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苦读破万卷 海隅自学成大师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m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等,号石斋等(至少有32个别名),生于福建镇海卫铜山所(今东山岛),25岁迁居漳浦县城。他是明末著名的“三栖”人物:在政治上,他是明末的清流领袖之一,不惜廷杖、坐牢而跟崇祯皇帝当廷激烈抗辩的正直诤臣,宁死不屈的抗清英雄、爱国主义者;在学术上,他是明末罕见的博学渊识的儒学大师,明清屈指可数的有创见的《易》象数派大家,对当世与后代影响很大,拥有至少300多名闽浙赣皖苏的弟子,包括著名的“中国百科全书派大哲学家”方以智及其父亲方孔炤、著名理学批评家江西彭士望、著名实学思想家浙江张履祥、名士福建李世熊和江西艾南英等人;在书法方面,他是书法大家,明末革新派书家群中的杰出代表。他的行草独树一帜,名重于时,直接影响了近现代书法名家沈曾植、潘天寿、来楚生、诸乐三、沙孟海等人。
  他一生仕途坎坷,天启二年(1622)三十八岁成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天启四年授翰林院编修,此后的四朝23年中,任职5次,累计仅4年多,俸禄不上540石,崇祯朝官至经筵日讲官(给皇帝讲授儒家经典的官职)兼少詹事(管理皇太子事务的副职),在隆武朝,官居首辅,武英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但是崇祯时期,他被降级调外2次,罚俸1次,削籍1次,廷杖80大板,坐牢1年半。
  黄道周出身贫寒,僻处东南海隅,没有名师指导,怎么成为儒学大师的呢?
  据他的《乞言自序状》说,自六世祖黄德钦(私谥庞德)由福建莆田迁居铜山以后,繁衍至黄道周的父亲黄季春(字嘉卿,私谥青原)这一分支,世代都是清贫的平民。
  他的博学渊识,首先得益于父母的遗传与淳正的家教。《乞言自序状》说,母亲陈氏,出身铜山岛后山的一个五世秀才而穷且益坚的书香门第,她“通《四书》,及诸小部史”,但是不向道周兄弟传授,只当他们懒惰不读书时,才叹息“生既不作圣贤,已是恨事,何况废学”以激励他们;有一次因丈夫帮人解纷,人谢以一羊,她遣人奉还,并教育儿子说“女子不纺绩,男子不诗书,坐得一钱者,便是辱人贱行”。她还以恪守儒家道德的更多行为,作为身教。天启六年(1626),即道周因看不惯魏忠贤弄权,在翰林院编修、经筵展书官任上,告假返乡的次年,母亲逝世。道周立志专心读书,母亲的激励,功不可没。道周成为清流领袖,母亲树立了道德榜样。父亲黄季春,是岳父的学生,任侠有胆识,能书法,擅长写大字,起初由于倭寇为患,所以专门研究兵法,后来转习程朱理学,尤重朱熹《通鉴纲目》,是黄道周的理学引路人、启蒙老师。道周儿时,曾经批点三国曹植的诗歌,父亲严厉批评说:“子建轻薄,出语蹶张,奈何效之!”后见道周开始作诗,就更不高兴了。有一天,趁道周外出,把道周读的杂书全部烧毁,只留下理学的书,和朱熹《通鉴纲目》。由于家贫,藏书破烂不堪,父亲为了道周的学习,专程去漳州购买理学的书,和朱熹《通鉴纲目》,恭敬地打着雨伞,遮蔽两个人抬着的书,徒步返回铜山,路上休息时,恭敬地端立于这些书的一旁,路人觉得奇怪,他说:“此圣贤精神,天下性命所系。”回到家里,选择吉日,为道周开读之。道周十六岁,从广东博罗回家,父亲见他书箱里都是诗赋之稿,怒而责之。于是道周烧了这些诗赋稿,专心准备科举考试,从此走上科举入仕,效劳国家、社会之路。万历三十五年(1607)道周二十三岁时,父亲逝世。道周走上研习理学之路,父亲功不可没。道周成为大书法家,跟父亲的擅长书法,也有渊源关系。
  黄道周的毕生精力,主要用于学术研究、授业讲学。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侯外庐主编《宋明理学史》都视黄道周为“明末儒学大师”。黄道周的学问,既博赡,又精深,而且尚实。
  关于黄道周的博学,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尊崇为“如武库,无所不备”,清代朱彝尊《经义考·三易洞玑》盛赞黄道周的《榕坛问业》说:“书内所论,凡天文地志、经史百家之说,无不随问阐发,不尽作性命空谈,虽词意间涉深奥,而指归可识,不同于禅门机括幻空无归,先儒语录每以陈因迂腐为博学之士所轻,道周此编可以一雪此诮矣。”黄道周著述丰厚,单行本著述127种以上,涉及《易》、《尚书》、《诗经》、《周礼》、《礼记》、《春秋》、《孝经》、乐律、史学、诗赋、政论、书法、类书等18类以上,代表作为《易象正》、《榕坛问业》、《石斋先生经传九种》等。他的博学,在明代中后期反对多读书,崇尚“简易功夫”、空谈心性的学风中,实属难能可贵。
  除了博学以外,他对伏羲、周文王、孔子《易》的精湛研究,发展了宋代邵雍象数派《易》学(通俗地说就是卜筮占卦之学,与义理派《易》学相对),尤为历代所称赞。黄宗羲认为黄道周“尤邃于《易》”。廖名春等《周易研究史·明清的象数派宋易》认为:“黄道周的易学,对明末以后的易家很有影响”,“象数派宋易著作,明清两代多如繁星……影响较大,有创见的象数派宋易学家只有来知德、黄道周、方以智三人”,这三人中,黄道周师生就占了二个,那位著名的“中国百科全书派大哲学家”方以智,是崇祯十三年至十四年在诏狱中向黄道周学《易》的。侯外庐主编《宋明理学史》认为:“方以智之所以后来成为一位象数学家,表达出精湛深刻的辩证法思想,除了受业师王宣(字化卿)的影响外,与黄道周的《易》学是极有关联的,《周易时论》中不但多处引用黄的理论,《图象几表》中也转引了黄道周所创制的《易》图,以《时论》与黄道周《易象正》合参,可以详悉其间的渊源。晚年专门治哲学,则是由于黄道周的影响……”
  除了精研理学文献之外,道周还博览群书,这得益于“行万里路”的游历,以及至关重要的自由阅读,饱学前辈指导的环境。八岁至十三岁,二十二岁至二十四岁期间,由于家里贫穷,以及“族人之难”,只好跟随比他年长十六岁的哥哥黄道琛,在渔鼓溪的顿坑,半耕半读,于是拥有宽松的自由阅读环境与哥哥的指导。道周就义前的《别兄诗》,满怀深情地追忆当年“助兄抱锄,辄十指出血,暇则还从松间读《易》。尝与兄读《易》大石上,有虎出其下……”,在这期间,道周读遍儒家经典、历史传记、诸子百家(包括诗赋、声律、炼丹、阴阳)等书籍。十四岁,听说广东博罗的山中,有仙人与炼丹原料,于是跟随在博罗当学官的娘家亲戚去博罗,寻仙人不遇,然而他惊人的文才,得到乡居的京官韩日纉的赏识,邀请他作儿子的家庭教师,从而得到韩日纉的指导,阅读韩家丰富的藏书,直至十六岁才回铜山。虽然回家后,在父亲的督导下,开始学习科举考试技巧,但是不放弃继续研究声律、《易》象,再游福建平和、广东,还向福建、北京当局进献时事对策。二十二岁,因“族人之难”,移居顿坑,继续与哥哥道琛一起耕读。二十三岁,首次参加漳浦县的县试,以深厚的学业功底,夺得第一名,揭榜前父亲逝世。次年,到漳浦,执教于退休户部左侍郎卢维祯的家塾,得以结识众多的当地文士,包括挚友《东西洋考》作者张燮等人,切磋学问,增长见识。
  道周成为有创见的学者,还跟他从小就善于思考,不迷信权威有关。据弟子洪思《黄子年谱》载,道周五岁时开始读书,就表现出聪明的天分,在读《论语》时,就能提出质疑:“孔子只教人读书,为什么有子却教人孝悌?孔子只教人老实,为什么曾子却教人省事?”又如,二十五岁移居漳浦时,曾经试图推翻成化年间声律学家李元利的學说,等等。
  尽管道周在后来成为明末主流文化代表人物的过程中,又读了更多的书,行了更多的路,识遍天下俊杰,成为著名的大儒,但是奠定了坚实基础的,是他早年在家乡的博览深究。
  
  侯真平
  厦门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著有《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合作校注《黄道周年谱》,发表论文《〈明史黄道周传〉纠谬13则》、《黄道周年谱考》、《黄道周年谱版本考》、《黄道周手迹4件考论》等。
其他文献
“韩寒的书店”自4月19日在淘宝网开张以来,不仅三天之内成交一千多册图书,而且因超过淘宝网技术统计的平均交易最高值,误遭淘宝网系统封杀,更因作者网络限售签名本图书,引发了网民热烈的追捧和业界激烈的讨论。说他与出版商掰了要处理库存的有之,说他手头拮据生财有道的有之,说他由父代为签名造假的有之,说他为新书出版宣传作秀的有之,说他引领出版营销风气之先的,也有之。  韩寒说的明白,此举第一是弥补自己多年不
期刊
曲线型长廊的走道边坐落着白色书架,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封面精美的书籍;偶尔跳格而出摆放着造型独特的玻璃饰品或陶瓷摆件;落地玻璃旁是供阅读用的白色沙发;墙上挂有出售用的蔡志忠漫画;三面墙壁的名酒及闪亮的酒水吧台……这家开在北京CBD豪华商务区的奢华书吧完全颠覆了很多人对于书店的想象。就连游历世界众多独立书店书写书店风景的钟芳玲小姐,在看到时尚廊后都惊叹于它的美丽。  500多万元的装修,每年200万元的
期刊
编辑平台:  本刊“作家手记”内容由台湾《文讯》提供简体版,繁体版台湾《文讯》同步刊行。    雷骧  1939年。省立台北师范学校艺术科毕业。现为作家、画家、纪录片工作者,并于文山区小区大学开设电影课程,曾制作《映象之旅》、《作家身影》等多部电视影集。创作以散文为主。著有散文《文学漂鸟》、《行旅画帖》、《捷运观测》等。      向来,各种图像书(尤其是摄影集)翻看到最末一页,往往就安插一幅人物
期刊
叶日松  1936年生。臺湾师范大学中等学校国文科结业。曾任《东潮文艺》社长、《花莲青年》主编,现为花莲教育大学文艺社团指导教师。创作以诗为主,近年来在“客语诗”的创作及推广上,贡献不少心力。著有诗集《回故乡看晚霞》、《北海诗情》、《秀姑峦溪的幽情》等。    ★峡谷的夜晚  推开东面的那一扇窗  看缓缓移位的月亮  我的思绪,随着立雾溪的流水  翩跹向那苍茫的海原上    月光邀约的静夜  神秘
期刊
大陆的职场小说热    最近一两年,大陆兴起一门小说创作的新领域——职场小说,该领域的小说专以“职场”、“办公室”、“商场”、“上班族”、“企业家/商人”、“金融商业”为故事主角/背景,以小说方式探索职场上班族与商业往来之事。  在大陆被称为“职场小说”的文学类型,在台湾则称为“企业小说”、“商战小说”、“经济小说”。何为商战小说?或许可以以联经出版社的“商战小说”系列“出版缘起”中的一段文字来说
期刊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4月6日公布“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传媒业提出新的政策方针,鼓励大陆传媒业到台湾投资出版媒体相关产业。“指导意见”出台意味着大陆出版产业将跨入另一个阶段的改制作风;台湾相关管理单位应对推出“文化创意产业”协商建议,这对两岸出版产业交流是一个大迈进,但其结果如何?仍有待未来检验。    大陆出版走向台湾的措施目标    新闻出版总署对大陆媒体表示,这份“指导意见”将鼓
期刊
沪江大学第一本毕业纪念册    好友秦贤次是两岸著名的文学史料专家,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从琉璃厂淘到很多大学毕业纪念册,作为研究现代文学作家学籍的依据,可见其研究的细微。那时我热衷于搜集国内的藏书票,没想到大学毕业纪念册的封面内印有藏书票。其中沪江大学1915年的毕业纪念册他有两册,可以证明藏书票是从西方流传过来,所以我用俞平伯的诗集《西还》,和他交换了一册。    沪江大学早在1906年由美国南北
期刊
喻丽清  1945年生。大学时期创办“北极星”诗社,曾为世界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会长。创作以散文为主,风格隽永。著有散文《千山之外》、《无情不似多情苦》等。    在董桥的藏书的故事中读到过:有一个人爱书,可是穷,没有多余的钱买书,所以他每次去书展时看到好的书名就记下来,回家自己写一本,最后他也拥有了为数可观的藏书。  我的女儿今年给我看了一本她发明的“生日书”,与那个书迷自写自藏令人感动的书籍有着
期刊
林锡嘉  1939年生。台北工专机械科毕业。曾任《台肥月刊》总编辑,中国文艺协会、中华民国新诗学会理事。曾获全国优秀青年诗人奖。创作有论述、诗及散文。著有论述《耕云的手──散文的理论与创作》;诗《竹头集》;散文《属于山的日子》等。    放下《目送》,我合上书,眼睛茫然地飘向远方;大屯山的绿从远处迤逦而来,一直绿到我的书房窗前,然后被一只绿绣眼又纤又细的叫声,把我叫醒。醒来时刻,我把刚刚在梦边缘提
期刊
2009年初春的台湾出版市场上重要的现象,几乎都是为了解决金融海啸的冲击而发生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大环境决定出版方向,因着金融海啸对台湾的影响,使得出版人也必须调整、修正其出版策略,避免被市场淘汰。    出版社的总量管控-ISBN申请数量下滑    总得来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市场新书出版量急剧减少。从“国家图书馆”公布的ISBN与CIP申请数字来看,从2008年12月开始,连续三个月都持续呈现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