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多次暴发的动力学机制分析

来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ri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自暴发以来,世界各国疫情形势、非药物防控措施、疫情下的民众行为模式及疫苗接种等差异巨大。我国疫情也在经历较长时间无本土病例后,由于境外输入等因素引起局部疫情暴发,给疫情防控带来巨大挑战。深入探讨疫情多次暴发的机制和差异性是极为必要的。

方法

本研究基于SEIR传染病动力学模型,构建新颖的演化方程来融合干预措施和疫苗接种以及民众行为改变的动态过程。发展方法计算最优的干预强度和疫苗接种速率使得易感人群规模低于其阈值,从而避免疫情的二次暴发。

结果

强干预或超强干预措施过早地解除,一个弱的诱因会不同程度地导致新冠肺炎疫情的再次暴发,而且早期控制措施越强,解除后二次暴发的程度越大;民众个体行为变化对疫情的敏感性程度以及防控措施的加强与解除是诱导疫情多次暴发的关键因素;最优的早期干预措施和及时优化接种疫苗不仅能够避免后期疫情的多次暴发,更能有效地降低第一波疫情的峰值并推迟其到来的时间。

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干预措施的强弱与解除、民众行为对疫情的响应切换、疫苗接种率和时效性、外界诱因和新冠病毒传播强度等因素诱导新冠肺炎疫情的多次暴发。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在进行临床医学检验期间对血液细胞检验进行质量控制的意义所在。方法:选择门诊以及住院患者各100例血液细胞检验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体检者血液中各指标水平进行比较,并且对血液检测内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5000组白细胞水平、血小板水平、血红蛋白水平以及红细胞水平均低于1∶10000组;放置30 min白细胞水平、血小板水平、血红蛋白水平以及红细胞水平均低于放置5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检测属于应用率具有显著特点的体检方法之一,期间存在诸多因素会对血液检测结果造
结直肠癌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筛查可以提升结直肠癌生存率并降低人群死亡率。多个国家相继发布适合本国人群的结直肠癌筛查指南,但不同指南在筛查年龄等问题上尚存争议。本文针对结直肠癌适宜筛查开始年龄进行汇总,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为我国人群结直肠癌筛查指南的制定提供思路借鉴。
目的分析河北省D8基因型麻疹病毒输入性疫情流行及基因型特征。方法对麻疹监测病例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对采集的急性期咽拭子标本进行荧光定量RT-PCR鉴定、病毒分离培养及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监测到输入性D8基因型麻疹病例36例,主要集中在邯郸市的8个县(区),其中成安县确诊病例数最多,占报告病例数的58.33%(21/36),所有病例均出现了发热和出疹症状,2岁以下病例及无免疫史病例分别占全部发
目的:体外培养诱导扩增健康供者外周血来源的γδT细胞,研究γδT细胞对头颈部常见甲状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采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s),使用膦酸盐法诱导扩增γδT细胞。流式细胞技术鉴定γδT细胞表型,MTT法检测γδT细胞对甲状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外周血T细胞经过唑来膦酸盐联合IL-2体外诱导15 d后可获得较高纯度的γδT细胞,可达到87.28%。扩增的γδT细胞与甲状腺癌细胞共培养8 h后的杀伤率分别为5∶1组10.32%,10∶1组16,48%,20∶1
随着社会发展,女性生育年龄增大,妊娠期合并症增多,临床高危妊娠孕产妇占比增多,严重影响新生儿娩出质量.高危妊娠孕产妇围产期风险因素较多,涉及围产期各个环节,为确保最佳
目的:分析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成年人HIV/AIDS开始抗病毒治疗(ART)后CD4n +T淋巴细胞(CD4)纵向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n 方法:对德宏州2007-2016年开始ART的成年
临床护理工作是抢救疾病及康复的重要环节,而优质护理服务作为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优质护理服务通过给予患者科学就针对性性的护理服务,可以显
神经退行性病变是由逐渐丧失神经元及(或)其髓鞘所导致的,病情随时间推移呈进行性加重,出现功能障碍.现有研究表明神经元特异性与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NRSF)密不可分,其基本
目的快速评估不同情景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实验室检测和预防控制(防控)资源需求数,为传染病流行做好产能规划、储备分配和资金筹集方面的准备。方法基于引入无症状感染者和确诊住院患者的易感者-潜隐者-传染者-移除者传播动力学模型,构建COVID-19不同流行情景并预测住院/隔离人数,结合当前我国防控策略,评估各情景下开展实验室检测和预防控制时所需资源数。结果COVID-19发生社区传播及
目的探讨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结直肠腺瘤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日间手术中心接受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6 430例患者(20 351枚息肉)资料。根据是否包含≥1枚腺瘤性息肉,将患者分为腺瘤患者组(4 573例)和非腺瘤患者组(1 857例);根据结直肠息肉术后病理结果,将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组(10 656枚)和非腺瘤性息肉组(9 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