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奈唑胺治疗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29例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n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LIZ)治疗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5年9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治疗的IE患儿112例临床资料,男64例,女48例;年龄(6.0±4.8)岁(1个月~17岁)。LIZ治疗组(病程中接受LIZ治疗>7 d) 29例,男21例,女8例;年龄(6.9±5.2)岁(5个月~15岁)。非LIZ治疗组83例,男43例,女40例;年龄(5.7±4.7)岁(1个月~17岁)。观察LIZ治疗组病原学结果、疗效评估及不良反应。

结果

LIZ治疗组29例患儿中22例有先天性心脏病,长期静脉置管1例。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10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例,草绿色链球菌5例,肺炎链球菌3例,粪肠球菌2例,3例病原学阴性。29例患儿使用LIZ前均使用万古霉素治疗,更换原因:治疗失败(体温反复16例、血培养持续阳性1例),不耐受(中性粒细胞缺乏6例、肾毒性及过敏各2例),口服序贯治疗2例。LIZ使用时间为(39.2±27.2) d (9~135 d)。不良反应3例(10.3%):消化道症状、牙齿呈棕黄色变及血常规两系下降各1例。同期使用万古霉素治疗IE 85例,不良反应16例(18.8%):中性粒细胞减少7例、皮疹6例、肾功能不全3例,较LIZ治疗组明显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9,P>0.05)。LIZ治疗组随访(23.9±19.1)个月(6~84个月),治愈25例(86.2%),死亡2例(6.9%),与同期非LIZ治疗组治愈率(77.1%)及病死率(8.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90、0.069,均P>0.05)。

结论

LIZ可用于治疗万古霉素治疗失败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IE,耐受性好;组织渗透浓度高,可用于IE合并中枢感染的患者;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100%,可用于院外序贯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幼兔心肌凋亡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新西兰大耳幼兔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多柔比星+辛伐他汀组(ADR-s组,12只),耳缘静脉注射多柔比星1.5 mg/kg,每周1次,同时给予辛伐他汀1.5 mg/(kg·d)灌胃,连续12周;多柔比星组(ADR组,12只),多柔比星给药剂量及方式同ADR-s组,予等量9 g/L盐水替代辛伐他汀;对照组(CON组,12只
导管消融术已逐渐成为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手段。随着标测消融技术的创新,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有了新发展。现就"绿色电生理"、复杂心律失常的消融和冷冻消融3个方面进行阐述。
目的探讨感知觉训练对运动发育迟缓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至10月在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进行康复治疗的运动发育迟缓患儿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81±0.53)个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58±0.33)个月。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97±0.73)个月。全部患儿均接受常规
目的通过对儿童大量心包积液的病因诊断及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查在儿童大量心包积液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6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68例儿童大量心包积液的病历资料,对其病因、预后、心包积液性质及超声心动图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患儿大量心包积液病因诊断率约为97.1%(66/68例),治疗有效率约为71.8%(46/64例)
目的探讨伴中央颞区棘波良性儿童癫痫(benign childhood epilepsy with central-temporal spikes,BECTS)患儿听觉信息的前注意加工及其与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期的发作间期痫样放电(interict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IED)的关系,为BECTS患儿认知功能损害的早期评估及干预提供较为客观的电生理依据。方法选取2
目的评价复杂性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射频消融减胎(RFA)术后保留胎心功能。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胎儿医学中心确诊复杂性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19例[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10例、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sIUGR)9例]为研究对象,术前、术后24 h、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测量保留胎心血管整体评分(CVPS),左、右心室Tei指数,每例研究
目的探讨采用颈外动脉结扎置管推注尿素与甲泼尼龙联合治疗婴幼儿颌面部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KMS)的效果,及其术后置管的管理。方法分析2009年7月至2014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确诊为KMS 26例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经过、术后置管管理、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患儿均采用颈外动脉结扎置管后推注400 g/L尿素溶液与甲泼尼龙针剂联合治疗,疗程结束后判定治疗效果。结果随访10个月~3年6个月,平均2年
目的探讨儿童纤维肌性发育不良(FMD)所致的肾动脉分支病变的类型和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例FMD所致肾动脉分支病变患儿资料。常规行肾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明确肾动脉病变性质,并进一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并分析病变特点。分析肾动脉分支病变类型及腔内治疗术后患儿血压、肾素水平、肾小球率过滤(GFR)、再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较为常见的出生缺陷,多数可经外科手术治愈,生存预期较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先天性心脏病并发的各类心律失常,特别是术后晚期心律失常成为其死亡的原因之一,对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管理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目的总结临床疑似脑死亡患儿在脑死亡判定过程中的临床特点和技术要点。方法对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24例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为3分且自主呼吸消失的患儿进行脑死亡判定,所有患儿均接受至少1项确认试验。根据中国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分为脑死亡达标组和未达标组,分析其临床判定特点,计算脑电图(EEG)、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