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在左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左诗》民刊在苏州创立,当时叫《左诗苑》。《左诗》这一民刊称谓的缘由只是为了阐述这样一种创作理念,即“诗歌在左,生活在右”。当然,人们也可以将更多的名词进行叠加,比如“诗歌在左,天空在右”“天堂在左,生活在右”。虽然说,《左诗》民刊的诗人们来自全国各地,但总部在苏州,一些主要的诗歌活动也是在苏州以及周边开展。以至于各地的诗人们只要提到苏州,不由得就会想到苏州的车前子、小海等诗人们共同参与的《左诗》民刊,而在苏州乃至国内诗坛,能有《左诗》这样一个与苏州旖旎天堂相得益彰的诗歌群落,的确令全国的诗人们欣喜羡慕不已。
  “诗歌在左”很好理解,诗歌无疑更贴近人的心灵,心脏在左边。
  我对“生活在右”的理解有点牵强,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是以右手习惯为主的,右手为阳,人的右手是作为实用性存在的。或者,正是诗歌与生活才构成了诗人的生命平衡吧。
  《左诗》的主编、诗人冷眉语是“诗歌在左,生活在右”诗歌创作理念的积极实践者。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诗歌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尤其是最近几年,期刊、民刊、网络平台逐渐形成了一种相互呼应、良性互动的空间格局,出现了诗歌资源重新整合的趋势。而当今诗坛大量高质量民刊的强力介入,不仅彰显了一种诗歌民间立场,更代表了一种心灵的前倾姿势。《左诗》一贯秉承“經典、高端、纯净、包容” 的开放性独立办刊理念,坚持对自由、独立的诗歌精神、诗歌观念的探寻,以超越现实物质功利的心态办刊,八年以来,《左诗》凝聚了一大批优秀诗人——车前子、小海、德武、冷眉语、木叶叶、宫白云、香奴、胡权权、泥文等。可以说,《左诗》群体的发展过程也是全体诗人们的成长过程,是对群体性、地域性诗歌互动写作发展的更大可能性挖掘的过程。
  诗歌艺术的载体是诗人,相比诗歌,每一个诗人的生活无疑是更加丰富多彩的。或者,在《左诗》的这些诗人身上更能体现《左诗》民刊的诗歌精神气质。有时候,我也感到有些好奇,那就是,《左诗》诗人的诗歌风格是如此的迥然不同;那么,这其中维系他们这个群体的共同纽带是什么呢?八年来,作为创刊人的冷眉语所做的奉献是不容置疑的。然而,我想,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左诗》诗人之间,在彼此丰富个性的凸显中,既有文字表达的各自独立,又有文本的相互欣赏,以及彼此间成熟的人格魅力吸引。作为《左诗》的好朋友,我的确是受到了他们个人和诗歌的魅力感召。
  苏州自古就是文人雅士集聚之地。我还记得几年前,车前子和我在阳澄湖的那次聚会。也是那次,孤陋寡闻的我才知道阳澄湖坐落在苏州。那个白天,老车因为一个事情耽搁没能到阳澄湖来,在我们吃晚饭的中途,他才赶到。而地点恰又与苏州城隔湖相望,之前,是一位苏州诗人开车载着他,绕过大半个湖水才来到湖的对岸,抵达时天已完全黑了,湖面早已是渔火闪烁。回想起来,我们已有好几年没有见面了,有的朋友即使多年不联系、不见面,再相聚时彼此间依然没有任何的隔阂,老车就是这样的人,见面总是一副随和、诚恳的样子。当我边吃晚餐边问他,黑夜绕过大半个湖泊来这里累不累时,他高兴地说,这根本不算什么,你可知道,这一带过去是苏州文人经常活动的地方,明代画家沈周的故居沈周村就在这附近。当年,苏州乃至全国的画家诗人都是经由苏州雇船穿过整个阳澄湖来到这里聚会的。他还颇有兴致地咏诵了当年沈周《过湖偶书》诗中的几句情景描述:“便以湖作纸,欲画手莫即。舟子无雅情,双橹斗归力。”
  那天大家兴致很高,晚餐后,老车又喊了几位苏州的诗人前来,还带来了几瓶美酒和好吃的,大家聚到一起品酒夜谈,好生自在。当时,我的一位从事中西方诗歌研究的老乡赵东博士也在,他对车前子的诗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解读,认为他的诗歌现代性和古典美并存,在繁复中见得简约,在细腻中显示真纯,如飞来峰上一支生花妙笔,在让人惊叹之余,醉了白云,忘了来路,却只缘身在此山中。赵博士独到的见解,得到了车前子的认可,大家喝酒聊着诗歌的有关话题,一直到后半夜才散。
  车前子对传统古典文学有着深入的挖掘和继承,车前子的诗歌写作是国内重要的诗歌现象之一,想要从车前子的诗歌中理出一套关键词有些困难,简直是一说即错,当然也可以认为是一说即对。车前子的诗歌包含的信息量过大,形象、意象、声音系统皆有所体现,这在现代诗歌写作中也是非常罕见的。
  最近几年,车前子把绘画过程和思考带入诗歌现场,诗歌成为他心灵的一剂导引,似乎成为引导他进入一场游戏狂欢之序幕。这也是他的性情所致,他追求一种纯粹,心灵回到不加任何掩饰的文字的源头,按照他做一切事情都要饶有风趣的初衷。最近他反复地把兔子这个意念引入他的绘画和诗歌之中,他说准备画一百幅兔子,心情大好才和百有关联,这里似有一种狂欢的基调,或者这种兴奋还在于“它嗅到我之前世:缥缈的青草气息”。不知道老车是不是也要写一百首兔子的诗呢。
  关于车前子诗歌的可能误区在于,你可以把他的诗歌当作才子小品,也可以当作文本游戏,甚至作为诗歌艺术的一条斑点狗,一条革命语录。可能是因为车前子深谙奇正相生的诗歌真谛,他的诗歌一触即走,一通皆通,化实为虚,真真假假之间,让人有石化之念。作为《左诗》民刊的灵魂人物,他的空灵峭拔,提供了人们打破日常范式,展开无穷的想象的一条诗歌路径。
  我和冷眉语最早的认识是通过她的诗歌。所谓诗如其人,现今的诗坛很少见到性格如此沉静而蕴藉的女诗人。她的诗歌温润纯净,有着汉语的清俊质地,却又如雪山般拔地而起,情感分寸感均能拿捏得恰到好处。她能将知性成分隐入诗歌的背面,常常通过感性因素显现对生活的理解。“天蓝得具体可感/我的孤独与忧伤具体可感”,她诗歌中总有一抹挥之不去的忧思。
  我们的交往还有一段小故事。那年的冬初,我到苏州太仓出差,虽然她平时非常忙,但朋友来了还是要见的,我就打电话给她。然而,她却在电话里说,因为年底诸事辛劳忙碌,上火引起牙痛发烧,半边脸都肿起来了。我听了很是着急,我说,那你更应该来了,来休整一下,我这个中药师或许还能给你调理一下呢。我是半开玩笑地对她说这些的。她很快就来了。那天晚上,她出于对我的信任,我们一边漫无边际地聊着天,我一边用拍打板给她做了一个左胳膊心经和心包经的拍痧。拍痧后,她那雪白的胳膊很快变得青紫一片,当时,她的牙疼就得到了缓解。晚上,我让她早点休息。到了次日上午,我们一起去沙溪古镇参观时,她的牙已经不疼了,脸上也已经消肿了。当时,她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连连说这太神奇了。   冷眉语是独立守静之人,也是一位暖水瓶式的人物,她的内心丰富,却又外表冷静,内里火热。或许这也和她的职业有关,一个企业负责人,在忙碌的白天,不动声色地行走于都市人潮之中,只有到了夜晚,那绷紧的神经才能在诗歌的表达里得以尽情舒展。因为她知道,“在这个被解释的世界,我们/并不感到很安全”,因此,她的诗歌中充斥着敏感、对峙,忧伤和怜悯,她是如此小心地守护着内心的柔软,并借此连接远离了的故乡家园。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诗歌是诗人的一种救赎方式,是连接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间的桥梁路径。
  冷眉语本名秦春季,在最近的一次聚会上,车前子提议冷眉語的笔名不如改回本姓,叫秦眉更好。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赏。只是一个名字承载着一段历史,要让大家慢慢习惯接受还需要时间。
  都说苏州的古典园林甲天下,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既然情已如春天之花,何必写景。诗人小海的诗歌像一条幽深的心灵通道,从历史出发,再走进历史,摆脱不掉的黑暗的影子如同宿命常伴左右。所谓生活中有多少黑暗就有多少叛逆,正是在历史的虚幻和谵妄中,才恰好验证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诗的真实远比历史本身更重要的说法。
  李德武处理世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圆融通透。“天下以天下名义易主/我们呼唤英雄/站出来的是打败我们的人”,他的诗歌常常从意象出发,抵达无相之境。而常年的诗学研究给他的诗歌提供了强大气场,从诗中能够不断感受到诗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他从艰深的心象之中超脱出来,进入一片澄明的琉璃世界。感觉他已经不是简单地在写诗了。
  “一边拖地板一边哼着游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宫白云的诗歌从历史的荒诞之中从容穿梭,她的语言丽质天生,内心是了无牵挂的潇洒,她有自己寻觅的人生境界。
  应该说,我和苏州是有一定的缘分的,也因为我的家乡宿州和苏州这两个字的谐音相同。多年前,曾经从外地回家却买了苏州的火车票,记得那辆火车是先经过宿州然后才到苏州的。于是,我拿着苏州的车票在宿州下了车。有时候,我想,如果十几年前,我将错就错来到苏州,会不会提前遇见《左诗》的诗人们呢?或者人都要在正确的节点才会遇见,所以,那年,当我专程去苏州,如同赴一场迟到的盛会,车前子、小海、冷眉语、德武、小梅,我们在一个民宿里烧菜,每人都要做一道自己拿手的菜。有美食家之称的老车,给大家做了美味的清蒸鱼,也是秋天,有红酒、大闸蟹,大家喝着,吃着,谈着,一派其乐融融……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左手诗歌,右手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吧。
  诗歌的魅力还在于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诗歌表达以及解读方式,于是,我勉为其难地谈了这许多,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左诗》的朋友们原谅。最后,要感谢《左诗》对我的信任,我把这次写作当成是一次学习机会,通过这篇文章思绪的梳理,让我对《左诗》这个群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车前子、小海、德武、冷眉语等人的诗歌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对于诗歌的理想状态或许我们永远处于寻觅和接近的过程之中,真诚地把美好的祝愿送给《左诗》的诗人们。
  责编:郑小琼
其他文献
那天栩栩和往常一样,下了班,乘公共汽车往家里走。租的房子远离市中心,几乎要从起点坐到终点,她一路上可以从容地神游于另一处。  上下班的时间,车上总是有很多人,拥挤、推搡、吵闹,空气污浊。栩栩总能置之度外,如在定中。  半道上来一个老人,看起来60多岁的年纪,面目俊朗,衣着高档得体。这份高档和他的气息搭配得很好,从整体上看,他就不像是挤公共汽车的,他应该属于私家轿车,或其他更高级的交通工具。  他朝
期刊
1.吉林德惠宋晓军  从向日葵花变成一堆籽粒饱满的瓜子,这是刘橙渴望成熟的展示。但这种期盼,却因为现实中的阴差阳错落了空。  一生不育,没有子女,为人嘴碎,不饶人,让他局限在个人的小天地中油盐不进。少年时形成的暴力美学、人生观念,不曾受到生活压力的冲击,心理仍是青葱少年。与其说他是个好斗的五○后工人阶级,不如说他是个还没有从青春期褪青的五○后老炮儿。  2.湖南新宁陈政昌  这是一组出生于20世纪
期刊
河 水  父亲在河里沉浮  岸边的草丛中  我负责看管他的衣服、手表和鞋。  离死亡还有七年  他只是躺在河面上休息。  那个夏日的正午  那年夏天的每一天。  路上有挑着担子的农民走过  这之后就只有河水的声音。  有一阵父亲不见了  随波逐流漂走了  空空的河面被阳光照得晃眼。  我想起他的话:  水面发烫,但水下很凉。  还有一次他一动不动  像一截剥了皮的木头  随着河水起伏。  岸边放着
期刊
群树婆娑  最美的旋律是雨点击打  正在枯萎的事物  一切浓淡恰到好处  时间流速得以观测  秋天风大  幻听让我筋疲力尽  而树影,仍在湖面涂抹  胜过所有丹青妙手  还有暮云低垂  令淤泥和寺顶融为一体  万事万物体内戒律如此沁凉  不容我们滚烫的泪水涌出  世间伟大的艺术早已完成  写作的耻辱为何仍循环不息……  箜篌颂  在旋转的光束上,在他们的舞步里  从我脑中一闪而去的是些什么  是我
期刊
冷眉语的诗  补 丁  苦丁茶喝掉我的每个夜晚  残渣一样  倒掉我  爸爸,我的颈椎疼痛  是你遗传的  你的墓前开满了苦丁花  它们苦得像这些夜晚  我只有借助它们  才看得清历史一样深的父亲  并为他每天长出新的伤痕  今天,那些凌乱的影子继续穿过高楼而去  爸爸,我是世界的堕落  而你是缺席  我许世界生命  世界许我以补丁  老铁的诗  苍 老  屋顶上,穗状茅草覆盖着瓦片  把肆意摇曳
期刊
1.山东泰安冉令香  咖啡师对于爱情的执着守望,支撑起这篇科幻小说的主体故事构架。当“我”因躲避台风走进“故事的终结”咖啡馆,却迷失了时间;当“我”走出咖啡馆,却不知不觉穿越回到十年前的生活场景。往事依旧,我非真我,“我”试图告知人们未来结果,却被看作精神出了问题;当“我”想偏离轨道,改写曾经的过去时,最终发现,故事的结局依旧在原地等待。  那个洞悉故事来龙去脉的咖啡师一直遵循循环往复的“第四维空
期刊
古 意  古老的驿道上飞扬着四月的柳絮  与悲情。岁月陷落,光阴飞散,飞絮撒播  昨日的衰朽化为今晨的鹅黄  盛大的四月,碾过古老乡野的四月  谁坐在荒草无涯的岸边  无所事事,若有所思  这一刻,我与一只故乡的飞蛾相遇  它青草上的翻飞让我视线摇晃  一只蚕奋力在桑树上爬行,它有  让人怜悯的肉身,和令人体恤的渺小  如是妇人之仁让我看到远处的尘土  以及尘土中那些前朝车队的华盖  ……哦,无边
期刊
诗人的任务,在佛蒙特仿勃莱  正午之前  黑狗从草地上跑过  乔治在收拾窗下的花卉  他的太太坐在树下的靠背椅上  脸颊一阵灼热  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射来  草地忽明忽暗  是浮云经过的时刻  除草机的马达声  无端惊醒本地的精灵  不该写久未写出的诗  和当地有关的诗  而是要侧耳倾听  万里之外  铁器碎裂的声音  晚年涂鸦  用坐标纸写信  给自己写信  给火焰写信  给宇航员写信  给不会回
期刊
喜欢一头畜生  在阿连特茹  看见这匹马,高贵,强健  白色的鬃毛,像它的本性那么纯净  它静静吃着青草  不时抬起蹄子,或用尾巴驱赶马蝇  简单,纯粹,完美的造物  明亮的眼睛里没有掺杂一丝杂质  除了吃草和奔跑  它并不思索如何过得更好  我心生柔情,轻轻抚摸它的皮毛  在我孤独的内心,在这易变的尘世  喜欢一头畜生  比喜欢一个人更加容易  在圣玛丽娅医院  从白色的被单中,你向我伸出一只手
期刊
衣裳街  一  多年前,祖母绿在猫的眼睛里,  少女的腰肢在裁缝的剪刀里,  熬中药的炭火躲躲闪闪,  几只蝴蝶搬运着午后的阴影。  迎来送往的馆驿河头,  为地方官铺展着玫瑰晚霞。  多年前,形容词一抬头,  就可以望见飞英塔;  被白云包裹的湖州城,  热闹着一条衣裳街。  英俊的脸庞是雨后的糕点,  落花催眠的是这条街的柔软。  二  丝绸之路的每一个起点  都产自衣裳街。  每天早晨,当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