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下的就业问题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ch19870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呈现出一些不利于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特征,给我国解决本已严峻的就业问题带来很大的障碍。采取适当措施,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统筹兼顾就业问题,缓解就业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压力,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升级;就业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8-0045-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产业升级过程中,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科技密集型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会对劳动力调整,进而对就业产生影响。如何在产业结构升级中消除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统筹兼顾就业问题,缓解就业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压力,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特征及未来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向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转变,以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体系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总的来说,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三次产业间结构变化明显,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在过去的30年里,我国三次产业间的发展状况总体上遵循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不断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快速上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7年的11.7%,下降了16.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78年的47.9%和23.9%,提高到了2007年的49.2%和39.1%,分别提高了1.3和9.2个百分点。产业格局从原来的“二一三”类型转变为现在的“二三一”类型(见表1)。
  


  未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我国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将进一步变化。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会继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将维持现有水平,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将大幅上升,服务业将有较大发展。产业格局也会转变为“三二一”类型。
  2.第二产业内部,从轻工业阶段向重化工业阶段演进。改革开放后,我国摈弃了之前照搬苏联的重积累、轻消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模式,采取了消费导向型的战略。随着居民对服装、食品等消费品需求的增加,带动了纺织、食品等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部门的发展,第二产业呈现轻型化特征。2000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第二产业内部呈现重化工型特征。重工业产值从2000年的51579亿元,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173339亿元,年均增速27.4%,远远超过同期轻工业17.7%的年均增速。这一时期的重化工业加速发展,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引起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钢铁、水泥、建筑机械等重工业的巨大需求。二是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引发了对汽车、住房等产品的强劲需求,从而带动了重工业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和我国居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将会有很大发展,人们对汽车、住房等高层次需求也会继续扩大。从各国工业化的历史经验看,到工业化基本完成期,重工业的比重一般都会上升到占工业总产出3/4的水平,也就是说,在未来20多年内,中国的重化工业比重还会继续上升,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特征仍将持续。
  3.信息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就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使信息化和工业化互动融合发展。当前,我国在工业得到加快发展的同时,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近十年中,我国的信息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3倍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从1999年起,信息产业己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对GDP的直接贡献率超过10%。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总额在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22%,已成为外贸出口额最大的产业。“十五”期间,信息产业的年增长速度超过20%,2005年市场总规模比2000年翻一番,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7%以上。
  未来,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会更加紧密,传统工业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改造下,整体技术水平会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将会得到更好的调整升级,并逐步向信息化为主发展。
  4.产业发展模式以出口导向型为主。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对外贸易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最强劲的力量。据统计,我国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7607亿元。2007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贸易顺差达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过去20多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已经达到7000多亿元,向我国转移了大量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产业。统计表明,从1980年到2001年,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的外贸依存度大体稳定在14%至20%之间。而中国从1978年的14.7%的外贸依存度一路蹿升,到2004年高达近80%。这一比例大大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国家。
  由于我国低成本的劳动力人力资源所形成的人口红利的存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产业国际转移的深入,将使中国在未来面临着外需的持续高增长和外资的更大规模流入,出口导向型的特征仍将维持。
  
  二、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压力
  
  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就业结构产生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量的增加以及新产业和新部门的出现,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出现的特征将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量资本吸收劳动力数量减少、不利于对低素质劳动吸收,给劳动力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这些消极影响比积极影响更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三次产业结构失衡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虽然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迅速发展,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有了较大发展,但发展还不到位,仍然存在着三次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现象,即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比重较低。2007年,我国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为11.7%、49.2%和39.1%。而在发达国家GDP构成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一般不超过5%,第二产业一般不超过30%,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却是最大的,一般为65%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还不太合理,第二产业占的比重偏大,而第三产业占的比重偏小。三次产业比重的严重失衡导致了我国低水平的就业结构。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很好地向第三产业转移。
  2.重化工业特征降低了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随着我国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重化工业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进而降低了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对劳动力的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重化工业中资本的有机构成较高,同量产出所吸纳的资本份额比轻工业多,而所吸纳的劳动力份额比轻工业少,重工业比重与工业就业人数呈负相关性。所以,虽然我国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上升,但由于以重化工业为主,使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变化却微乎其微,造成了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1998-2002年五年间,重工业比重从51%左右持续上升到61%左右,而工业就业人数却从1.9亿人左右持续下降到1.5亿人左右。
  3.信息化的同步发展不利于低素质劳动力的就业。信息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另一个重要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被技术密集型企业所替代,大量劳动力从劳动密集型企业中释放出来。由于这部分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知识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匹配,不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不能被新兴的技术密集型企业所吸收,造成了结构性失业,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对高技能劳动的需求。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2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5.74年,低于圭亚那、菲律宾等同等发展程度的国家,而高等教育比重更是明显低于这些国家,只有2.7%。
  4.外向型经济带来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潜在风险。目前,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多以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企业为主,并吸收了大量就业。据商务部测算,2004年我国和外贸相关的从业人员已超过8000万人,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吸收就业人数约2400万。这种低水平、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的发展存在着潜在的危险。一是人民币的持续升值等因素导致劳动力成本上涨,我国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将逐渐消失。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呈升值趋势。至2008年4月10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更是突破7元大关,下降为6.99。这就大大降低了对较低素质劳动力的吸收量。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从去年起,广东省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关闭转移,转向劳动力更为低廉的越南、泰国等地。二是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仅遇到了来自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强大竞争,而且遇到了发达国家频繁的反倾销阻力。近几年来国外对我国的“两反两保”调查明显增多,我国成为了连续10年来国际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2004年发生了中欧、中美之间的贸易纠纷,2005年以来,已有12个国家对中国发起了33起的反倾销调查,其中大案件不断增多,涉及的金额大约上升20%。这些都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长期发展,从而对低素质劳动力的吸收带来了压力。
  
  三、对策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问题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使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降低产业升级对就业的压力。
  1.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要扭转产业结构失衡现状,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具有极大的经济增长空间和就业增长空间。第三产业亿元增加值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为5608人,远大于第二产业的3771人(2003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较好地缓解持续的就业压力。当前,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和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就业潜力。因此,一方面要消除阻碍第三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目前影响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进一步扩大的最大障碍在于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要大力推行制度改革,拆除城乡壁垒,增强劳动力的流动性,促进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空间上主要以城市为依托,城市化的滞后将严重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转移到中、小城市中,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就提高了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2.扶持中小企业,扩大第二产业的就业容量。中小企业的发展对缓解我国就业压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据统计,以同样产值计算,中小型工业企业吸纳的就业容量为大型工业企业的1.43倍。同样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小企业吸收的就业容量为大型国有企业的14倍。在发达国家,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人数要占到总就业人数的65%-80%,而我国远远低于这个水平。为此,应当大力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一,转变观念,淡化所有制意识,从根本上赋予中小企业平等的地位。第二,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政府可促成担保基金的建立,以消除因规模而产生的中小企业的偿债风险。第三,政府应采取措施,对中小企业给予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
  3.加强教育培训,增强低素质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发展,在带来了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对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因此,应当进一步重视教育的发展,为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就业结构优化提供内在支持,创造有利条件。一是要重视发展高等教育。要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让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同时,要提高教育的质量,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员,为高科技行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要扩大职业教育的范围。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技术工人的数量。三是要加强对下岗职工的培训。要积极为下岗职工提供免费的再就业培训,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技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四是要鼓励在职教育。政府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企业进行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的积极性。
  4.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我国外贸企业的生产附加值偏低,核心能力低下,在国际市场上容易遭到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影响企业发展。因此,必须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实现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和高效发展。一是要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我国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少,研发能力还很不足。2001年我国大中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所以,要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和约束力,使企业具有面向市场进行技术开发,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新产品和新产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政府要加大扶持。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围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动各方面力量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5.
  [2]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3]王梦奎.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4]潘世远,林毅夫.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对策[J].经济学家,2006,(1).
  [5]陈大红.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研究[J].当代经济,2007,(3).
  [6]陈庆修.中国就业形势评估[J].科学决策,2003,(10).
  [7]高德步,吕致文.新型工业化对我国未来就业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2).
  [8]高煜,刘志彪.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及现实问题:1978~2006[J].改革,2008,(1).
  [9]毕正华.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研究[J].理论探讨,2007,(5).
  责任编辑 荀福文
其他文献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性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它的出观标志着我国的教育已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学习,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能力;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能源是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党中央高度重视能源安全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进绿色发展
期刊
期刊
尊重我们一般理解的尊重都是自下而上的,仰视的时候,尊重油然而生。但多数时间我们遇到的是平视甚至俯视,我们还能不能保持尊重?怎样保持?尊重是一种情绪,动物也具备。但动
期刊
在对己有的黑土区侵蚀沟分级分类研究成果总结基础之上,结合侵蚀沟现场实地调查,分别选择30条浅沟、切沟和冲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模糊聚类法,以侵蚀沟长度、平均宽度及平均深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remote check and acceptance of product and presents an architecture through which the remote product check and accept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 要]建立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真正发挥地区地缘战略及经济互补优势,形成实力强大的东北亚经济板块,已成为东北亚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巨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等因素却制约和影响着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进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在区域合作中寻找途径。  [关键词]区域合作;东北振兴;地缘政治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