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一直是教师讨论的焦点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中制约课堂有效性的因素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教学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因素;方法;体验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课堂导学,学生在学业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收获、有发展、有明显的改善。可见,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生命。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有效性,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开放性地进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并积极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懂得道理,养成良好的品德。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制约影响学生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学生的知识差异制约课堂有效性的发展。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接受不同的教育、接触外界事物的程度不同,导致学生的原始知识不同。因此,课堂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获取知识的方法不同,从而制约了课堂有效性的发展。
(2)学生重视程度不高、纪律松散。从学生的因素讲,在城关地区,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大班化是现在一个教学现状,导致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教师很难整体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在农村地区,部分学生认为《品德与社会》属于综合科目,可以不像语文、数学学得扎实,对于考试存在侥幸心理,导致课堂的纪律松散,阻碍了课堂有效性的实施。
(3)教学方法形式化,缺乏实效。课堂中,常常呈现小组讨论、情境表演等场景,出现“学生讨论注重形式,情境表演注重课堂气氛”等现象。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但学生所学知识很少,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讨论时间得不到保证,在情境中的体验得不到满足,又如何谈课堂的实效性?
(4)教具单一,作业布置不灵活。现有的教学课堂,经常出现“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是课堂的常客”的现象,布置作业时也只是将课本中的重点抄一抄。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得到满足,也扼杀了学生的思维。
二、构建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的方法
(1)激发学生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对一件事物感兴趣,就会投入加倍的努力来探索这件事物,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要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作为重要的任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方式和实际情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将情景化的内容融入课本知识中,小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听教师讲解的知识,特别是故事性质的内容会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巧妙、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课本内容促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充满学习兴趣。
(2)充实教学内容,把生活搬进课堂。《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三年级的《家人的爱》一课的“家人养育我长大”这个环节时,课前,我先把班上学生婴儿时、上幼儿园时、上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制作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成长过程中拍下的照片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自己成长中的感受,将学生的切身生活作为教学内容搬进了课堂,增加了教育的真实感、亲近感,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张自己成长过程中拍下的照片,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了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这样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的体验热情。
(3)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综合性特点表现为学科与生活实践、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学校德育活动在目标和内容方面的整合。我觉得:文本的学习在于运用,将其内化为所得,运用于生活。
课堂上,可以通过情境表演、现场体验等方法来落实课堂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笔者安排了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环节。以“十一长假到了,文文约上好朋友林林准备到“一凡书店”看书。他不知道一凡书店是否营业?又不知道一凡书店的电话号码。”为引子,请一位同学扮演文文,教师扮演查询电话的阿姨,再让其他同学对我们打电话的过程进行评价。全班的学生亲眼、亲耳目睹耳闻了文文与查询电话的阿姨打电话的过程,学生有了评价的欲望,纷纷说:“听着很舒服;很有礼貌……”通过学生观察学生与教师模拟打电话过程的方法,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通信的方便和通信中的文明。此次活动,教师、文文、其他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并让活动扎实有效地进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打电话的文明礼仪,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实践证明,这样的活动设计和教学达到了课堂的实效性。
(4)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有效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品德未必就能在课堂上生成,也许要过一段时间才可以显现效果,而且每个学生都具有复杂性,学生这方面表现得好,可能另一方面表现就不尽如人意。比如,他在学校表现好,而在家庭、社会上却办不到,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具有多元性、可持续性。
评价方式不应知识单一的分数、等级评价,可以多形式评价,如短语评价、动作评价、表情评价、竞赛评价等,还可以通过通过展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检测、评估。注意突出课程评价的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品德生成与综合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意识。还可以请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一节课结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并不能也到此结束,参考到学生品德养成的长期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有持续性,在一个阶段或一个学期中,教师可以继续运用多远的评价方式、多远的评价层面重新评价学生,以达到对学生全面的、动态的综合评价效果。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有着重要的地位,关系到学生今后品德思想的形成和良好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师必须要时刻关注学生,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在社会这一大背景的前提下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因素;方法;体验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课堂导学,学生在学业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收获、有发展、有明显的改善。可见,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生命。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有效性,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开放性地进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并积极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懂得道理,养成良好的品德。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制约影响学生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学生的知识差异制约课堂有效性的发展。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接受不同的教育、接触外界事物的程度不同,导致学生的原始知识不同。因此,课堂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获取知识的方法不同,从而制约了课堂有效性的发展。
(2)学生重视程度不高、纪律松散。从学生的因素讲,在城关地区,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大班化是现在一个教学现状,导致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教师很难整体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在农村地区,部分学生认为《品德与社会》属于综合科目,可以不像语文、数学学得扎实,对于考试存在侥幸心理,导致课堂的纪律松散,阻碍了课堂有效性的实施。
(3)教学方法形式化,缺乏实效。课堂中,常常呈现小组讨论、情境表演等场景,出现“学生讨论注重形式,情境表演注重课堂气氛”等现象。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但学生所学知识很少,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讨论时间得不到保证,在情境中的体验得不到满足,又如何谈课堂的实效性?
(4)教具单一,作业布置不灵活。现有的教学课堂,经常出现“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是课堂的常客”的现象,布置作业时也只是将课本中的重点抄一抄。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得到满足,也扼杀了学生的思维。
二、构建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的方法
(1)激发学生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对一件事物感兴趣,就会投入加倍的努力来探索这件事物,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要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作为重要的任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方式和实际情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将情景化的内容融入课本知识中,小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听教师讲解的知识,特别是故事性质的内容会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巧妙、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课本内容促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充满学习兴趣。
(2)充实教学内容,把生活搬进课堂。《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三年级的《家人的爱》一课的“家人养育我长大”这个环节时,课前,我先把班上学生婴儿时、上幼儿园时、上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制作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成长过程中拍下的照片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自己成长中的感受,将学生的切身生活作为教学内容搬进了课堂,增加了教育的真实感、亲近感,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张自己成长过程中拍下的照片,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了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这样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的体验热情。
(3)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综合性特点表现为学科与生活实践、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学校德育活动在目标和内容方面的整合。我觉得:文本的学习在于运用,将其内化为所得,运用于生活。
课堂上,可以通过情境表演、现场体验等方法来落实课堂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笔者安排了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环节。以“十一长假到了,文文约上好朋友林林准备到“一凡书店”看书。他不知道一凡书店是否营业?又不知道一凡书店的电话号码。”为引子,请一位同学扮演文文,教师扮演查询电话的阿姨,再让其他同学对我们打电话的过程进行评价。全班的学生亲眼、亲耳目睹耳闻了文文与查询电话的阿姨打电话的过程,学生有了评价的欲望,纷纷说:“听着很舒服;很有礼貌……”通过学生观察学生与教师模拟打电话过程的方法,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通信的方便和通信中的文明。此次活动,教师、文文、其他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并让活动扎实有效地进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打电话的文明礼仪,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实践证明,这样的活动设计和教学达到了课堂的实效性。
(4)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有效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品德未必就能在课堂上生成,也许要过一段时间才可以显现效果,而且每个学生都具有复杂性,学生这方面表现得好,可能另一方面表现就不尽如人意。比如,他在学校表现好,而在家庭、社会上却办不到,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具有多元性、可持续性。
评价方式不应知识单一的分数、等级评价,可以多形式评价,如短语评价、动作评价、表情评价、竞赛评价等,还可以通过通过展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检测、评估。注意突出课程评价的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品德生成与综合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意识。还可以请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一节课结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并不能也到此结束,参考到学生品德养成的长期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有持续性,在一个阶段或一个学期中,教师可以继续运用多远的评价方式、多远的评价层面重新评价学生,以达到对学生全面的、动态的综合评价效果。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有着重要的地位,关系到学生今后品德思想的形成和良好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师必须要时刻关注学生,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在社会这一大背景的前提下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