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女状元之歌:人活一张脸

来源 :知音·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guo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厄运在9岁时袭来:因为患上硬皮病,她左脸肿胀增厚,随后溃烂、萎缩,直至左脸坍塌成一个坑。
  爱美是女孩的天性,因为这病,她自卑过,悲伤过,但爱却从未远离:妈妈放弃了农活,专门在她的学校附近租房陪读;爸爸到上海打工挣钱给她治病;成绩本很优秀的哥哥也为她辍学……
  当这一切都无济于事的时候,她决定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而读书就是她认定的唯一途径。
  她做到了。她是今年安徽省高考文科状元,她考上了北大,她的经历感动了校方,学校为她募捐,为她联系医院,还她美貌如初。
  她叫俞燕,她的故事正在未名湖畔传唱——

风雨来袭:认定一条路


  1996年,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东塘乡的农妇汪云霞生下了一个肤白胜雪的女婴。就在孩子出生前,汪云霞家屋檐下飞来一只燕子,每天衔泥,筑窝。汪云霞的丈夫俞新欣喜不已:“燕子筑巢是喜兆,孩子出生要是女孩,就叫俞燕吧。”俞燕的来到,给一家人增添了欢乐。比她年长8岁的哥哥,更是抱着妹妹爱不释手。然而2005年的冬天,温馨的生活被蒙上了阴影。
  9岁的俞燕刚上3年级,一天晚上洗澡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的左边脖子上出现了一块褐色的斑点。一开始,她以为是白天喂猪食时溅的泥点,可她对着镜子使劲擦,却怎么也擦不掉。她找到妈妈:“妈妈,我这里长了一个黑斑。”汪云霞也没有太在意:“是夏天晒出来的吧。没事,也许过一个冬天就没有了。”
  黑斑并没有像妈妈说的那样过了冬天就消失,反而越长越大,越长越多。1年之后,俞燕的左脸几乎完全被黑斑淹没了,而且这些黑斑摸起来特别硬,就像脸上贴了一张牛皮纸。所有见到俞燕的人瞪大了眼珠子,不敢再看她第二眼。俞燕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打击,妈妈就把家里所有的镜子藏起来。
  一天傍晚,俞燕从学校回家,她怕路人看见自己的左脸,就把长发披下来。结果回家的路上,路人一看见瞬间就跑开了。俞燕回到家后,哭着把留了10年的长发剪短了,短到刚好遮住脖子和脸。汪云霞看着女儿的举动,紧紧抱住了她:“燕子,就算砸锅卖铁妈妈也要让你变回原来的样子。”
  俞燕的怪病在村子里传开了。村子里的人一看见她就躲得远远的,各种异样的眼光和屈辱,让俞燕不敢再去学校,也不敢白天出门,内心也逐渐封闭起来,原本爱说爱笑的小燕子变得常常几天都不说一句话。看见女儿这样,汪云霞内心特别愧疚,觉得是自己没有第一时间发现女儿的病,所以才造成了这样的后果。
  2006年夏天,俞新和汪云霞决定,卖掉房子给女儿治病,只留下一间小偏房住。因为俞燕被村里传为不祥之人,最后房子只能以低于正常价的一半卖出,只得了2万元钱。这点钱太少了,俞新愁眉不展,决定外出打工挣钱给女儿治病。这时,18岁的哥哥刚上高三,他站出来说:“为了给妹妹治病,我放弃考大学,也跟爸爸一起出去赚钱吧,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
  2006年9月,在上海一个工地上打工的俞新,把自己和儿子一个月的工资4000块钱全部汇回家里,他在汇款单上写了一句附言:“我木工,月1900,儿子刷漆2100,都好,勿念……”为了省钱,俞新和儿子住在工地的工棚里,吃最便宜的馒头、咸菜。
  与此同时,汪云霞带着俞燕从南陵县医院一路看到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一转眼,半年过去了,俞燕的病情一点好转都没有。
  俞燕的情绪越来越差。一天,汪云霞把熬好的中药给俞燕端过来,俞燕一扭头说:“妈,我不想吃药了。一吃药,一看病就得花钱,现在我的脸还是跟从前一样。”汪云霞便不停地流着愧疚的眼泪。俞燕见妈妈哭,心里更加难受,觉得是自己拖累了全家。
  2007年4月,汪云霞听说北京协和医院治疑难杂症较为专业,便帮女儿向学校请了一个月的假,带着女儿来到北京。在挂号大厅整整排了一宿的队,总算挂上号。红着眼圈的母亲拉着女儿一进到门诊室,就扑通跪在医生面前:“医生,我带着女儿从芜湖来看病,已经第三天了,如果再看不上病,我们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医生见状,给她加了一个号。这一次,俞燕被确诊为硬皮病。此时,由于长期的错误治疗导致俞燕皮下组织萎缩,后来出现了骨骼萎缩,俞燕整个左脸像被病魔吞噬了骨骼一样,完全坍塌了。硬皮病是以皮肤炎症、变性、增厚和纤维化进而硬化和萎缩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会引起多系统损害,眼下俞燕已经出现了骨骼、动脉的退化病变,如果不控制治疗,俞燕的心、肺、肾脏、消化道都会被病魔吞噬,最后导致全身器官衰竭而死亡。
  汪云霞听了医生的专业解释,被吓坏了。医生告诉她,这种病治疗时间漫长,要坚持吃药控制病情,还得打针改善微循环,改变血小板功能,这样才能够抵抗组胺结缔组织对皮肤、骨骼、内脏的吞噬。这一次,汪云霞算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她给医生重重磕了三个头,拿药,带着女儿回家了。
  此时的俞燕因为自卑心理,连去医院打针都不愿意。目不识丁的汪云霞便开始学习自己给女儿打针,她去县医院跟护士学习了两次仍不敢下手,就在白萝卜上练习,直到终于有了勇气给女儿扎下第一针。扎下这一针,汪云霞自己先哭了,她甚至怀疑这一针下去,会不会打错部位要了女儿的命。
  看见妈妈哭,俞燕也哭。为治好自己的病,妈妈不断挑战极限,自己难道就不应该想想办法吗?医生说了,这个病治疗起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多漫长,没人知道,或许十年,或许根本就没有治愈的那一天。那么,还有没有另一种更快的自救之路?
  一想到自救,俞燕就认准了一条路:读书。她是一个如此贫寒的女儿,没有任何背景,只有读书,用惊人的成就引起社会的关注,继而找到更有效的救治之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左脸忧伤右脸微笑:一只丑小鸭的能量


  2008年初,因为看病不断请假的俞燕学业荒废了,汪云霞和女儿商量:“要不留级一年?”俞燕坚定地摇头:“我一定能追赶上!”   从此,课本和试卷成了小姑娘唯一的知己。俞燕给自己定了一个学习计划:早上6点半起床,读英语,复习前一天的课程。7点上课,因为要打针吃药,俞燕一天6次往返学校和家中。晚饭后,俞燕一定会陪妈妈散一会儿步,然后开始学习,整理笔记,选择性地看一些娱乐节目,夜里12点入睡。遇到农忙时,俞燕就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和妈妈在田间地头忙活……
  3个月过去了,俞燕该回到北京协和医院复诊了。母女俩背着一壶水、十几个馒头,就出发了。看完病回来,每天放学,俞燕都要主动到镇医院去打针,回家后才复习功课到深夜,力求尽快将落下的课程补上。
  2008年7月,正值北京奥运年,俞新和儿子也来到了北京打工。这期间,俞燕也在母亲的陪同下到北京看病。一家四口,好不容易聚齐在北京,也没舍得下一次馆子。夏夜的北京热浪扑面,俞新趁着夜色,向工友借了两辆自行车,一家人骑到了鸟巢附近,俞新指着鸟巢说:“燕子啊,以后病好了,你就带着爸爸到里面去看看。”俞燕脱口而出:“一定会有那一天的。”
  分开时,爸爸像往常一样把一个月的工资都留给了妈妈。俞燕的眼泪又流了下来,爸爸的手早已长满了厚厚的茧,生活的压力让四十出头的他看起来像个60岁的小老头,哥哥也瘦成了柴火棍,她的心里难受极了,更加坚定了靠自己的努力,尽快治好自己的病,让一家人快些得“解放”的决心。
  就在这天晚上,俞燕的梦想有了更切近的目标。这晚,回到招待所后,电视里播出的一则新闻把俞燕深深吸引住了:很多山里大学生利用暑假到北京大学圆梦。新闻里,37名大山里的大学生,来到了北京大学参观,从翠绿欲滴的草坪到整齐高大的教学楼,从拥有丰富藏书的图书馆,到窗明几净的大学教室。每个情景都让俞燕感到无比的向往,深深地印在了心里,她更加笃信:只有拼了命地读书,自己这只名副其实的丑小鸭才有机会,并且一定可以变成白天鹅。
  2009年,俞燕考上了南陵东塘民一中念初中。刚上初一,俞燕就开始认真给自己制订了学习计划。英语是她的弱项,她早上五点就起床,背英语单词,把不认识的单词抄在小本子上,以便帮妈妈做农活的时间也拿出来背。她把自己的强项科目和弱项科目搭配好,合理地分配时间,使各科都够均衡。每次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她还把之前的学习内容复习一遍,这样覆盖的周期就会比较长,而不会出现学了后面的忘记前面的现象。
  俞燕是那样地在意成绩。有一次数学考试,她有一道题看错了一个数字,结果那天没有考好,一出成绩单她就忍不住哭了,这是自她生病后,第一次因为考分落泪,只因她知道,自己的病只能通过成绩来救治。她不允许自己犯哪怕一点错,她“错不起”!
  这天夜里,她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信奉我的生命中有两个“我”,世人看到的只是那个容貌变丑的“我”,而我却要努力地活在我向往的那个美貌自然的“我”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是孤独的,也是自由的,课本是我唯一的知己,我执著而无悔地将生命交给知识。
  初二的时候,哥哥给俞燕买了一部二手手机,让她听歌。俞燕最喜欢听的一首英文歌曲是《昨日重现》,她希望自己的容貌也能重现昨日的美丽。
  俞燕在课堂上就像一只小兔子目不转睛地跟着老师,力求将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听进去。刚刚上初二的时候,她的语文成绩一般,但是她从来不死读书,也不补习语法、词句练习,而是从作文着手。为了写好作文,她要求自己多积累词汇,多看历史,看新闻,增加阅读量和知识面。慢慢地,不仅语感提升较快,在作文里也活用了许多典故。初二下学期,语文老师借给她一本《红楼梦》,她对里面精彩的诗句读得津津有味。初二期末,俞燕得了全校第一。
  渐渐地,在知识的浇灌下,俞燕变得自信起来。同学们推选她担任了学习委员。课后,她也主动帮同学补课,她也把自己的学习方法教给同学。在她的带动下,班上的同学都开始制订目标和学习计划。她成了同学们追赶的目标。

北大,来吧


  就在俞燕拼命学习的时候,病魔也紧随而来。中考前夕,俞燕的病情开始恶化,她和妈妈又一次次奔走在去往北京的火车上。每次,她都带着课本,或者课外书,绝对不能浪费一分一秒,在火车上睡着了都抱着课本和作业。下一次,妈妈便说:“别带课本了,回来还得拿许多药。”可俞燕不听,她的倔强换来了收获。毕业会考,她获得全镇第一。从此,她成了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骄傲,她忘掉了病痛,自信满满。
  2011年7月,俞燕以769分的超高分,考入南陵中学读高中。为了照顾她的起居饮食,妈妈在附近租了一间9平方米的民房,和她一起生活。开学了,妈妈说给俞燕买一身新衣服,到了店里还是被俞燕拒绝了,她说自己有校服,把钱留给妈妈买了一身新衣服。
  上高中后,俞燕看病的时间越来越少,更多的时间,她都用来学习。由于自己的病情恶化,每天她要往返学校和出租屋6次。每一次回到家,她都得按时吃饭、打针。高二摸底考试,那天,俞燕发烧,她还是坚持去参加考试,结果没有考好。在考场里,她就忍不住掉眼泪。这是她第二次因为成绩不满意而落泪。从那时候起,她给自己做了一张倒计时的日程表:距离高考还有350天。晚上,有时出租房会停电,她就点一根蜡烛继续学习。汪云霞看见发奋图强的女儿,也全力以赴为女儿做好可口的饭菜。
  2013年5月10日,对于俞燕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俞燕听说自己一直向往的北京大学教授来学校里宣讲,她早早就到教室里等候。当天,讲课的是北京大学的赵晓军教授。他的开场白,俞燕一直记得,是引用了杜甫的一首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景观,不也是追梦人的最高境界吗?俞燕依稀看到了生命中那场期待已久的春雨……
  其实,在俞燕的心里很早就向往着那一所人才辈出的学府。当赵晓军教授走过来时,她壮着胆问:“赵教授,北大招生会在意学生的容貌吗?”
  俞燕的率真,给赵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不会的,外表的容貌会随着时间改变,人的精神和灵魂是随着时间而沉淀的。姑娘,你好好考试,明年我希望在北京大学看见你。你一定要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俞燕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当然相信这句话,她早已将青春,将重现美丽的梦想,无悔地付与了这句话。赵教授的话只不过证明了她的做法是正确的。
  2014年6月7日,俞燕走进了考场……
  6月22日,俞燕像往常一样在地里打猪草喂猪,村主任跑到田里找到了她,激动得语无伦次:“燕子,中了!中状元了!你考上状元了!”
  高考成绩如此炫目:卷面总分650分,其中语文112分,数学147分,英语138分,文科综合253分。俞燕成为安徽省的高考文科状元!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俞燕同时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争抢”。然而,在俞燕的心中,早已和北京大学有了一年之约,她最后还是选择了北京大学。俞燕最终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录取。
  时隔一年,当她再见到赵晓军教授,以为赵教授已经忘记当年的承诺,没有想到,赵教授已在北大内部为她发起了募捐,很快就筹得了5万元。赵教授还联系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还亲自向医院写信申请医疗救助,医院最终答应为俞燕做整形手术。
  在上海打工的父亲,也匆匆赶回家。2014年8月17日,俞燕在爸妈的陪同下再次来到北京。在赵教授的安排下,俞燕和主治医生卢建建见面了。医院众多专家通过会诊,决定在3天之后为俞燕实施整形手术。
  2014年8月20日上午8点,18岁的俞燕马上要被推进手术室,妈妈却哭成了泪人,俞燕替妈妈擦干眼泪:“妈妈,不哭了,因为你,我终于等到蜕变的今天,现在我进去再出来就是要重生。以后,我一定不会再让你掉一颗眼泪,你在这里等我出来。”
  8点15分,俞燕被推进手术室,接受第一次面部整形,包括填入自体脂肪、加垫人工骨、植入medpor体、软化病变的皮肤……
  下午3点,俞燕被推出了手术室。医生告诉汪云霞夫妇:手术非常成功!由于俞燕现在已发育成熟,病情较为稳定,此次填充进去的脂肪会很好地起到丰满凹面的作用。后续还需要做2-3次这样的手术,到那时,俞燕塌下去的脸就会和正常人一样。
  两天后,本刊特约记者在病房见到了俞燕。她的左脸还敷着药,却把右脸的自信与骄傲呈现给了世界。侃侃而谈的她,拿出了一张自己6岁时的相片给记者看。她说,这张相片她一直带着,做梦都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变回原来那个胜似白雪的模样。现在,梦想实现了,丑小鸭真的变成了白天鹅。
  2014年8月26日,俞燕出院了,赵晓军教授为她和母亲在学校旁边租了一间小房子,还为汪云霞在北京大学食堂找到了一份临时工。未来的日子,未名湖,会成为这只白天鹅继续飞翔的天空。她已经准备好了。
  北大,来吧。
  (希望看到主人公更多新闻照片,和主人公互动,请扫描本刊封面上的知音公众号二维码,关注后回复“俞燕”。) □
  编辑/李宗海 曾庆香
其他文献
范文是浙江省台州市一家物流公司的员工,公司老板是姐姐郑莎莎和姐夫赵炜。赵炜处处关照妻弟,范文把赵炜视为亲哥。2018年8月,郑莎莎要与赵炜协议离婚,赵炜不肯签字。范文坚定地“站队”姐夫,并揭发了姐姐的婚外情,试图助攻姐夫挽回婚姻。一场“三败俱伤”的悲剧随之发生……  成功富商全能自恋:收留不成器的妻弟  2016年9月的一天傍晚,金玉茹和儿子范文匆匆赶到了台州。一跨进别墅门,金玉茹便哭着说:“女儿
白云对着蓝天许愿  绿草对着大地许愿  浪花对着河流许愿  向日葵对着太阳许愿  每一种事物都能  找到自己的图腾  我有时会对着我许愿  相信自己就是自己的图腾  把自己抱起來,不是  掂量自己的轻重,以及  爱的失败,恨的胜利  而是想着,怎样才能  让自己嫁给自己
2013年8月9日清晨7点多,河南省安阳县水冶镇9岁女孩杨雅茜由爸爸骑电动车送去上学途中,和一辆重约60吨的大货车相撞,大货车在将杨雅茜的右腿、骨盆等部位碾压后,又将其拖行十几米,致使她右腿血肉模糊,整个臀部、下体都被磨没了。  她的“未来”和幸福成为了杨雅茜母亲侯艳环最大的心病。侯艳环要重塑女儿的生殖系统,重塑女儿的完整,一场特殊保卫战开始了——  小小女孩飞来横祸,劫后一个妈妈别样担忧  20
2019年12月31日,辽宁卫视2020跨年晚会上,一支老年白发模特队上演了一场令人无比惊艳的旗袍秀。其中,有着“白发模女”美誉的领队于书,身材窈窕,气质雍容,秒杀全场,收获了满堂彩!  嘉宾席上,于书95岁高龄的母亲孙淑英百感交集,流下了激动而欣喜的热泪——  走过两度瘫痪,母爱让我浴火重生  2020年1月14日凌晨两点,刚刚参加完辽宁省瓦房店市春晚彩排的于书回到家中,剛打开灯,就发现母亲孙淑
2021年2月,刑警曾祯出警了一个家里天然气泄漏导致女租户死亡的案子。一切看似无懈可击,尸检结果却是他杀,究竟怎么回事?  女子裸死浴缸里,自杀还是他杀?  曾祯,湖南省长沙市一公安局的刑警。2021年2月25日9时48分,他正在办公室看案卷资料,突然刑侦大队长张伟民一声大吼:“曾祯,走,出警!”吓得他一弹而起,抓起桌上的帽子就冲了出去。  案发现场在市郊的一个老小区,原房主基本都搬走了,住的都是
2020年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在天津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回忆起自己的武汉抗疫历程,一度哽咽落泪……  今年72岁的张伯礼院士,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紧急出征武汉。抗疫80多天期间,因过度劳累而患病切除了胆囊,他笑称:“这回我把胆留在了武汉,更加与武汉市民肝胆相照了。”更令人感动的是,张伯礼院士的儿子张磊医生也在抗疫期间援汉,与
妻子自杀成了植物人,幸运康复。这堪称世界上的最大幸事。妻子醒来后第一句话就是:要么要我继续死,要么离婚。怎么办?妻子患有重度抑郁症。哄不好,急不得,骂不得,也惹不得。丈夫和妻子是旅行相识。丈夫索性放下锅铲,陪妻去旅行,试图挽救妻子和婚姻。  丈夫太天真了。妻子已准备好无数种离婚的理由,随时不高兴,随时离婚。这堪称最奇葩的挽救婚姻之旅,能成功吗?一路的吵闹中,闪耀的丝丝感动、种种智慧,动容尘世里烟火
如今,第一代独生子女步入中年,面临房贷、孩子、赡养父母三座大山,如何平衡好三者关系?2014年11月27日发生的一起血案值得我们思考……单身老父脑梗偏瘫,儿子转嫁负担遭拒  2012年10月9日,北京朝阳医院产科门外,刘军阳难捺心中激动:5分钟前,妻子李晶诞下一个3.9公斤的儿子。30岁做父亲,刘军阳心中溢满幸福。刘军阳是北京人,家住朝阳区双桥花园小区,是一家宽带公司的程序员。李晶与丈夫同龄,河北
90后女孩陈尚影误打误撞进了收藏圈,目睹过那些光怪陆离的人和事后,她仿佛暴风成长了……  以下为当事人的自述。  感悟:有些学费让你刻骨铭心  我叫小尚,90后,广东省广州市人,收藏品鉴定收购师一枚,主要涉及邮票、纸币、古币等。  对学室内设计的我而言,原本志向是当设计师,可实习时天天加班跑工地的强度吓退了我。一个偶然机会,我进入收藏这一行,阴差阳错地一做就是5年。郑师傅是带我入行的师傅,老家在湖
两个初中生被老师发现早恋并告知家长,迫于心理压力,选择了池塘自杀。池塘主人卢秀芳却成了被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池塘悬案:两个少年自杀了  2018年10月的一个清晨,睡梦中,卢秀芳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打开门,映入眼帘的是四五个警察,她顿时傻了眼。  卢秀芳,1963年出生于四川省大凉山一个小县城的郊区。丈夫李万福比她大2岁,两人育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市里一所中学当老师,一个刚刚考进县政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