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真理”到“人民”: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逻辑分析

来源 :延边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utrai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在党的百年实践中凝炼出来的具有内在逻辑的整体.32字内涵中的四重维度构成了一个认识-实践-认识的循环:从主观的思想认识维度出发,经由客观的自我革命维度和客观的社会革命维度之后,又回到主观的政治立场维度.伟大建党精神完成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在承负百年大党责任时的一面光辉旗帜.
其他文献
目的 了解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研究结果可用于为制定改善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措施.方法 利用问卷星对山西某高校美术学院1487名学生填写简易应对方式调查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单因素分析和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在心理健康水平测试中,24.23%(356名)的学生存在焦虑情绪,30.63%(450名)的学生存在抑郁情绪.在焦虑情绪中存在性别差异,在焦虑情绪、抑郁情绪中均存在应对方式的差异.男性、10岁前未长期与父
南非是非洲的地区大国,是当代非洲复兴和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倡导者和推动者.同时,南非也是一个中等强国和新兴国家,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中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三重身份定位共同塑造和影响着南非对外援助的目标和战略选择,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南非对外援助的个性与特色.非国大政府确立了对外援助的五项目标,即引领地区一体化、推进非洲的民主与良治、促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塑造地区和平与安全,以及推动全球层面的南南合作.南非逐渐形成多部门参与,双边与多边并举的对外援助体系.在对外援助实践中,南非坚持非洲中心主义,践行自身特
“哈希姆认同”是对先知穆罕默德所属圣裔家族的认同,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渐具有了宗教认同、政治认同乃至阿拉伯民族主义认同的意涵.1921年外约旦建国后,面临着如何构建国家认同的难题.阿卜杜拉国王借助“哈希姆认同”推动阿拉伯世界尤其是大叙利亚的统一,外约旦的国家认同并非主要关注点.20世纪中后期,约旦对“哈希姆认同”进行新的阐释,即在阿拉伯主义的语境下,强调哈希姆家族在约旦的本土属性、圣裔身份和圣地保护者的角色,以及对现代约旦的历史贡献.借此,叙说约旦历史的连续性,约旦因哈希姆家族也具备了独特性和集体认同.而哈希
在非洲国家普遍实行多党民选制度的背景下,“逢选易乱”是影响非洲国家政治与安全局势的痼疾,而塞内加尔是西非地区唯一没有发生过军事政变的国家,被西方誉为非洲国家民主化的“成功典范”.究其原因,国家与社会在塞内加尔民族独立和国家建构过程中形成的较为良性的互动关系是塞内加尔政权稳定的根本因素.从自上而下视角看,塞内加尔政府主动启动政党制度改革,建立强有力的权力中心,并在政治发展中不断强化政治整合能力,巩固政府权威,这是稳定国家政治秩序的有力保障.从自下而上视角看,以苏非兄弟会为中心的伊斯兰教组织架构发挥着“社会黏
后冷战时代的中东,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激进极端主义思潮出现新特点,使中东国家政治文化处于持续不断的调适与重塑中.中东国家在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政治强人塑造强人政治模式,中东国家军队的政治角色依然存在,教俗政治并行发展,王权政治显改革活力,部落政治尚存空间,彰显中东政治发展的特性.与此同时,源自中东国家地区安全困局的牵动,以及域外大国的失当干预,加剧了中东国家政治发展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延缓了地区国家政治转型的进程.
大部分非洲国家存在双重土地制度,并且传统土地制度的适用范围明显大于国家土地制度.加纳近80%的土地属传统土地,由此该国欲通过土地改革提高生产效率并实现社会公平,改革传统土地的管理制度是关键.殖民者入侵前,传统土地制度是一套管理社会的习惯规则,而经殖民统治改造后,则演变为服务于统治阶级利益的管理制度.加纳独立后,实施了土地国有化和私有化两轮改革,但因为没有充分关切到酋长阶层利益的改革而屡屡遭受挫折.近年来,加纳试图将传统的管理经验与现代管理技术融合起来,重新打造传统土地制度.酋长治下的传统土地制度具有特殊的
中非合作论坛分别于2006年、2015年和2018年召开了3次峰会.峰会的召开受到一系列深刻的内外部因素的持续性影响.论坛峰会在理论上适用多边外交峰会的演进趋势,有向机制化方向发展的可能.论坛既有的3次峰会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惯例做法和固定安排,具备了一定的机制性基础.但目前来看,论坛峰会在机制化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为此,中非合作论坛可确立峰会的“时间规则”,并以此为路径规划峰会与部长级会议间的机制性关系.机制化的论坛峰会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为中国地区整体外交的深化发展积累经验,为非洲参与全球治理拓宽渠道
本文围绕“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把社会治理聚焦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这一战略部署,对其实践、理论、政策逻辑进行了分析.实践逻辑是,近十几年来党中央推进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创新,各地在基层探索社会治理和基层体制改革,互联网广泛应用促进了公共服务便利性,造成了社会结构扁平化;理论逻辑是,基层治理创新和基层体制改革突破了中国传统的基层治理理论,把国际上有关经验理论本土化,在信息化数字化基础上发展改革创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理论;政策逻辑是,“十四五”时期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必须把夯实基层人民生活
实践中,备案审查制度尚存在主体二元复合、启动机制乏力、备案审查权过于集中、责任追究机制缺位等问题.按照新时代对备案审查制度提出的“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新要求,应构建单一主体结构机制,由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备案审查全部的规范性文件;健全以“五大机关”为主,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公民为重要补充的启动机制;确立层级化、系统化的备案审查机制,备案审查权适度下放;完善责任追究机制,通过立法明确相关主体责任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其战略基点是释放内需潜力,而释放内需潜力的后劲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因此,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当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主要由其消费能力、消费条件、消费意愿、消费选择、消费便利等五大方面决定,分别受收入水平偏低、金融发展滞后、消费观念传统、适销商品不足、消费设施不全等因素制约.为此,未来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相应路径包括: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发展农村金融,改善消费条件;引导消费观念,挖掘消费意愿;优化商品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