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广东对外贸易陷入低谷。进入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正逐步走出金融海啸的迷雾。本文在简要分析广东对外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制定并成功实施广东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促进广东经济的成功转型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对外贸易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使世界各国经济面临大萧条的威胁,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因此遭遇寒冬。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持续下滑。广东作为我国传统的对外贸易大省和对外贸易发展的排头兵,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然而,每一次危机同时也是机会。如今,全球经济正逐步走出金融海啸迷雾,在“后危机时代”,广东应如何抓住机遇,努力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广东经济应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广东经济应如何更好地融入全球?这些都是广东对外贸易及经济发展中最迫在眉睫的任务。
1 广东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1.1 广东进出口贸易总值缓慢增长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近两年间,各国都在制定和实行各种经济复苏计划,以期恢复本国的经济发展。我国政府推动的各项经济复苏不仅促进了全球的经济回暖,也让我国对外贸易从历史性衰退中看到了反弹的希望。广东省的进出口贸易值也在缓慢增长。据海关广东分署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至2月,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值为925.5亿美元,同比增长31%,但却低于全国44.8%的增幅,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4%。与全国和主要外贸省市相比,广东外贸进出口回升速度明显落后于全国,进出口增幅也明显低于北京、上海和浙江等主要外贸省市。同时,广东进出口贸易值也尚未恢复至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据海关广东分署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月广东进出口总值为488.6亿美元,同比增长33.4%,但与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8年1月相比,广东进出口、出口、进口总值分别下降8.3%、10.8%和4.7%,广东的外贸进出口规模尚未完全恢复。
1.2 广东对外贸易面临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在美国本土爆发的金融危机不仅令其经济陷入衰退的边缘,也使世界各国消费需求下降,失业率上升,国际需求大幅萎缩,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因此加剧。为了鼓励国内商品的消费,增加国内产业的竞争力,抵制国外商品对国内企业造成的威胁,促进本国经济尽早复苏,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各国相继出台各种贸易限制和保护措施,民族主义和各种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据世界银行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到2009年第三季度,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而被誉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和‘加工贸易基地’的广东省,在这一系列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实施中受到了剧烈的冲击。据中国商务部统计,当前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是针对中国出口的产品,2009年前三季度有19个国家对中国制造的产品发起贸易调查,其中包含88起贸易救济调查,而遭受的双反调查涉及金额有102亿美元。在金融危机期间,平均每3天就有一起贸易救济调查案是针对我国出口的产品。
贸易保护主义只是短视之举,它的实施虽然可以增加国内商品的消费,通过鼓励出口抑制进口能一定程度上转变贸易逆差的局面,对短期经济的刺激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贸易保护主义违背了在WTO框架下奉行的自由贸易主义的精神,违反了市场规律,长期来看,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引来贸易伙伴的报复性打击,导致全球贸易额的大幅萎缩,其负面影响是远远大于其所带来的短期收益。
1.3 广交会带来的对外贸易契机
创办于1957年春季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迄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也是我国及广东省对外贸易的“晴雨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连续几届广交会,受到出口贸易严重下滑的影响,参展商及到会客商人数都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而恰逢“后危机时代”举办的第107届广交会却给广东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统计数据显示,第107届广交会到会采购商和出口成交虽然仍低于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春交会水平,但却呈现整体恢复性增长态势。美国到会采购商略有增加,新兴市场如亚洲、大洋洲、美洲和非洲到会采购商人数明显增多。这些都给广东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希望。
通过以上对于广东对外贸易发展现状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出,在后危机时期,广东省对外贸易和经济的恢复如同种种统计数据表明的那样明显向好,然而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在后危机时代,广东省仍需积极谨慎地应对挑战,更加关注和实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2 后危机时代广东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2.1 加快广东外贸的转型升级
近几年来,广东经济的对外依赖度在不断下降,经济结构的转型迹象也已逐渐突出。广东经济以“三来一补”起家,对外贸易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但到2009年这一数据出现下降,由2007年的155%下降为2009年的106%。自2004年“产业转移园区”的设想被提出以来,到2007年底“双转移”战略思想逐渐形成。2008年5月广东省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简称“双转移”战略),这是第一个具有广东特色的转移战略。广东省政府做出了“三来一补”企业必须向“三资”企业转型的决策,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提出了转型的要求,同时对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的区域协调发展做出安排,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向省内欠发达地区转移。然而“双转移”战略刚开始实施,金融危机便席卷全球。在后危机时代,广东的“双转移”战略仍在继续实施,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升级换代也在加速,产业结构开始向高端挺进。2010年4月28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发布实施,提出了广东省外经贸转型的三大战略:产品竞争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企业国际化战略。其中提出,广东外贸要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走出去”并重转型。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正在逐步深入。
2.2 提高吸引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广东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在后危机时代,广东要注重吸收高质量的外资,引导外资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广东,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广东传统产业,更好地发挥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溢出效应。
2.3 利用港澳优势发展广东省服务贸易
当前,全球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加快广东省服务贸易的发展是提高广东对外贸易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广东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广东要充分发挥香港作为世界重要的以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和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业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建立以广州、深圳为中心,辐射珠三角的服务贸易发展基地,发展与广东省制造业配套的金融、保险、法律、会计、会展、管理咨询、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开拓信息网络服务、视听娱乐服务、知识产权与专利服务、软件设计、信息服务外包、技术转让等新兴领域。同时,广东还要加大服务业吸引外资的力度,大力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2.4 积极实现科技创新
在第107届广交会上,参展商品创新成主流,转型升级成为广大出口企业的自觉行动。科技创新可以增加广东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大力拉动广东对外贸易的增幅。发展科技创新,可借鉴“三股螺旋理论”。此理论的核心是政府、高校和业界三种机构之间的关系对于创新至关重要。依据这一模式,政府是模式的组织者,可通过政府鼓励吸引外资,引导企业对市场趋势做出正确判断,引导企业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高校可以培养创新人才,并在科研中使用更多资源进行研发;业界可以利用高校成果生产出成品,拉动社会经济发展。
2.5 积极参与区域经贸合作,大力开拓广东产品的新兴市场
广东对外贸易起步较早,因此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较早,广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广东产品都有开拓新兴市场的空间。据第107届广交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本届境外采购商到会人数总体增长的同时,来自新兴市场的采购商人数明显增多。在国内,广东可以提升粤港澳台经贸合作水平,并推进泛珠三角区的经贸合作。在国外,广东可以“三东市场”为主,即“东盟国家市场”、“东欧国家市场”和“中东阿拉伯国家市场”。这“三东市场”的消费水平与广东产品水平比较吻合,市场容量也足以弥补广东传统欧美市场回落的缺口。最近几年,广东与“三东市场”的贸易额逐年增长,尤其是自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展建设以来,直至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广东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持续较快增长,扩大了广东省优势产品的出口。广东应加强双方的合作,保持广东与东盟之间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
3 结语
全球金融危机的浪潮的确给世界各国经济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过去的两年间,在各国及世界各经贸组织相继出台并实施的各项经济复苏政策和计划的影响下,全球经济正逐渐回暖。广东省的对外贸易也在稳中渐长。但是,纵观广东省目前对外贸易发展的状况,笔者认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牢固,出口贸易的形势仍存在诸多变数,这使广东对外贸易的形势比预期的要复杂。在后危机时代,广东需要抓住机遇,变危机为机会,积极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实现科技创新,同时加强区域经贸合作,注重引进高质量的外资,并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保持广东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后危机时代政府和企业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袁欣.广东对外贸易的困境与出路[J].特区经济, 2006.
[2]郝洁.经济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J]. 上海政法学院,2004(15).
[3]林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广东经济发展.学理论,2009(2).
[4]蔡海智.论珠三角产业转移.岭南学刊,2003.1.
[5]陈丹红.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研究.暨南大学,2008.4.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对外贸易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使世界各国经济面临大萧条的威胁,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因此遭遇寒冬。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持续下滑。广东作为我国传统的对外贸易大省和对外贸易发展的排头兵,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然而,每一次危机同时也是机会。如今,全球经济正逐步走出金融海啸迷雾,在“后危机时代”,广东应如何抓住机遇,努力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广东经济应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广东经济应如何更好地融入全球?这些都是广东对外贸易及经济发展中最迫在眉睫的任务。
1 广东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1.1 广东进出口贸易总值缓慢增长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近两年间,各国都在制定和实行各种经济复苏计划,以期恢复本国的经济发展。我国政府推动的各项经济复苏不仅促进了全球的经济回暖,也让我国对外贸易从历史性衰退中看到了反弹的希望。广东省的进出口贸易值也在缓慢增长。据海关广东分署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至2月,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值为925.5亿美元,同比增长31%,但却低于全国44.8%的增幅,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4%。与全国和主要外贸省市相比,广东外贸进出口回升速度明显落后于全国,进出口增幅也明显低于北京、上海和浙江等主要外贸省市。同时,广东进出口贸易值也尚未恢复至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据海关广东分署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月广东进出口总值为488.6亿美元,同比增长33.4%,但与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8年1月相比,广东进出口、出口、进口总值分别下降8.3%、10.8%和4.7%,广东的外贸进出口规模尚未完全恢复。
1.2 广东对外贸易面临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在美国本土爆发的金融危机不仅令其经济陷入衰退的边缘,也使世界各国消费需求下降,失业率上升,国际需求大幅萎缩,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因此加剧。为了鼓励国内商品的消费,增加国内产业的竞争力,抵制国外商品对国内企业造成的威胁,促进本国经济尽早复苏,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各国相继出台各种贸易限制和保护措施,民族主义和各种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据世界银行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到2009年第三季度,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而被誉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和‘加工贸易基地’的广东省,在这一系列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实施中受到了剧烈的冲击。据中国商务部统计,当前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是针对中国出口的产品,2009年前三季度有19个国家对中国制造的产品发起贸易调查,其中包含88起贸易救济调查,而遭受的双反调查涉及金额有102亿美元。在金融危机期间,平均每3天就有一起贸易救济调查案是针对我国出口的产品。
贸易保护主义只是短视之举,它的实施虽然可以增加国内商品的消费,通过鼓励出口抑制进口能一定程度上转变贸易逆差的局面,对短期经济的刺激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贸易保护主义违背了在WTO框架下奉行的自由贸易主义的精神,违反了市场规律,长期来看,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引来贸易伙伴的报复性打击,导致全球贸易额的大幅萎缩,其负面影响是远远大于其所带来的短期收益。
1.3 广交会带来的对外贸易契机
创办于1957年春季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迄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也是我国及广东省对外贸易的“晴雨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连续几届广交会,受到出口贸易严重下滑的影响,参展商及到会客商人数都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而恰逢“后危机时代”举办的第107届广交会却给广东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统计数据显示,第107届广交会到会采购商和出口成交虽然仍低于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春交会水平,但却呈现整体恢复性增长态势。美国到会采购商略有增加,新兴市场如亚洲、大洋洲、美洲和非洲到会采购商人数明显增多。这些都给广东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希望。
通过以上对于广东对外贸易发展现状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出,在后危机时期,广东省对外贸易和经济的恢复如同种种统计数据表明的那样明显向好,然而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在后危机时代,广东省仍需积极谨慎地应对挑战,更加关注和实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2 后危机时代广东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2.1 加快广东外贸的转型升级
近几年来,广东经济的对外依赖度在不断下降,经济结构的转型迹象也已逐渐突出。广东经济以“三来一补”起家,对外贸易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但到2009年这一数据出现下降,由2007年的155%下降为2009年的106%。自2004年“产业转移园区”的设想被提出以来,到2007年底“双转移”战略思想逐渐形成。2008年5月广东省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简称“双转移”战略),这是第一个具有广东特色的转移战略。广东省政府做出了“三来一补”企业必须向“三资”企业转型的决策,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提出了转型的要求,同时对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的区域协调发展做出安排,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向省内欠发达地区转移。然而“双转移”战略刚开始实施,金融危机便席卷全球。在后危机时代,广东的“双转移”战略仍在继续实施,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升级换代也在加速,产业结构开始向高端挺进。2010年4月28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发布实施,提出了广东省外经贸转型的三大战略:产品竞争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企业国际化战略。其中提出,广东外贸要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走出去”并重转型。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正在逐步深入。
2.2 提高吸引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广东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在后危机时代,广东要注重吸收高质量的外资,引导外资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广东,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广东传统产业,更好地发挥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溢出效应。
2.3 利用港澳优势发展广东省服务贸易
当前,全球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加快广东省服务贸易的发展是提高广东对外贸易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广东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广东要充分发挥香港作为世界重要的以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和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业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建立以广州、深圳为中心,辐射珠三角的服务贸易发展基地,发展与广东省制造业配套的金融、保险、法律、会计、会展、管理咨询、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开拓信息网络服务、视听娱乐服务、知识产权与专利服务、软件设计、信息服务外包、技术转让等新兴领域。同时,广东还要加大服务业吸引外资的力度,大力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2.4 积极实现科技创新
在第107届广交会上,参展商品创新成主流,转型升级成为广大出口企业的自觉行动。科技创新可以增加广东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大力拉动广东对外贸易的增幅。发展科技创新,可借鉴“三股螺旋理论”。此理论的核心是政府、高校和业界三种机构之间的关系对于创新至关重要。依据这一模式,政府是模式的组织者,可通过政府鼓励吸引外资,引导企业对市场趋势做出正确判断,引导企业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高校可以培养创新人才,并在科研中使用更多资源进行研发;业界可以利用高校成果生产出成品,拉动社会经济发展。
2.5 积极参与区域经贸合作,大力开拓广东产品的新兴市场
广东对外贸易起步较早,因此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较早,广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广东产品都有开拓新兴市场的空间。据第107届广交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本届境外采购商到会人数总体增长的同时,来自新兴市场的采购商人数明显增多。在国内,广东可以提升粤港澳台经贸合作水平,并推进泛珠三角区的经贸合作。在国外,广东可以“三东市场”为主,即“东盟国家市场”、“东欧国家市场”和“中东阿拉伯国家市场”。这“三东市场”的消费水平与广东产品水平比较吻合,市场容量也足以弥补广东传统欧美市场回落的缺口。最近几年,广东与“三东市场”的贸易额逐年增长,尤其是自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展建设以来,直至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广东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持续较快增长,扩大了广东省优势产品的出口。广东应加强双方的合作,保持广东与东盟之间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
3 结语
全球金融危机的浪潮的确给世界各国经济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过去的两年间,在各国及世界各经贸组织相继出台并实施的各项经济复苏政策和计划的影响下,全球经济正逐渐回暖。广东省的对外贸易也在稳中渐长。但是,纵观广东省目前对外贸易发展的状况,笔者认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牢固,出口贸易的形势仍存在诸多变数,这使广东对外贸易的形势比预期的要复杂。在后危机时代,广东需要抓住机遇,变危机为机会,积极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实现科技创新,同时加强区域经贸合作,注重引进高质量的外资,并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保持广东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后危机时代政府和企业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袁欣.广东对外贸易的困境与出路[J].特区经济, 2006.
[2]郝洁.经济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J]. 上海政法学院,2004(15).
[3]林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广东经济发展.学理论,2009(2).
[4]蔡海智.论珠三角产业转移.岭南学刊,2003.1.
[5]陈丹红.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研究.暨南大学,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