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育对音乐艺术生态理性的创构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in_stu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界的雄浑、荒远、温暖、冷漠之意象给了艺术家无尽的灵感,更是音乐创作的不竭源泉。艺术家对自然的灵性的感知,创作了无数富有涤荡心灵的神奇音乐:《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渔樵问答》《阳春白雪》。这些名曲的创作无不来源于艺术家对自然独特情怀的人文展示。进入新世纪之后,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话题,也几乎成了所有文艺创作的主题。今天的人们已经强烈地意识到:市场经济商业化倾向和音乐技术内容高科技化,把一切形式的人类活动放到交换价值的天平上加以衡量,使音乐艺术世俗化倾向严重。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伴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危机和环境危机的加深随之带来的是人类的精神危机。人失去了从自然吸取力量的活力,音乐艺术失去了使人们摆脱物质和世俗羁绊的功能,成了功利性的载体。因此,音乐专业教育必须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之上,以生态哲学为指导,借鉴生态美学的理念,重塑音乐教育的整体功能。
  
  一、生态美学、生态美育的提出对与音乐艺术生态理性整体性功能再创构的召唤
  
  生态美学以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基础,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不仅研究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研究人和自身的和谐关系。从广义上来讲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生态美学的主要思想来源是当代西方以深层生态学为代表的寻求价值观念根本变革的社会思潮“生态中心主义”。生态美学将重建人类的存在、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平衡互动的审美关系作为美学思考的核心,它的兴起是一场深刻的“美学革命”。走向生态美育由此成为生态美学发展的必然选择。[1]所谓生态美育,区别于生态教育和普通审美艺术教育,以生态原则为基础,把生态原则提升为审美原则,通过生态审美实践,培养人的生态审美情感,提高生态审美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从而构建正确的生态审美观,确立一种以人类存在、发展与自然生态始终保持着和谐共生、平衡互动的审美关系为终极价值指向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
  音乐,从它诞生的原始时代开始,人们就意识到它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就对社会、对人,以及对生命发生作用。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精神爆出火花。”门德尔松说:“音乐则用胜过文字的千百种美好的事物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人类的音乐艺术,之所以能从远古淳朴的原始歌唱,发展到今天音乐舞台和传播媒体上的五彩缤纷、壮丽辉煌,是与音乐功能作用的客观存在和人们对它不断加深的美学认识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与人的生命活动密不可分,音乐的节奏、韵律,实际就是生命运动节律的情感化、诗意性的复现,音乐的舞台实际就是张扬生命精神的诗意舞台,是复现生命韵律的诗意化的舞台,它所构筑的实际是人的灵魂的栖居之地。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论哲学将美学转向为对人的生命存在境界的思考,追求“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审美境界。人类“诗意地栖居”的要求决定人类的生存必然是生态性的。“诗意地栖居”可理解为人类的存在与自然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是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唤,也是对生态审美精神的热切呼唤。这种意义上的生态美育是对生态美学独有的价值立场的坚守,在生态审美观的建构方面使生态整体观和生态中心论内化为人类自觉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达到生态美学价值立场在审美观上的确立。西方学者威斯特指出了艺术的功能:艺术不是人类的玩物,而是一种高级的需要,它的本质,即形式,不是一种摆设或装扮,而是一个内装生命之泉的杯子,富有生命活力的甘泉由此倒出,送给干渴的嘴唇,供人品尝。可见,生态美学的建构与未来音乐教育功能整体性的创构都应是生态性存在的,对其创构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音乐生态理性教育整体性功能,它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功能,是音乐艺术的各个要素整体性发挥作用,建构合理的音乐生态审美观,有助于完善人格(歌曲的作用),关注人的现实存在(歌曲创作)。对于音乐教育而言,它同样以整体性功能成就一种具备生态思维的新的教育范式,它可以实现音乐教育资源的多重对话,能够沟通互补,最终使音乐审美教育的主体,通过音乐元素与生态美育的结合,从实践、创作和传播,内化成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音乐生态理性整体性的再创构与生态美育理念的功能、接受共生
  
  生态美育与音乐艺术之于音乐生态理性都在于人格完善,从美育的整体性视野中,旨在通过激励人的情感体验方式,活化人的生命活动方式,用以形成科学、自由的音乐生态价值观。事实上,音乐教育的整体性功能与生态美育的功能趋向是一致的,同样是为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人类与自身三重和谐关系的确立而发挥作用。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应该教育人们如何去爱护、美化自然和社会环境,呼唤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同样,音乐教育专业的整体性功能再创构的最大目的在于通过艺术审美教育引导人类扬弃异化,建构自身的完美人格,回归精神家园。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加速前进,引发了生态危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实质上是当代社会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是人与自然的冲突危机,根源主要在于我们既有的社会机制、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必须对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机制进行根本的改造,将人和社会融入自然,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才有可能解决生态危机和文化危机。[2]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态危机的层面扩展到了人的精神危机,人类在征途中的某个地方丢失了灵魂,人类失去对他人、生活和世界的信任,在信仰迷失的世界中寻找不到回归的精神家园,正如海德格尔指出:新时代的本质是由非神话、由上帝和神灵从世上消失所决定,地球变成了一颗“迷失的星球”,而人则被“从大地上连根拔起”,“丢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3]在现代社会,音乐已经异化成了商业化的运作,反映人自身感受的高雅情怀被无限缩小,迎合社会低级需要的靡靡之音被无限放大,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的艺术,当成一种商品或人的社会地位的标志和包装,追逐利益偏离了人性走向。
  由此可见,音乐艺术面临的危机与人类精神生活面临的危机、生态危机三者同步。因此,强化音乐生态理性教育的整体性功能创构首先应该在音乐教育的形式、内容、创作和推广上,力求运用生态价值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扭曲的现状进行教化调整,改变教育主体的生存方式,创作并教授出大量的讴歌人与自然统一的优秀作品。音乐教育的整体性功能保持人的感性的敏感,保持生命的活泼和原创力,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肉体化的联系,运用这一整体性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内心的真、善、美,达到人与自然内在和谐共处的教化目的。
  
  三、音乐生态理性教育整体性的创构与生态美育理性的思想的融合共生
  
  音乐教育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能使人的精神更加空灵和高尚,其外化表现(声乐、舞蹈等)是人类最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生命活动的体现形式,本质是文化素质教育。音乐的创造、接受和欣赏是音乐教育的关键要素,是激发生命激情诗意狂想的火石。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塑造学生品格,促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创造活动提供源泉,强化了学生的知觉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其语言交流能力、表现能力。但是音乐教育在当今停留在知识性的教化、舞台表演和音乐训练通过系统专业训练而达到竞争取胜的目的。最终直接导致了音乐教育专业边缘化,音乐人才缺乏人文素养,形成了傲慢物质霸权主义理想和绝对技术理性精神的品格。通过专业知识的灌输和音乐技能的反复强化,培养出时代的强者,而对音乐人的内在形态精神、生命存在物性与其存在的整体性和生态化品格的教育却迷失荒野。在这片缺失生态性的天地中,见到的是主体间的虚伪与媾和,甚至充满潜暴力倾向的争斗。大部分音乐人才成了专业技能炫耀和获得物质享受的单面人,战胜别人获取利益成了其主导思想,而自我却陷入了追逐利益的毁灭之局,从而导致自我迷失和堕落,最终影响音乐教育的整体性发展。
  在当今社会,音乐教育应该反省自身,自救自拯,改造自我,创新突破。这要求音乐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抑或是家庭教育的狭小范围内,也不可仅限于舞台表演,而更重要的是应该拓展其视野,应该全面显示其社会教育,以至于是一种生命教育、生态教育的整体功能,使其呈现为一种生命精神的表演,或者是引领人们去进行爱生命的表演。事实上,生态理性域界中的音乐,实际是系统整体性的生命精神的体验,它首先是在印迹着生命运行的节奏与韵律,同时又显化在人的现实生存活动中,包括人的感性生命体验、社会及精神活动,乃至于人的灵魂的深层结构中。它所构筑的是怎样通过人的精神、心灵生态的平衡机制,而反馈于人的感性生命的体验,进而反馈于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关系。就此而论,如果我们从根本上改变音乐教育观念,重新架构音乐教育思想和价值体系,运用生态化综合的思维方法和思想观念,使音乐人走向新的视野,拥有新的精神境界,有更高的品格追求,用生态理性的思想融入音乐教育,就必须强化全社会的这种音乐生态理性观念。这种全新的音乐教育观,旨在塑造音乐人存在的平等主义精神和博爱主义生态智慧,使之认识到人作为物种的人和作为文化的人的物性品质和人性品质。其贯穿的教育思想是“生命存在的心灵自神自圣能力和生存的动力能力教育思想。前者具体展布为存在之终极关怀教育、生存彼岸教育和生态进程化的心灵历史教育;后者致力于关心人的潜在人性力量和人的自然物质性精神的整体化育和行之有效的开发培养,最终训练出主—客—体和身心—体的生态智慧。”[4]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美好心灵、内心充实、关爱他人,更重要的是关爱生命,关爱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的“音乐生态人”。从终极意义上来讲,由音乐教育生态理性铸就“音乐生态人”必然具备获得一种世界和人存在的整体视野,形成对自然、生命的整体关怀意识和情感。从本质来讲,还要促成人们能够借助音乐的律动方式,与生命运行节律合辙,从而使人们时时处处都能够生态形态地审视自己、生态地观照他人、生态地认知社会、生态地看待自然和整个世界。
  现代工业技术和消费文化,使音乐的异化已经严重存在了,音乐的表达越来越少地关注自然生命,已经遗忘了山川河流给予的灵性,自然生态之美给予的勇气和希望。我们越来越沉浸在私己的情感和琐碎的日常生活世界中,缺乏生命提升的动力和激情。物质利益的享受,使身体快感与精神愉悦的比例日趋失衡,城市生活的语境,过分渲染孤独与绝望的情绪而丧失了灵魂救赎的希望,艺术生态失衡的征兆已经出现了。随着生态美学的发展,音乐生态理性整体性创构也得以召唤。要发挥音乐整体性功能的教化作用,要有更多审美性精神文本的创造,用生态性思维把握人的生存体验活动。在生态性生存中把握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使人与自然、人与世界达到诗性的统一,从而有利于生态审美意义的人格构建和生命走向。音乐生态理性教育整体性功能创构,不仅提高人的表演能力、创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唤醒人类对自然的亲和力和对于美的事物、美的环境的向往,而且要把功能提升到关注人的存在状态,体现对人的生命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为受众展现一幅价值图景和生命景观,提升到消解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对人性造成的扭曲和精神的窒闷,从而有效地救治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1]祁海文.生态美学研究走向生态美育——对生态美学发展的一种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第33卷.第5期.
  [2]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3][德]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95.
  [4]唐代兴.生态理性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38.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其他文献
跟着Co-Play学到今天.Poppin已经不是单纯卡身子的舞步了,现今的Poppin是集Poppin、Wave、Snaking、Rolling、Ticking、RobOting、Moonwalk等多种舞步的一种的街舞形式,这期
笔者于今年4月16日在宜章县岩泉乡沙漠小河农业社进行了滴滴涕泼浇与喷雾防治稻浮麈子对比试验, 采用的药剂为25%滴滴涕乳剂,喷雾稀释倍数为1:350倍,泼浇为1:550倍,从下表结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现在人类所面对的地球上的种种变化已经超出了地球的承受能力,产生了全球危机。人类思维之技术如果不能与自然界的技术相兼容的话,人类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所以“再创人类”
水稻螟害,在栽培制度复杂和推广单改双、秈改粳混栽地区更为严重。因此,根据全国7年内消灭螟害规划“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以推动全面,至少掌握一个地区,提前完成消灭螟害的任
被称为“中国农村第三次革命”的农村税费改革,给乡镇带来的状况是:农民负担减轻,干群关系改善,公共设施待兴,历史债务搁边,政府运作维艰说到底,就是税费改革把乡镇向农民这块收费的财路给堵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乡镇财政窘迫的现状呢?成因有五方面:    一是乡镇经济不发达,财力对农民的依赖性强    以江西省南城县为例,2004年,全县12个乡镇可用财力为5885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65万元,预算外
阳江林场宝山分场,现有松林七千多亩,松桉混交林一万二千亩。该场属低丘沿海缓坡台地,土壤瘠薄,地被稀少,是马尾松毛虫的常灾区。自1969年以来,经历了五个松毛虫大发生周期
“两税合并”早已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一个部门两个部门、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话题了。我们不能说,有谁没有看到“合并”的大势所趋和时不我待,以及屡屡来临的大好时机。可是,时
随着当代社会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原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到了破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原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也将会直接关系到原生态歌舞的存
2004年9月,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第28届全球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要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走出社会保障理念的误区。社会保障是经济和社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