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来重庆做校园活动的契机,我们与ZUK的CEO常程终于有了面对面的机会。其实在此之前,我们对常程知之甚少,可能各位朋友对他的了解也并不多,但要是说起他亲手养大的两个作品,估计常程与各位看官的距离瞬间就会拉近不少:“联想乐商店”和“茄子快传”,相信很多人都用过的。是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也让ZUK成为又一家含着金钥匙出身的新厂商—单是乐商店每年的营收就以十亿美元为单位,非常可观。而作为“出身”如此优秀的新品牌掌门人,常程的第一次专访又会带给我们什么呢?
用户,不追随,是养成
对话最开始,常程提到的便是ZUK的三年规划:“第一年解决产品问题,第二年解决市场和渠道,第三年会做一些跟用户跟生态相关的。”类似的言论其实在与很多厂商的头头脑脑们对话中都有提及,不过分解开来之后则又让我们有些意外,因为在常程现在的思维中,ZUK的市场份额居然不是最重要的,相反,品牌在用户中的声量、产品的口碑以及消费群体的培育才是最重要的。
很有意思,2015年8月11日去参加ZUK Z1的新品发布会时,我们非常吃惊—到场的那么多ZUK粉丝和高昂的热情,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家成立不过大半年的新公司,常程在粉丝们中的称号叫“掌柜”。而这样的情形,也差不多出现在一年多前的五棵松万事达中心,那个时候,一加发布了第一款新品。但事实上,常程对这些粉丝群体的经营付出很多,比如身为CEO的他,依然坚持微博账号不托管,每天都还会抽出专门的时间查看、回复粉丝的评论,解答问题,非常不易。
而像这次来重庆进行的校园活动,也是践行自己“新品牌就应该多发声”的原则,而同时,身处校园的学生群体,也正是ZUK用户群经营的重中之重。
对于这样的策略,常程是这样描述的
“中国市场我的想法就是长线作战,要一年解决战斗不可能。第一长线作战第一个前提你得活的长,第二不能为了利益放弃很多关键的要素。”
“我觉得做这个行业你就别想先挣钱,想挣钱你就真的一分钱也挣不着。先让用户爽。”
“我们的用户定位以年轻人为主,泛90后,85以后。我们去学校走了一圈,学生们对品牌的忠诚度很低的,因为他们没钱。我这周二见的一位媒体人,他的问题是,他的小孩都是用苹果,我说我的孩子也是一样的,上高中初中孩子的手机都是爸妈掏钱,他自己不花钱。但是我们去大学,很多学生告诉我们,他们基本挣的第一笔钱要自己给自己买手机,他们没钱。”
“我们问了一下,学生大概月生活费在1300~1500元,他们一般都会垫购一个。”
“年轻人的世界确实不太好理解。既然看见了就等着,但是追现在的追不上。”
如果单纯看上述对话理解还不清楚,那么就看看ZUK实际是怎么做的吧。比如Z1开发过程中,研发团队对于屏幕与边框之间的黑边有很大的争议,到最后做出了三个方案,然后摆在校园中让学生们选,才有了最后的方案。而这种营造用户参与感的事件并非单纯,Z1在最初设计的时候也有很多学生参与,在QQ群里面、在社区上都有参与设计,而在机器最终即将成型的阶段,也有组织学生以探秘的形式加入参与。虽然这些看起来都不是很大的活动,但在用户参与感的营造与积累上所起到的作用绝不可小觑。如果你要认为ZUK和常程在这其中追求多大收获,那恰恰错了,常程的总结就是那么平淡一句:“我们所有的行动不是为了卖手机,只是说慢慢去影响这些人,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个品牌。”
常程又是一位对手机软硬件、对市场了解非常深入的掌门人,典型的技术派,敢说敢做,放在很多人口中竞争残酷如血海的中国手机市场,在他说来还是两个字:“好玩”,他也并不避讳我们将ZUK的战略总结为“放水养鱼”,也并不反对我们对其想法的评论是“很贼很鬼”,谈及产品、谈及用户、谈及市场,整个对话的过程时常伴随着常程爽朗的大笑。对于我们这些手机媒体的从业者来说,这些对话带给我们有非常多新颖有趣的东西,也让我们对常程这位思维大胆的掌柜充满了敬佩之心。但我们依旧认为,三年之期的养成计划是充满变数的,就像越来越忙的常程是否还有那么多时间能与用户时常一起“贴地飞行”?如果三年之后,ZUK真的如期收获了自己的用户群,那么这家新企业的立足长远的成功之道,可能是当下很多创业者都需要去思考的。
用户,不追随,是养成
对话最开始,常程提到的便是ZUK的三年规划:“第一年解决产品问题,第二年解决市场和渠道,第三年会做一些跟用户跟生态相关的。”类似的言论其实在与很多厂商的头头脑脑们对话中都有提及,不过分解开来之后则又让我们有些意外,因为在常程现在的思维中,ZUK的市场份额居然不是最重要的,相反,品牌在用户中的声量、产品的口碑以及消费群体的培育才是最重要的。
很有意思,2015年8月11日去参加ZUK Z1的新品发布会时,我们非常吃惊—到场的那么多ZUK粉丝和高昂的热情,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家成立不过大半年的新公司,常程在粉丝们中的称号叫“掌柜”。而这样的情形,也差不多出现在一年多前的五棵松万事达中心,那个时候,一加发布了第一款新品。但事实上,常程对这些粉丝群体的经营付出很多,比如身为CEO的他,依然坚持微博账号不托管,每天都还会抽出专门的时间查看、回复粉丝的评论,解答问题,非常不易。
而像这次来重庆进行的校园活动,也是践行自己“新品牌就应该多发声”的原则,而同时,身处校园的学生群体,也正是ZUK用户群经营的重中之重。
对于这样的策略,常程是这样描述的
“中国市场我的想法就是长线作战,要一年解决战斗不可能。第一长线作战第一个前提你得活的长,第二不能为了利益放弃很多关键的要素。”
“我觉得做这个行业你就别想先挣钱,想挣钱你就真的一分钱也挣不着。先让用户爽。”
“我们的用户定位以年轻人为主,泛90后,85以后。我们去学校走了一圈,学生们对品牌的忠诚度很低的,因为他们没钱。我这周二见的一位媒体人,他的问题是,他的小孩都是用苹果,我说我的孩子也是一样的,上高中初中孩子的手机都是爸妈掏钱,他自己不花钱。但是我们去大学,很多学生告诉我们,他们基本挣的第一笔钱要自己给自己买手机,他们没钱。”
“我们问了一下,学生大概月生活费在1300~1500元,他们一般都会垫购一个。”
“年轻人的世界确实不太好理解。既然看见了就等着,但是追现在的追不上。”
如果单纯看上述对话理解还不清楚,那么就看看ZUK实际是怎么做的吧。比如Z1开发过程中,研发团队对于屏幕与边框之间的黑边有很大的争议,到最后做出了三个方案,然后摆在校园中让学生们选,才有了最后的方案。而这种营造用户参与感的事件并非单纯,Z1在最初设计的时候也有很多学生参与,在QQ群里面、在社区上都有参与设计,而在机器最终即将成型的阶段,也有组织学生以探秘的形式加入参与。虽然这些看起来都不是很大的活动,但在用户参与感的营造与积累上所起到的作用绝不可小觑。如果你要认为ZUK和常程在这其中追求多大收获,那恰恰错了,常程的总结就是那么平淡一句:“我们所有的行动不是为了卖手机,只是说慢慢去影响这些人,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个品牌。”

常程又是一位对手机软硬件、对市场了解非常深入的掌门人,典型的技术派,敢说敢做,放在很多人口中竞争残酷如血海的中国手机市场,在他说来还是两个字:“好玩”,他也并不避讳我们将ZUK的战略总结为“放水养鱼”,也并不反对我们对其想法的评论是“很贼很鬼”,谈及产品、谈及用户、谈及市场,整个对话的过程时常伴随着常程爽朗的大笑。对于我们这些手机媒体的从业者来说,这些对话带给我们有非常多新颖有趣的东西,也让我们对常程这位思维大胆的掌柜充满了敬佩之心。但我们依旧认为,三年之期的养成计划是充满变数的,就像越来越忙的常程是否还有那么多时间能与用户时常一起“贴地飞行”?如果三年之后,ZUK真的如期收获了自己的用户群,那么这家新企业的立足长远的成功之道,可能是当下很多创业者都需要去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