。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2.高三学生姚某不服管教,还动手打伤了班主任,但由于人情关系等种种原因,学校没有给姚某任何处分。临近毕业,主管安全的刘副校长找到姚某的班主任,要求给姚某办理毕业证。班主任问:“请问刘校长,姚某是不是我校学生?”刘校长听到这句话,知趣地走了。
  班主任这一看似平常的反问柔中有刚,很有杀伤力,请对此作简要分析。80字左右。
  3.品读下面的两段文字,一定会给你带来美的感受。请赏析其中的奥妙所在。90字以内。
  山那边,有幢湖蓝湖蓝的木楼,还有一方幽蓝幽蓝的枫牙岭。枫叶红了,红嘴玉在幽深深的枫树林里歌唱。
  秋天的边上,黄昏的羽毛飘落在草丛中。一条悠长悠长的小路,镀满月光,奶奶和爷爷在乳白色的山雾中扛着锄头,姗姗而行。
  4.假如你是少儿夏令营的辅导员,要用下面一段文字向营员们口头介绍将要去参观的水帘洞。画线部分显然不得体,请作简要分析,并请重新表述。130字以内。
  水帘洞在山的北面,洞口朝北,有城门那么大,常年有水流出。山洞很深,极难走到尽头。洞外一条瀑布自高空垂下,如带如练。水石相激,雾气升腾,阳光一照,绚丽多彩。
  5.台湾著名诗人痖弦说:“月亮出来了——这不是诗;月亮来了——这才是诗。”你是怎样理解痖弦的这句话的?不超过50字。
其他文献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一所被官方称之为“省重点”,民间称之为“领导干部子弟学校”的完全中学度过的。学校很大,以面积来算,几乎和现在北京的很多高校一样,甚至比不少大学都要大。学校实行的是住宿制,校园分为教学区和住宿区两部分,被一条贯通县中心和周边乡镇的二级公路从中割裂开来。每天,我们要从宿舍穿过地下通道才能到达教学区,因为学生多,每到上下学时间,地下通道总是挤挤攘攘,人满
期刊
说起在绘画方面的缘起,赵丽宏老师不禁回忆起往昔的两个故事来。  第一则是剪纸的故事。赵丽宏从小就喜欢美术,最早的创作经历大概就属于剪纸了。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曾经根据自己的想象,描绘出《三国演义》《西游记》《说岳全传》等名著中的人物和故事场景,印录在一尺见方的蜡光纸上,用刀细心剪刻下来。他剪出的人物栩栩如生,人物脸上的表情、身上的铠甲、手中的武器,都细致而逼真。同学们都很佩服他,连高年级的大同学都
期刊
我这人记性不好,所以总喜欢回忆过去,总试图通过回忆来加强记忆。但也正因为记性不好,所以回忆起来的总只是一些相同的片断。我并不知道,到底是这些记忆中的片断影响了今天的我,还是因为今天这样的我,才使得我只能记起这些片断。但我想说,关于我学生时代的记忆片断,剪辑起来就是一段我的心灵成长历程。当我困惑和迷茫的时候,我常常会在这些记忆片断中,去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胆小的孩子终于走进了校园  关于学生
期刊
作文要勇敢地说真话,但是,真话要如何说才能不遭判官的屠戮,结局皆大欢喜呢?  有些话题在考场上近乎雷区,譬如早恋。  事实上,那些青涩的成长、干净的天空、微妙的情感,正是我们真实的、血肉丰满的生活,甚至是我们一生中最纯净最美好的记忆。  所以,青涩恋情在考场上并非不可写,而是要看你怎么写。  看看我的学生的一篇考场作文,话题“位置”。多数考生写一个人在社会上的位置、在生活中的位置,立意颇高,但吴鎏
期刊
邮寄时光  浙江省温州市第四中学  2012级传媒班 季苏伊  漫步森林  阳光从梧桐树间穿过  树上梧桐花朵飘落  落在时间的包裹  成了邮戳  微风轻拂  落花从树下我的眼前飘过  带着时间的包裹  寄到远方的天国  (指导教师 林甲景)
期刊
每个人的学生时代都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回忆起来心里总是满满的。记忆里那些事,好像才刚刚发生,我能感受到那时的风和阳光;记忆里那些事,仿佛就在眼前,仍然需要面对。从小学到研究生,十八年的时光将一个懵懂的学童变为胡须满脸的青年。成长就意味着改变,但有些东西似乎从未改变。  一  我既不是70后,也不是80后,我生在一个时代的门槛上。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湖北一个小县城,我开始了我的学生生活。  我的第一
期刊
山东省邹平县黄山中学是鲁中地区的一所名校,远方文学社创建于2008年,以展示师生文学风采、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为宗旨,力争在校内发现、培育一批文学爱好者。我社每学期都举行“青春悦读”“写作:记录青春”等读写活动,为繁荣校园文化做出了显著贡献。2010年,社刊《远方》荣获“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二等奖。2011年,《远方》被评为山东省普通中小学优秀课程资源。社员在《美文》《作文通讯》等报刊发
期刊
几年前,太太在另一个单位上班,某天下班回家她很伤心,问过了才知不是她的事,是一个同事要调到别的单位,与头头话别时,伤感地说起自己从大学毕业起到现在,将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全给了这个单位。不料,那个老男人竟粗暴地回答:谁要你的青春?太太的同事大恸而去。听毕,我忍不住在心里说了一句粗话。  不一定人人都会老去,但人人都会有自己的青春。我也有过青春,我不敢说自己将青春献给了那间小小的工厂,但从18岁到28
期刊
反思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写作方面亦如此。同学们虽不可能天天进行、篇篇做到,却应该把它视作一个训练阶段的小结和下一个训练阶段的开启,形成群体共同的、自觉的行为。在此,我们通过本文,对一次考试中的作文现象进行回首正视,也期待广大考场以外的同学能够从中获取知识、方法,并以此为例,把自己的审题能力提高上来,使自己的文字表达功力增强起来。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如果
期刊
今年是父亲辛笛的百年诞辰。他离开我们已有八个春秋了。抬眼见父亲的照片,总觉得他还健在,正在提笔写作,或用他那略带沙哑的嗓音吟哦他的新作……  翻阅他的自由体新诗集、旧体诗集和散文集,深感父亲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尤其是新诗,正如诸多评论说的那样,“是用现代语言、自由体式营造清新隽永的意象”,“在一片中国式的意境中,从容自如地抒发阐述现代人的丰富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富有智慧”……我想,能做到这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