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济南的马拉松团队已有二三十支,跑步的热情弥漫在泉城的各个角落。在泉城人快乐奔跑的过程中,雾霾已然成为最大的路障。
雾霾下的马拉松,似乎不仅仅是场简单的群众性赛事,投射出来的还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奇怪图景。越来越多的“跑步族”到底为什么而奔跑,又跑向哪里呢?
“跑马”路上的济南阿甘
对于马拉松爱好者云莺来说,跑步已经跟吃饭一样,成为生物钟的一部分。
接受记者采访时,云莺已经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跑了一个多小时。“边跑边聊就行,没问题。”电话里的云莺气息丝毫不乱,她告诉记者,这些天去北京看望女儿,每天早上都去公园跑步。”
今年52岁的云莺本名张庆梅,是山东建筑大学的一名老师;网名云莺的她另一重身份则是济南跑吧俱乐部网上论坛的版主。2007年开始,云莺已经“跑了将近10年。”从大学操场到马拉松赛场,从每天4公里都累得浑身难受到一举拿下42公里不在话下,她在跑吧发布论坛的帖子详细记录着跑步的经历:“全年365天,出勤245天,完成跑量5551K,平均每天22.6K。从年初到年尾,我辗转全国各地,共参加马拉松比赛27场。”这是张庆梅的2015年跑步总结。
快乐奔跑的过程中,雾霾成为最大的路障。“一般雾霾指数超过300我们就不跑了,遇上连续多日的雾霾天那真是难受啊。”有人说雾霾天跑马拉松的人是在拿命比赛,她不同意“比赛”这个说法,跑只是自己跟自己对话的过程。“跟自己对话的时间多了,你会不停的问自己,到底想怎么活着?什么才叫好?”
对于历城马拉松协会副会长吴晓霞来说,长跑之路的开启缘自减肥的目的。2010年,她去北京跑了人生第一个马拉松。“经过4个半小时的艰难跋涉,最后到达终点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特别伟大。”
“近几年来,马拉松越来越热。以前参加马拉松赛事,是主办方邀请我们去,不仅住宿全包,还发奖金、奖品。而如今,不仅全部自费,还要交一两百元的报名费,这还不一定能参加上。因为报名的人太多,是要摇号的。”吴晓霞称,她所在的协会自2014年12月成立,截至2015年底已经有1000多名成员,“各个年龄段都有,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最多。”
吴晓霞介绍,如今济南的马拉松团队已有二三十支,跑步的热情弥漫在泉城的各个角落。每个月,他们几乎都要参加一两场赛事。每周还会组织约跑,跑程最多为20公里。“围着东荷西柳跑一圈是4.6公里,千佛山一圈有5.6公里。奥体中心车少路宽,校园里安全,都是不错的跑步地点。”
马拉松热潮与长跑大生意
在跑步这个产业链条中,马拉松是最具商业潜质的赛事。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共举行39场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其中全程马拉松19场、半程马拉松7场、其他长跑活动13场。全年有超过75万人次参与各类比赛,而其中参加全程及半程马拉松项目的人次则将近20万。
随着赛事整体规模的增大,单项赛事的规模也越来越大,39场比赛中,有27场达到了万人以上。目前全国4个直辖市、17个省或自治区的共34个大中城市有举办马拉松和相关运动赛事,覆盖率达到70%左右,并且近三年来保持着10%左右的增长速度。
“近年来,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人群日趋广泛,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已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身为运动产业从业人员,同时也是马拉松运动爱好者的黄华勇对记者表示。
一位从事马拉松比赛推广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国内马拉松赛事第一梯队中,“北马”、“厦马”(厦门马拉松)、“上马”(上海马拉松)等无疑是影响力较大的,“尤其是北马,2013年某媒体评选的‘中国十大最具品牌价值体育赛事’中,北马以估值2.5亿的品牌价值上榜,与中超、中职篮和中网等传统比赛不分伯仲。”
众多爱好者的追捧和电视直播,这对于任何一个体育赛事来说,无疑是吸引赞助商的最佳“砝码”。而这也是马拉松比赛商业运作的关键所在。记者了解到,城市马拉松的经营规则一般是地方政府举办赛事,第三方商业公司买断几年的赛事经营权,自负盈亏。
“商业公司的主要支出为买断费。一些大的赛事大概是一年1500万元,还有电视转播、保安等费用,全部加起来在2000万元左右。”上述从事马拉松比赛推广的专业人士表示。而收益部分则来自赞助商与报名费。
跑友们的装备生意同样不可忽视,根据权威杂志《跑者世界》的一篇文章估算:一个美国跑友一生的花费由俭入奢分为1.44万美元、5.69万美元和21.29万美元。其中服装和赛事报名占据了美国跑友支出的大多数。
中国跑友也如法炮制,推出了中国版:节俭型要1.41万元,普通型24.3万元,土豪型要110.19万元。
数量庞大的跑步者带火了整个产业链,从装备到社区APP,再到马拉松等专业运营活动,线上线下都加速跑了起来。
跑步装备从头到脚包括:遮阳帽、运动耳机、眼镜、速干衣、心率计、智能手环、压缩袜、背包、水壶、腰包、运动鞋等。据统计,59.5%的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兴趣主要在于运动健身,一块普通的GPS手表就价值上千元,更不用提苹果推出的那款表了。
中国人的跑与不跑
在某媒体微信公号的问卷调查中,88%的人不会在雾霾天跑步。2014年,北京马拉松,空气严重污染,有人执着于“跑了才懂”的愉悦感,也有人举起一张纸:“爱跑步,不要雾霾,弃跑2014北马”。跑还是不跑的争论经常在马拉松比赛后升级。
为诺贝尔文学奖长跑多年的村上春树,有一本书叫《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如今的我们在谈雾霾。运动和健康的主题,仿佛被喧宾夺主了。雾霾下的马拉松,似乎不仅仅是场简单的群众性赛事,投射出来的还有人与自然之间微妙关系和奇怪图景。
环境越加恶化,人们对健康也越来越在乎。越来越多的“跑步族”到底为什么而奔跑,又跑向哪里呢?也许,个体的回答,是自我的选择和需求。可是当它成为一种潮流,这会不会是人类为抵抗恶劣环境,而发生的一场被动进化呢?既然无法改变环境,就改变我们自己的体质。
这样的理念似乎很励志。但换一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懦弱心态下的一种逃离呢?显而易见,跑步既为健康,就不会在雾霾中进行;锻炼既为生存,就应该去主动改变环境。为个体健康而跑步,和为重建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而奔走,同样的姿态,却有着不同的价值和意义。“自强不吸”的消极,永远无法走出环境变坏的阴影;只有积极去寻求环境的改变,跑步才不会成为一种消极的抵抗,才能形成社会效益的增量。
生死疲劳的人们,虽然都在努力改变境遇,但很少人想过,真正让他们的奔跑变成逃离的,是日益恶化却又可以改变的环境。人们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建立在健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土壤之上。相对于一场马拉松比赛,雾霾治理是一场更长的马拉松。
雾霾下的马拉松,似乎不仅仅是场简单的群众性赛事,投射出来的还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奇怪图景。越来越多的“跑步族”到底为什么而奔跑,又跑向哪里呢?

“跑马”路上的济南阿甘
对于马拉松爱好者云莺来说,跑步已经跟吃饭一样,成为生物钟的一部分。
接受记者采访时,云莺已经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跑了一个多小时。“边跑边聊就行,没问题。”电话里的云莺气息丝毫不乱,她告诉记者,这些天去北京看望女儿,每天早上都去公园跑步。”
今年52岁的云莺本名张庆梅,是山东建筑大学的一名老师;网名云莺的她另一重身份则是济南跑吧俱乐部网上论坛的版主。2007年开始,云莺已经“跑了将近10年。”从大学操场到马拉松赛场,从每天4公里都累得浑身难受到一举拿下42公里不在话下,她在跑吧发布论坛的帖子详细记录着跑步的经历:“全年365天,出勤245天,完成跑量5551K,平均每天22.6K。从年初到年尾,我辗转全国各地,共参加马拉松比赛27场。”这是张庆梅的2015年跑步总结。
快乐奔跑的过程中,雾霾成为最大的路障。“一般雾霾指数超过300我们就不跑了,遇上连续多日的雾霾天那真是难受啊。”有人说雾霾天跑马拉松的人是在拿命比赛,她不同意“比赛”这个说法,跑只是自己跟自己对话的过程。“跟自己对话的时间多了,你会不停的问自己,到底想怎么活着?什么才叫好?”
对于历城马拉松协会副会长吴晓霞来说,长跑之路的开启缘自减肥的目的。2010年,她去北京跑了人生第一个马拉松。“经过4个半小时的艰难跋涉,最后到达终点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特别伟大。”
“近几年来,马拉松越来越热。以前参加马拉松赛事,是主办方邀请我们去,不仅住宿全包,还发奖金、奖品。而如今,不仅全部自费,还要交一两百元的报名费,这还不一定能参加上。因为报名的人太多,是要摇号的。”吴晓霞称,她所在的协会自2014年12月成立,截至2015年底已经有1000多名成员,“各个年龄段都有,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最多。”
吴晓霞介绍,如今济南的马拉松团队已有二三十支,跑步的热情弥漫在泉城的各个角落。每个月,他们几乎都要参加一两场赛事。每周还会组织约跑,跑程最多为20公里。“围着东荷西柳跑一圈是4.6公里,千佛山一圈有5.6公里。奥体中心车少路宽,校园里安全,都是不错的跑步地点。”

马拉松热潮与长跑大生意
在跑步这个产业链条中,马拉松是最具商业潜质的赛事。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共举行39场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其中全程马拉松19场、半程马拉松7场、其他长跑活动13场。全年有超过75万人次参与各类比赛,而其中参加全程及半程马拉松项目的人次则将近20万。
随着赛事整体规模的增大,单项赛事的规模也越来越大,39场比赛中,有27场达到了万人以上。目前全国4个直辖市、17个省或自治区的共34个大中城市有举办马拉松和相关运动赛事,覆盖率达到70%左右,并且近三年来保持着10%左右的增长速度。
“近年来,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人群日趋广泛,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已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身为运动产业从业人员,同时也是马拉松运动爱好者的黄华勇对记者表示。
一位从事马拉松比赛推广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国内马拉松赛事第一梯队中,“北马”、“厦马”(厦门马拉松)、“上马”(上海马拉松)等无疑是影响力较大的,“尤其是北马,2013年某媒体评选的‘中国十大最具品牌价值体育赛事’中,北马以估值2.5亿的品牌价值上榜,与中超、中职篮和中网等传统比赛不分伯仲。”
众多爱好者的追捧和电视直播,这对于任何一个体育赛事来说,无疑是吸引赞助商的最佳“砝码”。而这也是马拉松比赛商业运作的关键所在。记者了解到,城市马拉松的经营规则一般是地方政府举办赛事,第三方商业公司买断几年的赛事经营权,自负盈亏。
“商业公司的主要支出为买断费。一些大的赛事大概是一年1500万元,还有电视转播、保安等费用,全部加起来在2000万元左右。”上述从事马拉松比赛推广的专业人士表示。而收益部分则来自赞助商与报名费。
跑友们的装备生意同样不可忽视,根据权威杂志《跑者世界》的一篇文章估算:一个美国跑友一生的花费由俭入奢分为1.44万美元、5.69万美元和21.29万美元。其中服装和赛事报名占据了美国跑友支出的大多数。
中国跑友也如法炮制,推出了中国版:节俭型要1.41万元,普通型24.3万元,土豪型要110.19万元。
数量庞大的跑步者带火了整个产业链,从装备到社区APP,再到马拉松等专业运营活动,线上线下都加速跑了起来。
跑步装备从头到脚包括:遮阳帽、运动耳机、眼镜、速干衣、心率计、智能手环、压缩袜、背包、水壶、腰包、运动鞋等。据统计,59.5%的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兴趣主要在于运动健身,一块普通的GPS手表就价值上千元,更不用提苹果推出的那款表了。
中国人的跑与不跑
在某媒体微信公号的问卷调查中,88%的人不会在雾霾天跑步。2014年,北京马拉松,空气严重污染,有人执着于“跑了才懂”的愉悦感,也有人举起一张纸:“爱跑步,不要雾霾,弃跑2014北马”。跑还是不跑的争论经常在马拉松比赛后升级。
为诺贝尔文学奖长跑多年的村上春树,有一本书叫《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如今的我们在谈雾霾。运动和健康的主题,仿佛被喧宾夺主了。雾霾下的马拉松,似乎不仅仅是场简单的群众性赛事,投射出来的还有人与自然之间微妙关系和奇怪图景。
环境越加恶化,人们对健康也越来越在乎。越来越多的“跑步族”到底为什么而奔跑,又跑向哪里呢?也许,个体的回答,是自我的选择和需求。可是当它成为一种潮流,这会不会是人类为抵抗恶劣环境,而发生的一场被动进化呢?既然无法改变环境,就改变我们自己的体质。
这样的理念似乎很励志。但换一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懦弱心态下的一种逃离呢?显而易见,跑步既为健康,就不会在雾霾中进行;锻炼既为生存,就应该去主动改变环境。为个体健康而跑步,和为重建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而奔走,同样的姿态,却有着不同的价值和意义。“自强不吸”的消极,永远无法走出环境变坏的阴影;只有积极去寻求环境的改变,跑步才不会成为一种消极的抵抗,才能形成社会效益的增量。
生死疲劳的人们,虽然都在努力改变境遇,但很少人想过,真正让他们的奔跑变成逃离的,是日益恶化却又可以改变的环境。人们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建立在健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土壤之上。相对于一场马拉松比赛,雾霾治理是一场更长的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