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近期临床疗效研究

来源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kkkkkkkssssss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单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6月应用三维矫形系统治疗各型脊柱侧凸727例,其中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的单侧生长棒技术治疗的12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测量初次手术前、后,末次术后随访或终末手术后的主弯冠状面Cobb角、柔韧性、侧凸矫正率、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躯干偏移、矢状面平衡、T1~S1高度和T1~S1生长速度.[结果]平均随访28.8 (10.9 ~49.2)个月.初次手术前主弯冠状面Cobb角(72.8±15.7)°、柔韧性(35.34±10.71)%、胸椎后凸角(39.9±15.8)°、腰椎前凸角(46.2±13.8)°、躯干偏移(1.29±0.93) cm、矢状面平衡(1.96±1.10) cm、T1~S1高度(24.46±3.77)cm;初次手术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34.9±9.1)°、侧凸矫正率(52.0l±7.69)%、胸椎后凸角(31.3±11.2)°、腰椎前凸角(46.1±5.9)°、躯干偏移(0.50 ±0.29) cm、矢状面平衡(1.32±1.19) cm、T1~S1高度(29.22±4.05) cm;末次术后随访或终末手术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30.8±12.5)°、侧凸矫正率(57.92±14.80)%、胸椎后凸角(29.5±7.4)°、腰椎前凸角(48.8±5.7)°、躯干偏移(0.39±0.24) cm、矢状面平衡(0.79±0.45) cm、T1~S1高度(31.72 ±4.68) cm.共撑开1~4次,平均l.9次.后续撑开期间T1~S1生长速度(1.26±0.60) cm/年.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单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可获得较满意的矫形效果和脊柱纵向生长.
其他文献
【关键词】室性心动过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175-01  目前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致命杀手---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VT)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和预防可用药物和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1].大量临床研究证明,相对于药物,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显著降低死亡率。现在全球每年有10多万名病人安装
目的 探讨全凭静脉与吸入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观察,为老年患者麻醉维持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40例需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年龄均在7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胸腺瘤的X线及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瘤的X线和CT表现,其中非侵袭性胸腺瘤13例,侵袭性胸腺瘤17例。结果:胸腺瘤多局限于前纵隔或延伸至中纵隔,肿块多偏向纵隔一侧(18/30,60%),邻近血管结构多受推移(20/30, 67%);而侵袭性胸腺瘤(12/17,71%)较非侵袭性胸腺瘤(4/13,31%)有明显分叶,其中多数侵袭性
[目的]比较VCM去旋转技术(vertebral column manipulator,VCM)和旋棒技术(rod demtation,RD)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1年7月
目的 分析食管癌根治术式对远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的1月——2017年的8月我院收治且接受根治手术的93例食管癌病患.按照选用术式的不同分为治疗A、B、C三组,分别
期刊
目的:建立雷公藤醇提物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进而探讨中医经典方剂归脾汤对其的保护作用.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归脾汤低、中、高剂量组(4.5,9,18 g·k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采用MED治疗的2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并与接受传统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