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儒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to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儒学思想在我国古代占据主流,儒家思想是指孔子的思想的作为一种哲学信念,其核心是建立一种礼乐等级制度,用仁爱来治理天下,以来维护封建社会的社会稳定以及稳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从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开始,儒家思想就成为我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影响了几千年以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儒学对绘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中国画论发展的影响和对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影响。这二者是统一的。儒学思想的发展很大左右了一定时期的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儒学思想在中国绘画体系中展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本文使用联系发展的思想来论述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孔子;中国画
  引言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在中国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且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正是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出发来探究其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分别是从儒家思想对中国画论的影响和儒家思想对中国画题材的影响。
  第一章儒学思想的发展与核心
  1.1儒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儒学思想在中国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和演变,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由孟子继承发展了儒学的理论,并提出“仁、义、礼、智”的学说。在政治上提出“仁政”的观点治理国家,不过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学说并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
  秦统一,为了巩固秦朝的统治发动的“焚书坑儒”事件使儒家思想遭到很大的破坏,一直到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得到确立并且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官方学术,当时由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的思想迎合统治者的需求。唐代,国家兴盛,与中国贸易的建交的国家逐渐增多,儒学思想传至海外。宋代,程氏兄弟和朱熹把儒学发展为理学,后人称为“程朱理学”。著名儒学大师王阳明,陆九渊将其发展为“心学”。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许多思想家诸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提出“改革”旧儒学的思想,把民主的思想引入儒学的发展,并且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儒家思想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甚至现代人们的思想。
  1.2儒学思想的核心
  儒学思想的核心集中在以四书五经为首的儒家十三经里,儒学思想认为,一个人对自身的修养和国家的命运是结合起来的,因此便提出了君子要拥有“八德”既格物,致知,意诚,心正,身修,家齐,治国。每个人品德的得失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命运和前程。提出“自君王以至庶人皆是以修身为本。”儒家思想非常强调对一个人道德的修养,而一个人道德的修养是通过“礼”来表现出来的,“礼”就是一个人的举止言谈,处事方法。而要实现“礼”首先要做到的是“克己服仁”,所以一个人必须要有仁爱之心,并且要不断的修炼这种仁爱之心,强调道德的修养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在为人处事的价值观上,儒学思想主張“中庸”的观点,“中庸”率先对人的本性,做事方法进行教育,儒学认为教育是根本,对一个人品德的教育其最重要的部分。教育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实现“诚”,“诚”就是意念真诚,一个人只有做到意念真诚才能心中明亮,心中明亮后做事才能符合“中庸”之道。
  儒学思想的审美观点是由内而外的,也就是说是事物内在的美,是通过外在表达出来。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这种观点就是主观与客观结合展现出的一种非常高的意境的作品。
  第二章 儒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2.1儒学思想对中国画论的影响
  儒学思想的哲学体系,首先讲究对事物的本质,内在因素进行探索和研究。看待事物的方法,要着重于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事物的外表不过是因事物内在联系而表现出来的物像,强调事物的内在是通过外在所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发展是内与外的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国传统绘画论的著作,注重画家观察事物的内在联系,这是中国传统画论的主流思想和重要的评画标准。汉代刘安在其著书《淮南子》中就论述到“寻常之外,画者谨毛而失貌。”意在说明画家过分注重细节会会失去整体全貌,并且论述了绘画形似与传神的问题。东晋时期,系统的绘画理论著作相继问世,最重要的便是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画评》和谢赫的《古画品录》。顾恺之在他的著作中,首次提到“传神写照”的观点,并且把“传神”作为评画的第一标准。“传神”就是在绘画中描绘对象客观事物的应该具有的思想感情,内在精神。而“神”是通过“形”所表现出来的。并且创造性的提出画人重在画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最能体现人的内在精神气质。在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这些方法都非常重视描绘客观对象的内在本质并通过画笔外在的传达出来。这些都体现了传统儒学思想注重事物内在联系和事物外在表现的观点。
  儒学思想认为学习不仅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获取更,要研究万物的规律从而得到道理,要以大自然为师。例如《礼记·大学》中讲到“然其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张璪提出的“外事造化,中得心源。”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等理论都是建立在儒学哲学主张基础上的。
  2.2儒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影响
  儒学思想是高雅的,它主张高雅的艺术作品反对低俗,丑陋的艺术形象。高雅的艺术形象就是合乎礼制。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中,绘画作品的题材,主题,结构和艺术语言也都是经过合理布置的。例如中国画独有的诗书画印结合的绘画方式,寓情于景,诗和画相互呼应,技法与书法相互呼应。其次,不同时期儒学的发展程度也影响着不同时期儒学的绘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绘画的发展受不同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的限制。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中深有体现。例如在唐朝时期,当时的社会开放,而张扬个性,绘画作品在向世俗化发展,于是就有张萱和周昉两位专精仕女画的大师。到五代时期仍然具有顾闳中所画《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当时的世俗生活。到了宋代,随着儒学的发展,新的“程朱理学”占据主流,而在“程朱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为统治者拥护,对妇女的贞节极其强调,因此宋代以后的绘画就很少再出现世俗的绘画作品了,大多也只是山水画。
  儒学思想的主张、观点也被加入到绘画题材中。例如马远的《踏歌图》描绘的是雨后天晴京城郊外的美景,寓意就是代表大丰收农民踏歌而行的欢乐场景。体现了儒学思想中以仁政而治理天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儒学治国理念同时又是为当时的皇帝歌功颂德。
  结语
  儒家思想指导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美术创作,儒家思想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国传统美术绘画的发展。古代的文人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无论是作品的形式还是结构,甚至是作品内容都是按照儒学思想进行构思的。儒学思想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影响到美术画论和美术作品,并且对艺术家自身的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研究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我们不仅要对其技法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对绘画的精神,绘画之中内在的含义进行解析。现如今我们需要做的仍是批判继承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努力,把传统文化的精神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去,在艺术作品中展现出儒学思想的底蕴,中华传统文化的面貌。
  参考文献:
  [1] 张燕婴,《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一版。
  [2] 万丽华、蓝旭,《孟子》,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一版。
  [3] 王国轩,《大学·中庸》,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一版。
  [4] 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年7月。
  [5] 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
其他文献
【摘要】:清初,石涛在其画理提出 “蒙养”“生活”概念,“一画论”为石涛画理核心,上述这对概念则应当是“一画”重要构成,全面厘清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经梳理, “蒙养”有:修养(修习)说、矛盾统一说、造化说(自然山川)、比德说、生命力说、天蒙说、童蒙说等,其释义随着时代文化、思想演变具有极强生成特性,从而得以丰富与延伸。  【关键词】:石涛;画语录;蒙养;生活;笔墨  生命力(天蒙)说  杨成寅在
期刊
【摘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改革势在必行。在课堂改革中,教师除了要从角色、观念上進行转变,更要做好课前、课中等方面的工作,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关键词】:高效课堂;关键作用;教学观念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
期刊
【摘要】:小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直接影响着学生将来形成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班主任老师作为班级工作的引领者和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其核心的工作内容是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本文通过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在此对德育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德育工作;小学;班主任;方法  小学作为我们第一个走进的集体,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对我们一生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小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延边州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中存在的不均衡问题的探析,提出有效可行的对策性建议。延边地区是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作为中国文化教育水平最高的少数民族,更是以注重文化教育而著称。因此,加强延边州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使全州内幼儿教育朝着均衡发展、特色发展,满足全州内对幼儿教育的需要,不仅关系到全州内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和谐与稳定
期刊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制约着语言,不同的民族在不同文化的熏陶下,呈现出语言的特色。因此,在学习一门语言时,必须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关键词】:语言;文化;教学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Sapir,1921)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
期刊
【摘要】:建筑施工课程作为中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对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和我国建筑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如何提高中职院校建筑施工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成为目前中职院校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从我国中职院校建筑施工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做初步探析。  【关键词】:中职学校;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教学模式  建筑施工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建筑施工的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高等教育也逐渐转化为培养实用型人才。因此,我校设有诸多类别的公共选修课,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与知识的增长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及满足学生培养自身优势和兴趣;但由于通识二的自主选择性等特点,使得选修改革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本文即针对我校通识教育现状分析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选修;高等教育;课程;实践;通识 
期刊
【摘要】:课堂导入,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课堂花絮,更不是插科打诨的课前噱头,它是教师在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之前,通过简单的语言、行为或方式,引导学生较迅速和积极的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师教学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是符合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原理的,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优秀的教师,在教授新的教学内容时,都会或多或少的设计好这一环节,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兴趣和期待,使课程内容得以顺利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实际状况,并就其弊端给予了几点应对策略,以供业内人士参考讨论之用。  【关键词】:大学英语;英语翻译;翻译教学  不同的语言流派对语言语义给予不同的解释,形成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经验论强调作者的权利,以忠实与作者为主题,译者只是“传声筒”,发挥着“转述者”的作用;唯物论和结构主义将视角转移到翻译交际过程的文本环节,强调译者重视原着本身的思想,译文必须给
期刊
【摘要】: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学习风格是学习者个体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不仅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英语个性化教学。  【关键词】:学习风格;大学英语教学;个性化教学  一.引言  随着对外语教学本质的深入理解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