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推崇的愚与智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lon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智慧的象征,他的自然无为思想影响至今。老子认为,以智治国是国家的祸害,要使百姓无知无欲、自然淳朴。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据对春秋乱世的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后得到的思想精华。统治者和老百姓的有为造成了国家动乱,只有圣人有圣人之智,百姓有百姓之愚,才能根本上实现天下太平。
  【关键词】:老子;愚;智;无为
  1.老子所谓的“愚”与“智”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愚”和“智”,这里的“愚”和“智”不能用我们平日的认识去理解。老子所谓的“愚”是淳朴之意,并非愚笨之意。民之愚是“无知无欲”、“安居乐俗”之愚,所以老子提倡的“愚民”政策有使百姓回归自然淳朴之意,不能单纯理解为贬义。圣人之愚是大智若愚之愚,平时看起来迟钝、易吃亏,但其实才智出众,此为“智”、“愚”之结合,圣人之愚实质是圣人之智,所以民之愚与圣人之愚是不同的。
  老子所谓的“智”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圣人自然无为、甘居人后的大智慧,这种袭用大道的明智是得到老子肯定的。另一方面,“智”指机谋巧诈,老子云:“智慧出,有大伪”,智谋产生了,于是人就变得虚伪,老子认为这种“智”,无论圣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应“绝”。
  2.圣人治国之智
  老子讲“无为之治”,也就是圣人用无为之思想、方法治理国家和百姓,所以圣人看似无为,实则有为,此乃老子主张的治国之大智。圣人要具有一颗愚人之心,混混沌沌、昏昏昧昧,闷闷质朴,再加之“使民无知无欲”,就可以达到“民自化”的境界[1]。所以,圣人治国理民的智慧一是以“啬”治国,非“以智治国”,二是通过治理使百姓回归淳朴,也就是使民愚。圣人将此大智慧用于治国理民,就可以毫不费力地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老子的治国主张可概括为以“啬”治国,用淳朴、简约的思想和方式治理国家,不能用智巧治理天下。“治人事天莫若啬”(第五十九章),老子认为,治理百姓敬事上天没有比俭约更重要的,治国俭约就像早有准备,准备充足则“无不克”(第五十九章)。用简单的方法治国就是不扰民,不做过分的事。统治者若是用尽心机、横征暴敛,百姓必定惶恐不安,对统治者废之而后快,那么国家无疑要动荡不宁。老子曾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不要繁令苛政,朝令夕改。“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数变法,则民苦之。”(《韩非子·解老》)最好的统治是人民只是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而已(第十七章),统治者对百姓施行“无言之教”(第四十三章),百姓悠然自化。老子云:“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十五章)老子对利用智巧治理国家的行为进行了激烈地批判,认为这是国运衰败的罪魁祸首。统治者用“智”管理人事、处理政务,就会圆滑虚伪,随之而来的必是分配不均、矛盾凸显,问题出现后统治者又要谋策略,用“智”解决问题。国家必会在此种恶性循环中走向衰败,所以老子认为“不以智治国”才是国家的福祉,以“啬”治国才是正道。
  老子认为,圣人治国的又一大智慧是使民愚,也就是使百姓回归自然淳朴的状态。老子云:“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第六十五章)老子提出“愚之”有其现实根据,一是针对当时社会虚伪巧诈之风气提出的,百姓返璞归真有助于端正社会风气,形成一个“民复孝慈”、“盗贼无有”、“民利百倍”的理想国度。再者,“愚之”可保障社会生产。老子生活的时代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的时代,生产活动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长期以来这种生产形式对社会的稳定起着积极作用。然而,百姓智巧日益开化,分业渐行于各部族之间,一部分人已不再耕种而转向从事商业易物[2]。统治者如果不“愚之”而是“尚智”、“尚贤”,那么有智慧的百姓便会追随他,放弃家庭生产。因此,老子说圣人要使民“愚”是现实社会条件决定的,“愚之”的目的是要社会平稳,生产有序。
  圣人欲使百姓回归天性,最重要的是弱其心志。充实的内心,坚定的意志,是有为的基础,若想百姓没有大作为,首先要让他们内心空虚,意志薄弱。老子云:“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第三章)圣人治理百姓只需给予他们温饱,强壮他们的身体,但是要削弱他们的精神意志。兵书有云:“攻心为上”,从心理上瓦解对方是制胜的根本。心支配人的行为,志让人顽强,心与志合而为一就是恒心,有恒心就有所作为,这正是老子所不提倡的有为,所以“虚其心”、“弱其志”显得尤为重要。
  3.百姓之愚
  百姓胸怀单纯之心,行本分之事,无大志,无奢求,自然朴素就是百姓之愚。百姓之淳朴有两个突出表现,第一是无智,百姓没有伪诈之心灵,复杂之念头;第二是寡欲,百姓清心寡欲,知足常乐。无智和寡欲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自然质朴的百姓是没有巧诈心机的,是无智的。老子云:“民之难治,以其多智。”(第六十五章)唯有“愚之”才是“圣人之治”。《庄子·马蹄》也表述了对无智的肯定:“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智”的出现使人丧失了部分天性本真,逐步沦为“昭昭”、“察察”的俗人,百姓只有守住无智的状态才是自然无为之道。无智有诸多益处,其一,无智使民真诚。百姓心机越多越虚伪,老子曰:“智慧出,有大伪”。普通百姓若善于谋略,无论是针对乡亲邻里还是治国圣人,他们说什么做什么都要经过反复斟酌,这一番斟酌抛弃了心中本初之诚。单纯之人反而开诚布公,因为他们思想简单,像婴孩一样喜而笑、哀而哭。其二,无智使民有信。韩非子对有智之人的态度与老子有相似之处,韩非子说智者是“语曲牟知,伪诈之民也”(《韩非子·六反》)。有智之人专讲歪理,玩弄智巧,凭借其多智容易反复无常,不守诚信[3]。因此老子提出“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的观点,就是愿百姓弃智巧、弃巧辩,回归简单守信的人际关系。其三,无智使民寡欲。前面已经提到智巧会刺激欲望的产生,没有奸诈的心智就没有过分的欲望。
  老子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欲生则民心乱,欲灭则民归朴。百姓寡欲就容易满足,满足则幸福感强,人人生活美满幸福,百姓安于现状,社会随之安定。反之,百姓,多欲就不易知足,不知足则幸福感低,低则易生变。老子的寡欲之道就是通过降低百姓的期望值,减少欲的来源(如:智、学等),从而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让他们安守现状、不思进取,这样百姓的淳朴之心便不易改变。老子也讲“无欲”,但老子所讲的“无欲”不是绝对没有欲望,圣人和百姓都有欲望,这种欲望是合理之欲望。“圣人欲不欲”(第六十四章),圣人意欲别人所不欲。百姓之欲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第八十章)。老子言“寡欲”要保留本性赐予之欲,杜绝过分之欲。百姓寡欲则守得淳朴,淳朴表现在寡欲。
  4.结语
  老子的民风淳朴、知足寡欲思想,对社会稳定和百姓安居乐业至今都有积极意义。百姓的“愚”可以带来安泰祥和,但是过分单纯和寡欲会让人不思进取,阻碍社会进步。圣人不用计谋治国理民,而是顺自然而为地对待国事民情有助于安定民心,减少内患。但是,统治者若使用谋略为民造福,推动社会发展也未尝不是国之福。老子崇尚圣人治国智慧和百姓质朴的最终的目的是达到“无不治”的境界,这种境界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小国寡民”。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给人美好的向往,但这种倒退复古的假象脱离现实,违背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根本不可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楼宇烈.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47-48.
  [2]吕思勉.先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12.
  [3]韩非.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2:654-656.
其他文献
【摘要】:中日隐逸文学中不仅有对自然万物的向往,更有对生命世事的思考,彼此之间相互融合又自我发展,共同成为文学文化中的瑰宝。  【关键词】:隐逸;哲思;自然  一、隐逸动机  说起陶渊明我们总会想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也会忆起他在《归去来兮辞》中“羁鸟恋旧林”般对田园的向往。而正如他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是个本性恬静的人,但他毕竟也像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一样,怀有建功立业大
期刊
鲁定公四年十一月(前五〇六),吴、蔡、唐三国联军在柏举大败楚军并攻入楚国郢都,经此一役,楚国元气大伤,楚昭王狼狈出逃,而吴王阖闾则达到了他霸业的巅峰。擅长描写战争的《左传》对这场吴入郢之战,记叙地相当精彩,整篇文章条理清晰,极富故事性,是一篇极好的历史散文。下面笔者从三个问题入手,对这场战争进行解读。  (一)战争的起因  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定公四年夏四月蔡国发兵灭掉了楚国的属国沈,引起楚国的不满
期刊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近年取得快速的发展,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有力的支撑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职业化的发展进程,而职业院校在发展中也面临硬件和软件投入不足的问题,加之学生基础差,教学管理经验缺乏,对现代社会分工和职业化发展预测不准等因素,导致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和教师教学存在种种困难,科学准确把握客观实际,有利于教学及早走出困境。  【关键词】:边境地区;民高职院校;大学生;英语教学;困境  一、引言 
期刊
【摘要】: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典型的传统思想,其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儒家思想界定和分析,找到儒家思想与对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找到其与我国当代存在的冲突。  【关键词】:儒家思想;当代文化;冲突  一、儒家思想的界定、含义  儒家是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学派。儒家名字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孔子在早期曾从事了“儒”这一职业,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种思想不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社会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旁观者事件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比如“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让人不禁感到社会的冷漠,社会发展的“热”与社会出现的“冷”警醒着众人缓解乃至消除旁观者现象刻不容缓。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旁观者现象出现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达到“旁观者”向“敢为者”的现实转换这一目的。  【关键词】:旁观者;旁观者现象;
期刊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以其中审美主体的确立与建构为研究视角,探讨马克思美学思想中关于审美主体的独特价值,认为马克思的审美主体思想不同于历史上的诸种美学观,它不是孤立地、静态地研究审美主体,而是把审美主体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其置于主体与客体的双重关系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并以审美主体的实现程度作为人的本质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
期刊
【摘要】:元初汉人所受异族之侵犯惨不忍睹,在元代末年,更是灾荒连年,农民起义不断,饿殍遍地,人吃人的恶性事故屡见不鲜。一些文人雅士受儒家正统教育,胸有万卷诗书,心腹藏良正义无力挽狂澜之能耐,胸中的块垒又无法释放,一吐为文、为诗、为书、为画,这是他们发泄的最佳手段。回归自然的怀抱,这是人性的复苏和觉醒,也是审美趋向的转向。在隐逸中获得心灵的平静,这正是书家所需要的创作心态。  【关键词】:元代;隐逸
期刊
【摘要】:实践证明,政治思想工作是保持企业人际关系的稳定维持、促进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企业工作氛围的好坏受其政治思想工作开展的深入性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大企业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面临着倡导科学、文明和积极态度的新课题。在如今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充分将企业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本文将对加强新时期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进行浅要
期刊
【摘要】:宗教自古已有之,但宗教学则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宗教学的真正建立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如果说,在一段十分长的历史时期,宗教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这是不中肯的。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先前对于宗教的研究是站在宗教的立场上进行的,或许我们可以将其称作宗教学的方法,其侧重点在于以宗教研究宗教,其内容包括对神的认识(宇宙论、本体论)、对宗教形式的认识(教理教义、斋醮科仪),以及对宗教规范的认识(制度、戒律)等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举措,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导向。近年来,各地区探索开展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做法。但在实践中,存在着同步审计内容难以划分、责任难以界定、履职情况难以评价的问题。本文对上述难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开展同步审计的思路。  一、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发展进程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最初是一些地区对县委书记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