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培养“好女孩”

来源 :幸福·婚姻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saru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十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后院的烧烤派对上,和妹妹无意中听到爸爸與别人的对话。“我觉得,如果她们是男孩的话,我可能让她们到离家更远的地方去玩。”我那一向自诩为有女权主义头脑的爸爸,竟然在与别人坦诚相交的一刻说了这种话。我和妹妹被激怒了,回到家后,我们向他发泄了不满——他竟敢暗示:如果我们是男孩的话,他会用不同的方式对待我们?
  与许多中产阶级的“千禧一代”女儿一样,我和妹妹都是典型的“好女孩”:我们彬彬有礼,成绩出色,我们入读名校,喜欢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和课外活动,被周围所有人期待能走上成功的职业生涯。
  然而,像我们这样的女孩子没有意识到、父母通常也没有意识到的是,我们身边根深蒂固的、隐形的性别偏见,往往会把我们推上与相同条件的男孩相比,方向迥异且更艰难的道路。
  如今的女孩往往会接收到两种相互矛盾的信息:你既要强而有力,又要温顺有礼。
  各种女权言论都宣称,女孩子能做任何她们想做的事。实际上,对顺从行为的不易觉察的奖励,暗示给女孩子的是,“你们应该惹人怜爱、消极被动”。而近来不断见诸报端的性骚扰事件表明,这种暗示有多么危险。
  骚扰和攻击的受害者往往没能站出来投诉或反抗,不仅因为她们不想危及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因为女性早已被训练成默然接受男性权威的人。
  而让男性受到表扬的是冒险精神和好斗情绪。女孩子被教育要学会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女性生来脆弱的信息已成为她们思想行为的一部分;男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却几乎不受这种束缚,当然也就不把自己的身体看作是软弱之源或他人欲望的对象。
  当女孩子被告知要学会保护自己时,太多的男孩子正在成长为她们需要防卫的男人。


  关于女孩子和男孩子(以及男人和女人)应该怎样的观念根深蒂固。虽然如今的父亲大都表示,他们希望自己的女儿有才智、独立且坚强,但许多男人似乎更想有儿子。他们也许不是有意的,但父母和其他成年人对待男孩女孩态度的不同,往往会给女孩子造成长期的伤害。
  女孩子更有可能因为温顺有礼而受到表扬,男孩子却更有可能因为努力而受到称赞。如今,当一个“好女孩”意味着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听从教导,完成作业,取得好成绩。在这方面,女孩子大多已经取得了成功,这也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如今受教育程度上的性别差距。
  一般来说,与养育男孩相比,养育女孩更多强调情商和语言能力。父亲给女儿唱歌的时候比给儿子的多,他们与女儿说话时使用的语言更富有情感,研究人员认为,这或许有助于女孩子在学校取得更高的成绩。在玩具商店里,女孩子往往会被引到摆满婴儿娃娃和公主娃娃的“粉色通道”。这一切或许让女孩子在课堂上取得优势,却会让她们以后在课堂之外付出更大的代价,尤其是在科技那样的高收入领域,这些领域提倡坚定自信、创造力和企业家精神,奖励冒险。
  在工作场所,被视为帮助者而不是发号施令者,会削弱女性在人们眼里的能力。这些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还有另外一种后果:拒绝承担帮助者角色的女性会被认为“很难相处”,这也阻碍了她们的成功。
  许多父母说,他们希望儿子和女儿在家庭内部和家庭之外受到平等对待,但他们的行为似乎与语言并不相符。在四分之一以上的美国家庭中,母亲是孩子的全职照看者;这些家庭中的丈夫不太可能提拔女性同事,而且,全职妈妈的儿子长大后,也不太可能做家务。
  当孩子们看到他们身边的男性在办公室里指手画脚、在家里却只是放松,而孩子们身边的女性为他们准备带到学校的午餐、计划生日派对、安排各种预约时,孩子们会把男人是领导者、女人是帮助者的信息变成他们思想行为的一部分。根据一项研究,近25%的十几岁女孩和40%的十几岁男孩说,男性比女性能成为更好的政治领袖;只有8%的女孩和4%的男孩说,女性能成为更好的领导者。但男孩和女孩都认为女性更适合传统的女性角色,比如照看孩子。
  在培养男孩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善良和关爱之心。家长不只要告诉他们应尊重女性,更要身体力行地在家中树立榜样。虽然父母可以教导女儿远离哈维·韦恩斯坦那样的人,但这并不能遏止一个又一个韦恩斯坦出现。好好培养我们的男孩子,就显得尤为重要。
  父母也应该改变他们教育女孩子保护自己的方式。我们小的时候都会被告知,如果有人用让我们恶心的方式触摸我们的话,要告诉妈妈和爸爸;随着我们长大成人,我们开始携带胡椒喷雾和防强奸哨子等武器,以及各种吩咐出门,包括总要带够乘出租车的钱,不要在酒吧里随手放下我们的饮料等。女孩子没有学到的东西是,如何成为她们自己完美、强壮身躯的独自驾驭者——让她们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快乐自如,而不是把自己的身体看成是由他人评估、渴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对象;让她们对自己主动渴望的性爱有应得感,而不只是处于接受或拒绝男性追求的地位……难怪我们试图找到礼貌的借口来躲避欺负我们的男人,而不是对这种行为报之以应得的愤怒。
  调查显示,四分之三的美国共和党男性认为:“性别歧视已成为过去。”我为他们的女儿们感到惋惜。我想,此时此刻,意识到这些偏见的存在,面对它们而不是假装它们不存在,是向前迈进的最重要方式。
  摘自《青年参考》
其他文献
在一个晴朗的夏日傍晚,晚餐过后,一对新婚夫妇去森林里散步。脚下是间杂着野花的芊芊碧草,身上披着淡黄色的余晖,二人手牵着手,有说有笑,正在度过一段十分难得的美妙时光!此时,远处传来一个声音:“嘎!嘎!嘎!”  “听,”妻子说,“这里还有一只鸡呢!”  “不对,那是一只鸭子。”丈夫说。  “不,我肯定那是只鸡。”妻子说。  “不可能。鸡叫起来是‘咕咕哒,咕咕哒’,鸭子叫起来才是‘嘎!嘎!嘎!’那是只鸭
期刊
一个读者在线问我:“我最近喜欢上一个人,她好像对我也有点意思,但我们俩都受过情伤,聊天中也都说不可能再轻易爱上一个人,全心全意付出感情。你说,我该怎么办?”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问他:“如果你的面前有两个女孩,一个是你喜欢的,但很难攻克,一个是你一点也不动心,但愿意嫁给你,你会选择哪个?”这次,他一点也没犹豫,“当然是自己喜欢的了。如果没感觉,以后漫长的岁月该如何过?想想就可怕。”  我再问他
期刊
现在打开朋友圈,基本都是宝妈们晒孩子,生活都一个个和直播一样,小编想要说的就是真的有的会因为晒孩子而出事情的,在这个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爱孩子就给他最大程度的隐私。  01  朋友娜娜这几天可算是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某种概率性的、只在朋友圈里被称为案例的故事,竟然活久见地发生在了自己身上。  是的,她的孩子差点被绑架!  娜娜有一对女儿,大的八岁,小的五岁,长得都是乖巧玲珑,非常可人
期刊
杜淳,一线青年影视演员;杜志国,著名实力派演员。鲜为人知的是,杜淳的血管里流动着杜志国的血液,而且这对父子多次合作拍戏。杜志国饰演的角色大都是坏透顶的男人,而杜淳饰演的角色大都是红色人物。那么,在同一剧组他们有过怎样的配戏内幕?生活中又有怎样的矛盾?  合作拍戏尴尬纷呈  到现在,杜淳跟父亲已合作拍了八部戏。第一部戏是《公民良心》,饰演的是翁婿关系,很别扭。杜志国明明是他的父亲,却成了岳父;杜淳明
期刊
已经三十年过去了,我们的一对朋友夫妇还常常互相调侃对方,说两人大学谈的恋爱,真是纯纯的爱。情窦初开的年纪,在那民风保守的时代,先生去女生宿舍看当时的女朋友,还要填一张访客表格;有一栏问和这位受访者的关系,先生傻傻地填了“尚未发生”。这个笑话一笑三十年,笑那纯纯的或者说蠢蠢的情愫,在两人的心中滋长。爱的初体验,是人生永难忘怀的诗篇。  没有手机的年代,在台北车站死等,许多误会、猜忌、悔恨、任性、分手
期刊
跟朋友们在客厅聊天,说到最近看过的一个故事:一位雕塑家得到一块绝佳的大理石,仔细端详后,觉得它适合雕塑人物。他拿起凿子——可能因过于紧张,一时用力过重,只那么一凿,一道裂痕出现了。  这时,我问几位朋友:如果诸位是那个雕塑家,会怎样对待那块有了裂痕的大理石?  甲随口说:反正已有了裂痕,再多几道也無所谓;材料是我的,雕成啥样是我自己的事。  乙略一沉思说:用其它材料反复练习,炉火纯青了,再用那块大
期刊
1  凌晨四点,同学群里,大灰发了一张灰头土脸的自拍,背景是黑蒙蒙的天和他的大卡车。  在我们都睡得天昏地暗时,他已经上路了,拉着一大车羊毛,带着一壶热水、几盒方便面,奔赴上海。  几小时后,有同学给他点赞,说:大灰太能干了。  他回:奋斗嘛。以前傻,不知道好好学习,现在要是再不好好干活,一家老小喝西北风啊。  特别实在的大实话。  我看着,有点儿唏嘘。这个风尘满面的中年男人,当年可是我们班的风云
期刊
朋友是磁石吸来的铁片儿、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俗世上的任何尘土里都能吸来。现在,街上的小青年有江湖意气,喜欢把朋友的关系叫“铁哥们”,第一次听到这么说,以为是铁焊了那种牢不可破,但一想,磁石吸的就是关于铁的东西呀。这些东西,有的用力甩甩就掉了,有的怎么也甩不掉,可你没了磁性它们就全没有喽!昨天夜里,端了盆热水在凉台上洗脚,天上一个月亮,盆水里也有一个月亮,突然想到这就是朋友么。  我在
期刊
当我被面前这个已婚男人目光灼灼地盯视,听着他压低嗓音急切地向我诉说着他对我的相思、渴望时,我居然有了片刻的走神:在面前这张因为压抑欲望而显扭曲变形的脸上,我看到了某张远去的似曾相识的面孔……  二十三年前,十七岁的我第一次一个人离家坐火车去省城上学。那时还是慢吞吞的绿皮火车,头天傍晚上车得坐到第二天的早上才能到。我找到自己的座位,将行李放好坐定后,便好奇地打量起周遭来。  车厢里人声嘈杂,直到火车
期刊
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不写作业时母慈子孝,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呜嗷喊叫、连骂带教,让邻居不能睡觉。闺蜜赵文雯经常说,要能赶上一个爱学习的孩子,简直就是修来的福。天生爱学习,这人得多怪啊?因为我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家里鸡飞狗跳的时候并不多,赵文雯家可不这样。  孩子放学到家,人刚跳进沙发里,这位妈妈就把切好的水果端到孩子面前了,另一边温水倒上,含情脉脉嘘寒问暖。问十句,孩子最多搭理两句,其中还是用“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