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研究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at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督促着我们本身音乐专业的学习,本文就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作了一定的论述,希望能对相关的学习和研究起到一定帮助。
  【关键词】 问题意识;音乐学习;演唱;音乐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66-02
  一、“问题”的内涵
  “问题”一词出现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2018年版)的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中,文中提道:“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一个伪问题,那么,而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甚至是毫无价值。
  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识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研究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这对于有效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音乐研究中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在音乐领域中,对于所有理论学科的音乐研究,我们统称为音乐学,这其中不仅包括音乐教育学、音乐史学等研究音乐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学科,还有研究音乐形态及其构成的和声学、曲式学等作曲技术理论,也包括表演理论、指挥法等表演方面的研究。
  如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有“问题意识”一样,在我们音乐领域的研究中同样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存在。这种“问题意识”不仅能够影响我们的舞台表现力,而且会对我们今后的音乐科研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将分别从演唱表演和音乐史学这两个研究方面来对“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進行阐述。
  (一)演唱表演中的“问题意识”
  演唱表演是舞台实践的一种形式,它从属于科学文化实践,那么作为演唱者来说,想要最后在舞台上呈现一场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盛宴,在台下要做的准备工作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问题意识”,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
  首先,从自身方面来说,倘若演唱者要演唱一首外文歌曲,那么就应该先把语言的问题把握好。而把握好语言的问题不仅仅是要把外文歌词念好,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在念好外文歌词的情况下,如何把歌词结合歌曲背景和大的语言环境去更好地表达出来。因为要演唱的这首歌的语言并不是演唱者的母语,而演唱者对于这种语言的了解也不像对母语那么熟悉,对于外文语言抑扬顿挫的把控会存在一些不恰当的理解,这就需要演唱者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把自己出现和发现的问题以及不明白的点记下来,再去请教导师。例如意大利歌曲《我去向何方》时歌词中“che”这个音节的读音就不同于之前学的英语,若出现在英语中,那它的读音是/’si:e?t?’i:/,但很多意大利语的录音中,其发音都不太一样;另一个就是歌词中类似“pas-si”这样带双辅音的音节,应该怎样去表达辅音等等,在请教导师后,其给出的答案是,在意大利语中“che”这个音节读作/ka?/,“ch”在意大利语中发/k/的音;若歌词中出现双辅音的词,不需要将它们读两遍,只读一遍即可,但在读词时时值要够,这种读法类似爆破音读法。
  但若要演唱一首中文作品,那么首先语言的发音问题是对于笔者来说相对容易的,但是如何让每个字能够字正腔圆的发出来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对于这一类问题,导师们给的答案是在念歌词时要先了解汉语拼音中的元音(a、e、i、o、u)和辅音,那么在演唱中遇到辅音时气息要快走,尽快将自己的声音归到元音上,这样听众听到的声音才是连续不断的、位置统一的声音,这个方法虽是从中文歌曲中提炼出来,但也同样适用于外文歌曲的演唱。
  其次,从伴奏方面来说,要呈现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单靠演唱者自己是远远达不到的,一首声乐作品的呈现除了演唱者的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讲究演唱者和伴奏之间的紧密合作,那么在与伴奏合作的过程中同样会出现一些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先想清楚自己(演唱者)和伴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或者说这两者分别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从传统意义上来看,大多数人会觉得演唱者是主要的,他只要唱自己的就好,伴奏不重要。但其实,演唱者和伴奏是同样重要的,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主次的关系。倘若演唱者只顾自己的演唱,而不顾身后的伴奏的话,那这样的演唱可能会像“车祸现场”一样糟糕,即使演唱者和伴奏者的水平都很高,但两人不懂合作,那也很难表现出来。所以这就要求演唱者和伴奏者都要意识到这个问题,要想呈现好的作品必须要讲究两个人的配合,而不是某个人的“独角戏”。
  演唱者在演唱时不仅要听自己的声音,更要听到伴奏的进行并与之配合,而伴奏者虽说是辅助演唱者进行表演,但是其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伴奏可以通过音乐的变化带动、推动演唱者的情绪,使演唱者更好的表达音乐,而在音乐的间奏部分,伴奏又能代替演唱者突出出来,是整个音乐连贯、完整。
  第三,从情绪、情感方面来说,在完成上述两个方面后,这个作品应该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作品了,但要想赋予这个作品灵魂和生命力,那就必须从情绪情感方面下手,所以怎样把握好情绪情感、并能准确的应用到整个作品中是我们这个阶段需要思考的问题。比如,某人演唱的是一个歌剧选段(咏叹调或宣叙调),那么首先他要了解这个歌剧的作者及他的创作风格,从创作源头把握歌剧的整体走向;再者,要对这个歌剧的故事情节做一定了解,这当中包括了解演唱的这个选段是由剧中哪个人物在什么情节下所演唱以及这个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等,在做好这些工作之后可以根据自己对这首作品的理解,添加属于自己的表演方式和方法,这都是演唱好一首作品的必要准备,只有认真完成这几项工作,才能更好地呈现所要演唱的这部作品。   (二)音樂史学中的“问题意识”
  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种种问题。与演唱表演相同,在音乐史学的学习中也要注重“问题意识”,但这两者之间又存在一些差异,演唱表演注重舞台实践,而音乐史学的学习更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对于各个作曲家的作品分析。
  例如在本科期间,若要学习一个作曲家,那么在音乐史学的学习中通常是先从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入手,了解这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再到某个国家的发展背景,看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否对于这个作曲家的创作理念起到一定影响;最后再到这个作曲家自身,这包括他的家庭、所处的生活环境等。本科期间的学习比较浅显易懂,涉及的内容也不会很多,但到了研究生阶段,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就不单是史学方面的内容了。
  一般来说,现阶段我们了解一个作曲家是先从他的作品开始的。我们拿到某个作曲家的一部作品,第一步就是先从音乐史学的方面了解这个作曲家,他生活在什么时代(是战争还是和平时代?),国家背景(内忧?外患?政治经济发展如何?决定了当时作曲家的社会地位)以及他的家庭情况(经济条件?父母是否支持?感情生活),这些外围因素都会对这个作曲家的创作风格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第二步,就是从技术理论层面分析作品,比如要先分析出这整个作品的曲式结构,从而了解这个作品的构成;其次要在曲式结尾处以及乐曲转调部分进行必要的和声分析,然而每个时期的和声走向也不同,中世纪的教会音乐到巴洛克时期复调的最高峰并标志着大小调体系的完全成熟,再到我们最熟悉的古典时期的规范和声,逐渐发展到19、20世纪的序列音乐和无调性音乐等等,每个时期的发展、作曲家接触的朋友们都会影响这些作曲家的技术创作,甚至是对他们已经成熟的创作理念形成冲击,这都要求我们在写作分析时有强大的敏锐力去发现这些问题;第三步就是要将自己分析的内容整理成套,写下来,但在整理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些技术理论不符合语言逻辑的问题,这时候还需要我们将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术语转化为较为通俗并符合逻辑的文学语言,方便大家阅读。
  三、音乐研究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解决
  综上所述,培养“问题意识”在音乐研究中是十分重要的,但要想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将基础打好,比如在演唱表演方面,要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必须先把语言这关过去并了解歌曲演唱的内容,否则一个演唱者在演唱时连歌词都唱不顺,也不知道歌曲表达的意境,如何去自如的进行表演?更不必说是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了。再比如分析一个音乐作品,如果学不好和声分析与曲式分析,那么就是连这个作品的框架都搞不清楚,试想,倘若我们要去了解一个事物,但到头来却连它的外在没弄明白,又怎么去剖析它的内在呢?所以要想培养“问题意识”,一定要将各方面的基础先打扎实。
  “问题意识”是为理论研究所服务的,而立足于实践需要研究理论,因此“问题意识”终是为实践做铺垫的。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总结经验的过程就是认识规律和形成理论的过程。由此可得,“问题意识”是这一切理论创新的源泉,培养好“问题意识”不仅能对我们当前研究的专业有益,更对我们以后的生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秀芹,毛维国.社会研究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西部学刊,2018,08:53-56.
  [2]孙波.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J].文教资料,2011,34.
  [3]刘静.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培养[J].山西青年报,2017.
  作者简介:
  李笑影,女,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
其他文献
【摘要】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每个字都有着独特的含义。中国的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隐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书法理论修养是进行书法创作的文化基础,是促进书法创作的重要助力。书法理论修养对创作的作用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综合效果的全面展示。因此有必要对书法理论修养对创作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本文主要探讨了书法理论修养的概念,提出了如何在书法创作中体现书法理论修养的价
期刊
【摘要】 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和其他一些古代的文化发展轨迹有很大不同,而在政治上,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也有很大不同。从秦汉开始,中华文明一直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并且,中华文化的五千年历史一直传承至今。本文针对历史学与中国民族史进行了相关探索。  【关键词】 历史学;中国;民族史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4
期刊
【摘要】 面临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影响的逐渐深入,随之而来的政治文化冲击也逐渐加深。多元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旋律。因此顺应新时代的文化发展的趋势,我们应更加努力地传承及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中华传统音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方面也是面对相同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致力发展的。二胡音乐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不光在国
期刊
【摘要】 砖雕是我国传统古建筑构件,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花戏楼砖雕的研究,结合古建筑保护中的实际问题,思考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关键词】 花戏楼;砖雕;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J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72-02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文化旅游强市背景下亳文化元素创新设计实践研究——以花戏楼砖雕装饰纹样为例;课题编
期刊
【摘要】 基于中山大学古典学研究会的研究内容,本文对《伊势物语》现存古、今版本展开梳理。在选取嵯峨本、参考小学馆《古典文学全集》的基础上,探讨使用搭建现代汉语译本平行语料库的可行性。  【关键词】 嵯峨本;译本;平行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J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92-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20
期刊
【摘要】 关于诗的可译性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然而,其中既有可译性成分,又需译者进行创造性转换,才能使诗歌在异语世界重现诗意。本文以诗人史耐德英译中国寒山诗为例,借寒山诗在美国经典化的表现,着重分析寒山诗英译中史耐德的诗学处理方式、采取特定翻译策略的原因以及译文所呈现的效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英译提供借鉴意义,促进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化在异语世界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 史耐德选译;诗学的重构;文本表
期刊
【摘要】 石涛山水画作为清朝改革派的代表作品,后人对其研究很多。倪瓒作为元四家之一,其山水画及其款识独树一帜。本文为“探析石涛与倪瓒山水画款识异同”,深入分析石涛山水画的款识与倪瓒的独特性。  【关键词】 石涛;倪瓒;山水画;款识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70-02  据记载,早期的中国画的款识更多是一种解释说明
期刊
【摘要】 三角垂帐纹在佛教艺术中大量存在且历史悠久,其形式演变存在一定规律。本文首先考察了三角垂帐纹的起源、形式演变及实物参照,接着对其在壁画中出现的位置及其象征含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在此基础上,又讨论了莫高窟藻井的象征含义,认为其结合了中国世俗建筑的藻井、印度佛教的伞盖以及中国的伞盖之象征含义,体现着人们的崇敬和供养,暗示着佛教石窟神圣的空间。  【关键词】 三角垂帐纹;藻井;伞盖;莫高窟 
期刊
【摘要】 随着中国逐渐走向国际,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何正确地翻译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向世界呈现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核成了一个难题。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生态翻译学在翻译传统文化元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顺应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在充分研究中华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对其重要内容进行翻译,抓住了传统文化元素的核心部分,并向世界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本文对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和传统文化元素翻译
期刊
【摘要】 《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传统哪吒故事进行了现代性创新改变,浓墨重彩描绘了反抗偏见、抗争命运、亲情友情等主题,但“魔童”形象仍然体现了不少儿童教育的缺点。影片消解了“反抗父权”却合理化“父权”,构筑了不良的家庭代际关系;影片“我命由我不由天”虚假的理想化诉求给儿童以心灵鸡汤,却缺乏真正的引导与鼓励力量;种种被认为是“狂欢叙事”的笑料有低俗与歧视之嫌,对于儿童有错误示范作用。  【关键词】 《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