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舞蹈队的式微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ve2009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一位朋友闲聊,他告诉我:他们小区里的广场舞舞蹈队,三四年前很红火,最多时人数达到四五十人。可近半年来,舞蹈队开始走下坡路,最少时不足20人,很不景气。
  我问他不景气的原因,他说,除了年龄大、身体不适和搬离小区的人不再参加外,还有几个原因。
  首先,是舞蹈队的教练———也是该广场舞舞蹈队微信群的群主,有件事做得不太得体:本来,他添了个孙女,在小范围里,约上几个比较投缘、平时又有人情往来的舞友,到饭店办上一桌两桌,让到场者分享一下他的喜悦,也就可以了。可他激情难抑,给舞蹈队里的大部分人下了通知。结果,心甘情愿的舞友去了,心里不想去但碍于情面觉得不去不好的舞友也勉强去了。结果,一下办了四五桌。地球人都知道,这年头,喝喜酒,哪有不送红包的?送红包,又是给自己的教练群主恭贺喜添孙女,少了拿不出手,一个红包怎么也得二三百元。对于那些并非心甘情愿的赴宴者来说,这“腰包”就掏得有点心痛。而那些接到通知没去祝贺的,自然也就不好意思再在群里待下去,于是改投其他健身队。
  第二,舞蹈队缺乏财务公开。舞蹈队也有“财务”吗?有。当然,“财务”放在这里有点大词小用。但你得承认,舞蹈队确实牵扯到一点为数不多的钱的收支。这点为数不多的钱来自两个方面:舞蹈队天天舞,年年跳,音箱是少不了的。购买、维修音箱,钱从哪里来?羊毛出在羊身上,得由大家伙凑———一个人三十五十,集的资虽不多,但总共集了多少,购买、维修音箱开支了多少,还剩下多少,这需要向大家通报一下的,尤其是在下一次集资时,需要向大家说明白。另外,舞蹈队有时受到某企业的邀请,挑出部分精英组成表演队,给企业表彰会或项目开工助兴捧场,活动结束后,企业一般会给点慰劳费。钱虽不多,毕竟也是“公款”,收支情况,也当予以公开。如果对这些“财务”收支情况长年累月不公开,即便大部分人不计较,毕竟也会失“人心”。
  还有一点,也是重要的一點,不能不说:该舞蹈队一开始那几年,每年,三四个月学一套舞,等这套舞大家学会了,练熟了,再教新的。但后来,教新舞的频率逐渐变快。个别年轻的舞者,常常毛遂自荐,把自己从网上从外面学到的新舞,拿来推广,此举竟没人去干涉。这样一来,往往旧的那套还没真正学会、学熟,加以巩固,新花样新款式又“闪亮登场”,除了少数人能适应,大部分人不适应。跳广场舞的,大都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大妈、大伯。这些人的业余爱好大都比较平凡,喜欢简单的事情,不像时下的“小鲜肉”,冰雪聪明,爱好多多,又常常推陈出新。显而易见,以“群众性”见长的广场舞的安排、推广,必须以这部分人为虑事的出发点。如果弄反了个儿,让个别新潮、时髦者的爱好、意愿占了上风,不到一个月,又玩新花样,这让上了岁数的人咋跟得上,情何以堪?跟不上趟,情不堪,他们只好“识相”走开,不能让人家赶着鸭子上架活受罪。
  说完这些,朋友叹息:三人成众,五人曰茂,舞蹈队也是一个小社会,舞蹈群的群主大小也是个领导。一个教练,一群之主,如果当家不了解大多数“群众”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所盼所求,只按自己或少数人的意志办事,那么,慢慢地,就有人不再追随你了。“治大国”,“烹小鲜”,道理皆然。
其他文献
那天,我们原营部退役多年的部分战友聚到了一起,中午酒过三巡后,一个“新兵蛋子”给大家都很尊敬的老教导员端酒,说:“老李,我敬你一杯。”教导员听后一愣,继而有点尴尬地说:“是的,老李,老李。”随后喝了那杯酒。  教导员姓李,喊他“老李”按说不错,但他何以会一愣、而众人也感到有点“那个”呢?释疑前先讲一个叶剑英元帅的故事。因事涉方鼎英,故需介绍一下。方先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早年曾任黄埔军校教育总长
期刊
成年人学习中的形式主义,实则古已有之,并非新鲜事物。那些心不在焉、敷衍塞责的“假装在学”,本质上折射的是一种厌学症。  话说“厌学”这东西,至少在战国时期就有记载了。《学记》称:“今之教者,呻其占半,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该文罗列了当时教育界的一些現象:在教学过程中,只知道一味让学生朗读,朗读的课程往往占了教学一半以上的时间,讲解的时
期刊
在心灵鸡汤泛滥之今日,看微信或上网,就会有大量的养生、健康、励志之类的文字充塞你的眼球,教训也、指导也、说教也……总之,你如果照作者的意思做,就会长命三千岁,或出人头地,成为当今牛人之一。  我之人生三境界,既非此类心灵鸡汤,也非马斯洛的人生三种逐次的需求,而是我奉行了多年的宗旨,乃我人生快乐、心理平衡之根本。  我之人生三境界,乃时时并存于心。因时时并存于心,故如《心经》所言:“心无挂碍,无挂碍
期刊
运输队的枣红马积极实干,工作出色,在全队盖了帽。驮货,同伴们驮80斤,他驮120斤。拉车,同伴们拉1000斤,他拉1500斤。  枣红马有个业余爱好,喜欢跑步,一有空就练,从不间断,并且荣获过马类运动会金牌。  尽管枣红马工作是一流的,颁奖评优却从来没有他的份儿。众口一词,说他不务正业,工作不安心,并且都拿他的金牌说事,金牌成了枣红马懈怠工作的证据和把柄。  季季如此,年年如此,枣红马终于忍不住了
期刊
几十年前批孔,说孔子及弟子完全是一群不懂农事,五谷不分的蠢才。这实际是借古喻今批现代知识分子。  批孔者常举两个孔子的故事做证据。一是《论语·子路》里的一段话:“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以此证明孔子是个不懂种粮种菜且歧视劳动的人。二是《论语·微子》记,孔子的学生子路遇到荷蓧丈人,问见到孔子没有,荷蓧丈人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当年流行的解释是
期刊
任人唯贤,不论贵贱、远近与亲疏,这当是墨家的主张,与儒家之“亲亲”有别,《墨子》称之为“尚贤”。儒家既然“亲亲”,难免亲疏有别。如果以亲疏划分,李世民麾下的文武大臣,可以分为诸多层次:有隋朝旧臣,有李密瓦岗寨的旧部,有隐太子李建成的旧部,当然也有他秦王府的旧部。诸多史实可以证明,李世民是任人唯贤的,不搞亲疏有别,他是搞“五湖四海”的。在这一点上,他取墨而舍儒。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在人事问题上面
期刊
有次参加某个活动,一个生意场上的中年女士因为晚到坐我一旁,朝我做了一个抱歉的表情,然后我们有了简单的交流并互换了名片。她称我老师,我却不知如何回称她。  眼下在工作和社交场合,有职位的都称职位,而没职位或职位较低的则按年龄和性别称呼,如先生、小姐。她属于后者,但称小姐显然与年龄不符;而太太,中国人又没有这样的习惯;女士则是书面用语,不适合放在口语;小妹更不是这种场合和关系所能用的。  很早之前,称
期刊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出自《楚辞·卜居》,指人或事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君”也好,“莽汉”也罢,概莫能外。  譬如: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备,可谓“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的开篇“桃园三结义”闪亮登场后,通篇都讲他善待下属、有情有义、“三顾茅庐”、礼贤下士,即使作战失利撤退时,也不忘“携民渡江”等故事,都成为千古美谈。可在关羽和张飞遇害后,刘备却因仇恨失去理智,忘了虎视眈眈的曹魏正
期刊
“油腻中年”一词是网络流行语,源自2017年冯唐的一篇文章《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其中油腻的意思是一些让人看着讨厌不招人喜欢的特质。油腻中年是形容那些油腔滑调,世故圆滑,不修边幅邋里邋遢,没有真正的才学和能力又喜欢吹嘘的中年人。  原则上说,我是同意冯唐对具备以上特质的中年人“油腻”的定义的,但时下对“油腻”的过分解读,大有“娱乐化”“泛化”的趋势,而缺少了严肃的反思和自省。各位且看
期刊
对于“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句老话,我们再熟悉不过了。  为什么“儿不嫌母丑”?那是因为母亲为养育我们,往往吃尽千辛万苦;还因为通常说来我们对于自己的母亲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并且也别无选择。就我个人来说,作为男人,我没有十月怀胎的亲身体验,可单单是看那些腆着大肚子,走路不得不如鸭子一般左右摇摆以保持平衡的孕妇,我就不能不肃然起敬:那可相当于自身的体重陡然增加了几十斤哟;有的准母亲还会出现剧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