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人法,是一个“美好想象”

来源 :畅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zz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内容又引起了舆论关注。草案在“老年人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强调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民政部副巡视员吴明表示,如果老人就这一点诉诸法律,法院自此以后就应该立案受理。(1月5日《山东商报》)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当最基本的社会伦理必须要靠一部法律来维系时,舆论惊呼“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现代社会中的子女们果真一点都不孝顺老人吗?”常回家看望老人问候老人,这传统道德范畴内的东西靠一部法律能执行下去吗?当靠法律来促使儿女回家探望老人时,这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这是漂浮在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之上的第一层疑问。
  古人还云“父母在,不远行”。可是在这个四通八达、流动性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里,守着父母过日子的人又有多少呢?资源越来越向发达城市集中,每个人都要过活,不远行只守着生你养你的那一亩三分地还能很好地生活下去吗?农民工兄弟们都走出了家门远离了故乡来到大城市做工,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们也想方设法漂泊在大城市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机会,“父母在不远行”那已是遥远的怀想。离故乡越来越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越来越短,回家探望老人的次数也越来越少,这并不是孩子们的主观意愿而是客观现实所为。但无论如何,在情感上我们不能否认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的美好初衷泯灭掉,只是在沉重现实的反衬下,这样的初衷让人觉得颇不是滋味。
  在中国,赡养老人孝敬老人是最基本的传统美德,绝大多数儿女们都不会违背这样的传统伦理。远离父母,很多时候不是儿女们的主动选择而是“被选择”。当儿女们在外为生计奔波忙碌时,谁敢否认他们内心里没有对年迈父母的牵挂呢?别的不说,单看看每个小长假里,那些拥挤的人流又有多少不是奔赴故乡去看望父母的?不是不想“常回家看看”,而是不能“常回家看看”。带薪休假喊了这么多年,并不是所有的单位都能够有力地执行下去。没有时间保障,即便为人儿女有心常回家探望父母,又能如何实现呢?
  时间上不能保证常回家看看父母,那空间上是不是可以保证和父母守在一起呢?但现实是,在外打拼的不少年轻人或蜗居或蚁族,疯狂的房价下自己都难有真正的容身之处,又怎么可能把老家的父母接来与自己同住呢?
  再来看看回家之路的成本有多高。这一两年来中国铁路的发展突飞猛进,交通更加便利的同时,票价也“进步”不小,普通百姓有“被动车”“被高铁”之嫌,以前回家几个来回的路费现在敌不过一次“被高铁”的票价。此情此景,难怪有网民情绪激烈地发问,工资不涨票价疯长,回家的路费谁来报销?
  中国已然步入老年社会,“未富先老”是中国面临的社会现实,“421家庭结构”的壮大也是中国面临的现实挑战。新修订的养老法草案固然在解决现实问题上有所发力,但新法修订的基础必须清醒认识到,让老年人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比促使“儿女常回家看看”更重要。“常回家看看”拟将入法这固然是保证父母状告儿女不回家的法理依据所在,但是,为人父母又怎能体会不到儿女的艰辛呢?又有多少父母会忍心将不能回家探望他们的儿女告上法庭呢?
  当美好的初衷被客观条件所阻碍时,人心就会变得狂躁。这个时候,舆论也不必去过多嘲笑“常回家看看”即将入法的“幼稚”,权当把它视作一个美好想象罢了。
其他文献
一边跑工地,一边奔市委大院    2010年初,宜昌某处工地。  黄昏,一名50多岁的男子下班经过此处。这个地方和中国内地的无数处工地并无区別;在经过漫长的拆迁,这里的开发商终于把此处夷为平地。这里像经过一场硝烟大战,四处是伤痕累累、疲惫和死亡的印证。推倒的楼房、废弃的砖瓦、半残的木框、玻璃碎片,以及锈迹斑斑的钢筋。在雨天,钢筋四仰八叉、扭曲着,毫无羞耻地张扬着自己的丑陋。  那名男子,在这里伫立
期刊
直到后来她见到史铁生,他谈到身体状态,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希望少一些干扰多写点东西。他的爱人也说,千万不要把铁生作为一个身残志坚的典型。    “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我与地坛》中的喃喃自语终于成谶。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脑溢血在北京去世。此时,距2011年1月4日他的60岁生日还有4天。这个早已参透生死的作家生前曾嘱托
期刊
在西方,“纳税人”的概念就等同于“公民”,突出的是纳税人对政府的义务和权利。而在以流转税为主要税种的中国,很多“税”被隐蔽在了商品的价格之中。和大多数人一样,A先生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在“纳税”。只是很突然地,他想做一些改变。  那是在今年5月,一个很平常的下午,A先生刚从他的留学顾问郑莹莹的办公室里出来。A先生的儿子正在上小学,他希望再过几个月,能够直接送儿子去美国念书。郑莹莹让他准备一些材料,
期刊
她,神秘而低调;她,无所不在;她,无所不知:她,总能在看似随意中给你最关键的提醒……她就是日前在微博中突然走红的网络虚拟人物——扫地老太太。    2011年1月3日晚上9:42,新浪微博网友“程序员幽默”发布了一条微博:“据说在每一个互联网公司里,都有一个扫地的老太太。很偶然地,当她经过一个程序员的身边,扫一眼屏幕上的代码,会低声提醒对方说:小心,栈溢出了。”继而,该微博被疯狂转发,截至1月5日
期刊
华语功夫巨制《新少林寺》近日向外界曝光了该片的三大给力看点,即大场面、狠动作、重感情,由此可见片方对春节档是志在必得。    华语功夫巨制《新少林寺》是继1982年的那部经典后,首部正式获得当今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官方授权拍摄的电影。在群雄争霸的春节档上映,显露出独大的气势。其故事情节、时代背景和人物设置均与1982年版《少林寺》完全不同,这一创新之举,让影迷们十分期待。    给力看点之大场面  —
期刊
“在我们来说,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因为我们流浪过,曾长夜痛哭过。所以我们人生跟一般人感觉不太一样,也是心灵的一个归依吧。”  “我是踩着尸体上船的”高秉涵说。十多万人在金门的海滩上等船,来了两艘,每艘最多一艘能装一万人。他13岁,拖着一根棍子,瘸着腿站在人群里,他不知道这是哪儿,也不知道要去哪儿,他离开山东老家逃难6个月了,他妈妈说,跟着人流走,要活下去。  天亮的时候登陆艇靠岸,人
期刊
下台近20年后,这个前苏联的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总统,似乎已被世人遗忘了,实际上他一直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从未停止脚步。    政治之外    1997年,他带着外孙女一起上镜,为必胜客拍广告赚了16万美元,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商业代言活动。而10年后,他又出现在奢侈品牌路易威登全新一季的全球广告中。  这个广告片在2007年的俄罗斯随处可见:戈氏穿着细条纹西服和大衣,坐在老式黑色汽车的后排,神情木讷、动
期刊
一项本来可同时做大存款和贷款规模的“第三方存单质押贷款”业务,何以酿下巨案,而牵连中国重汽等多个国企涉案?    一项本来可同时做大存款和贷款规模的“第三方存单质押贷款”业务,何以酿下巨案?  2010年12月31日晚,山东省会所在地济南市顺河街176号,齐鲁银行总部的年终决算正在有序进行;17时45分,总行的新年聚餐在地下一层大厅准时举行,包括董事长邱云章在内的该行高管悉数到场。  然而,此时的
期刊
第一阶段:无所不知    在这个阶段,你突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外知宇宙内知地球,总之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你有一种强烈而崇高的愿望,急切地想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无偿地传授给任何一个听你说话的人。你所讲述的东西都是正确的,自然别人的异议就都是错误的。如果你和你的对方都处于这个阶段,争论就无休无止了。    第二阶段:相貌出众    在这个阶段,你突然发现你是整个酒吧里最有魅力的人,即使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
期刊
关于传统经典,最近颇多舆论风波。一场是关于传统蒙学读物的。有的地方专门下发通知,禁止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三字经》、《弟子规》等;也有的地方干脆推出了经删节的“洁本”。经典是否真的“有毒”?删除是否有必要?一时间议论纷纷。  另一场是关于影视作品对经典的改编。电影《赵氏孤儿》用很多现代思维改写“程婴献孤”故事,但修改古人的忠义理念、生命伦理观等合适吗?《新水浒传》电视剧出现了武松和潘金莲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