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rls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眸此生,最单纯最快乐的日子,当属在《福建文学》当编辑的那8年,因为,我可以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读散文、编散文、写散文。或者,换句话说,白天,我用红墨水点染别人的嫁衣;夜晚,我以蓝墨水倾吐自己的心泉。
  况且,我还有幸得到身边两位名师的指导。他俩,就是后来双双荣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的郭风先生与何为先生。
  郭风教我当编辑
  1978年春天,我从闽南下放地南靖调进《福建文艺》编辑部。其时,我36岁。对初涉文坛者来说,有点迟,但还不算太迟。或者说,来得迟不如来得巧。因为正赶上文艺界“第二个春天”,被打成“牛鬼蛇神”的老作家全都平反,曾经的“毒草”成为“重放的鲜花”。随着思想解放大潮风起云涌,各种禁区被一一解禁,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在创作手法上令人耳目一新的朦胧诗及意识流小说……大量文学新作呈井喷之势,文坛一派生机勃发。水涨船高,《福建文艺》改名《福建文学》后,其发行量一度高达96000份!
  那时,编辑部三代同堂,精英荟萃,不但拥有郭风、何为这样大师级的老前辈,拥有苗风浦、张贤华、魏世英、季仲、蔡海滨等年富力强的老编辑,同时,也新进一批思想活跃、可塑性极强的青年才俊。大家齐心协力,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办成在全国文坛颇有影响的三件大事:一是组织了为期两年的有关舒婷诗歌及朦胧诗的讨论;二是矗起“散文复兴”旗帜,以专辑或专号的形式,集中推出冰心、巴金、孙犁等名家复出后的散文新作;三是在全国率先开辟“台湾文学之窗”的基础上,创办《台港文学选刊》,并请省委书记项南撰写发刊词,一纸风行,畅销海峡两岸。
  那时,作为小说散文组年轻编辑的我,参与了后面的两件大事,受到了很好的锻炼。尤其在散文编辑方面,师从郭风先生,获益匪浅。
  众所周知,郭风先生是全国著名散文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有胆识有作为的优秀编辑家。当年,他在创作之余,还主动承担四方面的编辑任务。一是每年为《福建文学》策划组织一期“散文专号”或“散文特辑”。二是向出版社讨来一批书号,出版“榕树文学丛刊”,文体以散文、散文诗为主。三是应某些出版社之邀,主编全国现、当代散文诗丛书。四是利用他在全国各地的广泛影响,借用众多报刊版面,如《文艺报》《文学报》《散文选刊》《文汇月刊》等,推出福建散文专版或专辑,由他亲自写短评,努力把福建崭露头角的中青年作者推向全国。当时,他虽未退休,但已年过花甲,上述编务,工作量颇大,于是,我和朱谷忠、黄文山、杨际岚等都成为他的助手,尽管常常加班加点,编辑费也微不足道,但大家都乐在其中,因为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不仅可以向名师学习如何组稿选稿编稿改稿,更可以在他的言传身教中感悟什么才是良好的文品人品及编风编德。
  郭风先生常对我们说,一个合格的编辑,起码要做到三点:一是尊重老作家;二是爱护新作者;三是“有饭大家轮流吃”。
  郭风认为:文学无地界,在福建办刊物,既要立足福建,也要面向全国,善于向名家组稿。关键是态度要诚恳,服务要周到,尤其注重以下细节:写约稿信时,务必彬彬有礼,言辞恳切,字迹端正,以此体现编辑的诚意与水准,引起名家的信任与好感。收到来稿后应立马发电报或打电话致谢,并告知将在哪一期刊发。清样一出来就呈寄对方恳请校正。出刊后及时寄上样刊及剪样,样刊至少一本,剪样则需两份,以便对方双面粘貼存档。此外,稿费从优,且最好能提前寄达。以上各项,除提前寄稿费不合财务制度无法执行外,其余各项,他都亲力亲为,为我们树立榜样。
  有一次,巴金先生应郭风之约,托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寄来他的新作《干扰》,这是即将出版的《真话集》中的一篇重要作品,由病中的老人用圆珠笔亲笔所写。如此珍贵的名家手稿,理应及时奉还,以便日后归博物馆珍藏并展出。郭风把任务交给我。于是,在当年没有复印机的条件下,我当天夜里就把全文3000多字端端正正抄写下来,并认真校对三遍,留此手抄件供《福建文学》作为“散文专辑”压卷之作隆重推出,而巴老的手稿,我第二天一早就骑自行车到东街口邮局挂号寄还。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让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大感意外,特地代表巴老来电致谢。
  爱护新作者,体现在对新作者自发来稿的处理上。郭风说,衡量一个编辑的水平,最关键一条,是看他能否发现未来名作家的处女作。后来,当我帮他编辑“榕树文学丛刊”时,他还进一步要求:凡处女作,都要千方百计让它发表,这对作者的一生至关重要。由于丛刊来稿众多而页码有限,这条要求无法落实,但老先生对新人新作的重视,对文坛后起之秀的爱心,让我铭记终生。在他身边,我经常听到他满怀喜悦之情,向人介绍新发现的文学新人。比如,他发现袁和平能写小说,就向省作协建议,让他每天上午上班,下午写作。又如,他发现北北小说写得比散文好,就当面对她说:你把时间花费在随笔专栏上,太可惜啦,赶紧集中精力,专攻小说!他到莆田调研青年作家现状,逢人就夸“二杨一黄”,即杨金远、杨静南和黄黎晗,并振振有词:“谁说莆田人不会写小说!”果然,这三人后来都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杨金远小说改编的电影《集结号》在全国一炮打响;杨静南的小说上了《收获》,其本人也调入《福建文学》;黄黎晗则因小说散文左右开弓成绩斐然,新当选为省作协副主席。
  “有饭大家轮流吃”,指的是用稿的一条准则,即刊物要拥有尽可能多的作者。个别老作者,不一定每稿都精彩,却每个月都来稿,且接二连三打电话催问。编辑们最怕接这样的电话了。对此,郭风却能轻松应答,巧妙处理。有一回,老作者的老电话又来了,郭风就在大厅亲自接电话,当众回答:“有饭大家轮流吃嘛。上一期,你刚吃饱饭,这一期的饭,就让别人先吃,好不好?”说罢,全编辑部哄堂大笑。
  可爱的老先生,就是用这种调侃的口吻,轻松中传达严肃的寓意,这是当编辑的艺术。从此,我明白,只有杜绝关系稿、照顾稿,“有饭大家轮流吃”,新作者才能露面,老作者才能提高,刊物的质量才有所保证。同样,作为作者的我,也受此启发,立下三条自律:一是不要老向一家报刊投稿;二是不打听稿件处理情况;三是有事与编辑直接联系,绝不可托编辑的亲友,更不能托编辑的上级代转稿件,以免对方为难。说到底,编辑与作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理应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谅解,视对方为良师益友。   可惜,到了1985年,我奉命下基层挂职锻炼,从此,就再也回不到我所心爱的编辑岗位了。
  何为教我改文章
  初识何为,是1976年。那时,《福建文艺》编辑部正在闽西上杭举办一期改稿会,我以下放干部业余作者的身份从南靖赶去参加。
  编辑部请来为大家审稿把关的,是大名鼎鼎的散文家何为,听说他原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编剧,入选全国中学语文教材、后又列入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的散文名篇《第二次考试》,就出自他之手。他性格沉稳,待人和气,但审稿却十分严格,从选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到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轻易放过。有位学员,是永定回乡知青,他的一篇散文写了六稿都通不过,不得不当众向何为诉苦:“我写初稿时还很有自信,如今改来改去,却越改越不自信了。”
  何为听罢,一点也不感到意外,他满脸含笑,有板有眼地说出一番道理:“本来嘛,写作和修改的过程,就是作者自信和不自信反复较量的过程。如果你没有一点自信,文章无从写起;如果你太自信,不愿意修改,那你也就到此为止,不可能進步了。”
  接着,他还现身说法,举自己为例,说《第二次考试》刚完稿时,他也洋洋自得,沾沾自喜。不料,寄到《人民日报》编辑袁鹰那里,却嫌3000字篇幅太长,硬要他砍掉1000字。开始,他很委屈,不愿删改,但事后冷静下来,逐段逐句反复推敲,果然发现文章中毕竟还有水分,若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反而更含蓄更富有艺术张力。最终,经压缩后正式发表的作品受到好评,他这才明白,应该感谢袁鹰,感谢他从严要求。何为这一席话,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让在场的全班学员都为之动容。课后,那位永定同学很快定下心来,重新披挂上阵,其文章第七稿终于获得何老首肯而胜利过关。
  两年过后,我有幸调入《福建文学》,成为何为楼下的一位新房客。头半年,家属暂未随行,每天早晨,何师母徐光琳大姐都会在我门口放上一壶开水。那时,福州电力供应不足,夜间常停电,我便趁机上楼,到何为家聊天。有时,聊天累了,我也陪他静听收录机里播放的西洋古典音乐,其中,他最爱听的是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后来,他就以此曲为背景,写出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散文新作《春夜的沉思与回忆》。
  相处久了,我渐渐明白,何为心目中的散文,是十分崇高而神圣的艺术殿堂,凡欲登堂入室者,必须对其怀有足够的敬畏与虔诚。因此,他不但对青年作者严格要求,对自己作品,更是严格到了严酷的地步。他让我观赏他特制的一个立柜,上下几十层浅浅的抽屉,每一层抽屉都保存他某一篇作品的手稿,一稿,二稿,三稿……他告诉我,每篇文章写好后,他都要花一个月时间反复修改后才发出去。有一天大清早,我还亲眼见他急匆匆赶往东街口邮局,为的是给《人民日报》的袁鹰发电报,请他修改即将发表的一篇散文新作,里头最后一段有十几个字,还可以改得更好一些……当年,电报是最便捷也最昂贵的通信工具,我估计,能发电报改稿的,除何为外,全国作家中再也找不到第二人了。
  当年,年轻力壮、心浮气躁的我,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胡乱向全国报刊投稿,由于片面追求数量,其质量自然参差不齐。幸有何老在我身边经常给我泼点冷水,让我渐渐明白,散文是一种易学难工的文体,来日方长,切不可求胜心切,操之过急。
  1980年新春,我收到《人民文学》副主编周明来函,说我的一篇稿件准备刊用,只是标题《海岸上的石塔》不够理想,希望能想个更好的。我立即找出底稿,兴冲冲上楼向何为报告。他很是为我高兴,但同时也强调:“文章标题太重要了,好比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别急,再想想,一定能想出个更传神的。”可是我搜索枯肠想了一夜,也没想出个能让自己满意的,正当无奈之际,何老敲开我的房门,笑呵呵地说:“昨天晚上,我倒是帮你想出一个,就四个字,《海峡塔影》,你看如何?”我一听,高兴得跳了起来:太好了,“海峡”一词,突出地域特色,而一个“影”字,化实为虚,以动写静,很能激发读者的丰富联想,真是神来之笔啊,我为何就想不出呢!看来,姜还是老的辣!从此,我也养成先定题后开笔的写作习惯,并从中尝到甜头:标题,往往就是文章的切入点,乃至全文“文眼”之所在。
  1982年,福建人民出版社拟出版一套“福建文学丛书”,约我提供一本集子。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出书,自然马虎不得,我把修改过的书稿装订成册,诚惶诚恐地向何为求序。他一口应允,并很快就把序文《可喜的起点》交给上海《文汇报》发表。文中,他对我鼓励有加,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毛病是“热情有余,精深不足”“感叹号太多,句号太少”“某些地方还留有新闻笔调的痕迹”……对此批评,我心悦诚服,此后,“在艺术创作中,如何处理好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掌握好虚与实的关系”,便成为我所面临的一大课题。如今,将近40年过去,何为先生的教导言犹在耳,但他对我的殷切期望和严格要求,除尽量少用感叹号外,其他各项,我至今也未能完全做到。缅怀恩师,我只能说,我是他不很合格的一个学生罢了。
  当然,文章的成败得失,取决于各方面因素,并非所有文章反复修改后都能成为精品佳作。这一点,越是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作家,就越有自知之明。比如何为,他年轻时就立志要写《聂耳传》,且其开头若干章节在《中国青年》连载后广受好评,然而,“文革”一声炮响,这一写作工程被迫中断。等到“四人帮”被粉碎,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重新恢复国歌地位之后,何为也多次尝试续写《聂耳传》,并希望以此作为他一生的代表作,但每次都力不从心,知难而退。1999年,我到云南参加哀牢山笔会,一位哈尼族作家送我一本新出版的《聂耳传》,据说,这已经是中国大陆第四种《聂耳传》了。返闽后,我把此书转赠给何为,不料,老先生的脸色顿时凝重起来,他久久抚摩其印有传主相片的封面,沉默不语,最后,才长叹一声道:“晚年的我,再也不适合写青年时代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才华盖世的伟大音乐家了。”
  “千古文章未尽才。”何老先生这一声长叹,也叹出了许多老作家晚年深深的遗憾与无奈。
  责任编辑 杨静南
其他文献
空气中的杜甫  在巩义,我能摸到空气中的杜甫  疯长的悬铃木逐渐褪下影子的  时候,他在万物的眼神中比河水的反光  更为清澈。风掀起他的衣襟  天际会抖动,每一座拔地而起的建筑  都有飞鸟掠过,雨水落入他怀中  远山的峰峦与登高者将保持  同一个梦境。在巩义,我不敢喊出杜甫  这个名字,他是山水的一部分  世间没有任何一种声音可以分解  可以穿透,他隶属于那永恒的图景  轻似风吹翠柳,重如江船泊岸
“华洋混处,五方杂居”的旧上海  也是20世纪20年代的十里洋场  新青年蜂拥而至,觉悟的种子  在此开花,自由浸淫的土壤  为新思想萌生提供了养料  星光闪现,从这里升起  苍茫天空下,古老的大地一片漆黑  那些拉车的、修鞋的、挑担贩卖苦力的  日子苦不堪言,而洋场十里酒绿灯红  污浊、糜烂之气充盈,黄浦江畔  有人发出了《天问》  有人传播崭新的信仰  石库门望志路106号  这座老房子注定是
导语:总统给我留下的印象极深,终生难忘:睿智,坦诚,务实,沉稳,富有战略眼光。他总是从大处着眼,不拘泥于细节;字字中的而不冗长;语句深刻而不深奥。  9月2日,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先生因脑溢血医治无效,在该国首都塔什干不幸逝世,享年78岁。次日,习近平主席发去唁电,称他为“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缔造者”,“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3日,李克强总理前往乌兹别克斯坦驻中国大使馆进行吊唁。同日,张高丽副
1月28日,我们抵达武汉,到今天已经整整1个月了。这段时间,我们经历了寒冬、风雪,也收获了温暖、阳光,对于我和我们医疗队所有队员们来说,这是人生中一段难以忘却的经历,是职业生涯中值得永远铭记的回忆。  这世上没有超级英雄,不过是无数人都在发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  武汉加油,全胜日,赤子还!领命出征  作为一名70后,我经历过SARS、汶川地震……每一次大灾大难来临,需要医护人员支援“前线”时,我
说到人情,相信不少党员干部乃至普通老百姓都深有体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是个人情社会,人们的社会联系广泛,上下级、亲戚朋友、老战友、老同事、老同学关系比较融洽,逢事喜欢讲个熟门熟道,但如果人情介入了法律和权力领域,就会带来问题,甚至带来严重问题。  浙江省某县级市一名干部告诉我,去年他孩子按规定可就读机关幼儿园,报名时却被告知招生规则调整,无法就读,只好作罢。后经了解,不属于招生范围的对象通
一个文化底蕴并不厚实的老工业区,文化国有资产却从1998年的897万元跃升至2005年的9300万元。南岸区的奥妙在于实现了——    “一只鸡”和“一条路”引出文化大生意    南岸区文广局成立于1998年,由原区文化局、广电局合并而成。成立之初,区文广局全年文化活动专项补助经费仅有5.2万元。在一无文化资源、二无资金、三无活动场地的情况下,如何增强文化实力?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区文广局一班人的脑
写完“我的官埔油纸扇”几个字,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你们是不会知道我有多想他们。真的,世界上有一种悲剧,就是当人们慢慢学会爱的时候,发现那些爱我们的和我们爱着的人永远只能活在记忆里。所以,如今的我不愿意失去任何一个爱我的人。  我想他们——我的爷爷奶奶,非常非常地想,于是脑海里就响起奶奶喊爷爷的声音,尖细而辽远,回荡在村里的石子路上。一会儿,在村口小道上,爷爷瘦瘦的身形就会出现,我就冲过去抱住他的腿
先从一个看似无厘头的问题开始:包法利夫人也是AI吗?  不少谈文学创作的书里,都讲述过福楼拜为“包法利夫人之死”而痛哭的故事。小说中的人物纯属虚构,在其创造者心中却占据了真实的“位格”。有些时候,人物甚至会违反创造者的意志,自行其是,倒逼创造者修改预先的构思——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不乏其例。那些如包法利夫人一般让一代代读者念念不忘的人物,有时显得比现实中的人更加真实。艾柯就曾在某次对话中提到:“据伦敦
在大雾里迷失了方向并没有让我太过焦虑,毕竟这是每天下班回家的路。十几年来几乎每日往返,或许用脚步便能丈量出距离远近,眼睛已经纯属多余。浓稠的大雾像是由地底升入路面,在稀薄的空气中氤氲开来,漫布天际。雾中带着水汽,把我的睫毛微微打湿。裹挟着湿气的寒冷,比不上北方的干冷来得强烈、痛快,毕竟还远不到零度以下,却又有着一种黏糊糊的暧昧,让人无端地想到一些无足轻重的悲欢离合。周围的景物在白色的反衬下,全都显
我觉得福建是叙事资源丰富的地方,但这资源却每每被误用,比如写成了“乡土小说”。当然并非只是福建。“乡土”就是写农村,那山那水那人那狗,家长里短男女糙事。在大多中国人观念中,福建大概就是农村,就好像在大多数外国人眼里,写农村才是写中国。当然,知道福建至少福州和厦门不是农村的人还是有的,厦门还是摩登城市,但城市归城市,仍是市井之地。这使得我的写作刻意回避福建这个背景。最初看永和小说,直接用了福州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