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菌丝无色、无隔膜,在病叶上小现的白色霉状物是病原菌的孢子囊梗和孢子囊。孢子梗和孢子囊是病原菌的无性繁殖器官,可借风雨传播。孢子囊有间接萌发和直接萌发两种萌发方式。在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孢子囊间接萌发;在高温条件下可直接产生芽管萌发,侵入寄生。该病菌有明显的致病性分化现象,酿成晚疫病的大发生。
一、传播途径和循环侵染
晚疫病是一种流行性病害,感病种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以菌丝在贮藏块茎和废弃块茎内越冬,如果种植感病的种薯,多数种薯会失去发芽能力或在出芽前腐烂。感病轻的种薯可以长出病株,这种病株被称为中心病株。播种病薯后病菌随幼苗生长侵入块茎,块茎或病芽上所形成的孢子囊可借空气、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遇到空气湿度连续在75%以上,气温在10℃以上的条件时,植株就开始发病,形成中心病株,再扩大传播。降雨时又把病菌孢子带到块茎,使块茎感病,或在收获时块茎表皮被擦伤,土壤和茎叶上的病菌孢子趁机侵入块茎。这样循环往返,不断传播。
二、发生症状
马铃薯地上部茎叶和块茎都可发病。在田间识别晚疫病,主要看叶片。一般在叶尖或边缘出现淡褐色病斑,病斑的外围有晕圈,湿度大时病斑就向外扩展,叶片如同开水烫过一样,变为黑色、发软,叶背有白霉。严重的全叶变为黑褐色,空气干燥就枯萎,空气湿润,叶片变腐烂。叶柄和茎上也会出现黑褐色病斑和白霉。块茎感病后,表皮出现褐色病斑,起初不变形,后期隨着侵染加深,病斑向下凹陷并变硬。在空气干燥、温度较低的条件下没有其他杂菌感染时,感病块茎只表现组织变褐,即干腐。当温度、湿度较高时,病变组织迅速扩大,并可引起其他杂菌的感染,使块茎腐烂发臭,即湿腐。
三、发生规律
马铃薯通常在5月初播种,5月中旬开始出苗,此时期气温虽已回升,但降雨较少,空气湿度小,不利于发病;7中旬马铃薯开始现蕾,且雨季也来临,空气湿度有所增加,气温有所升高,病原菌具备了一定的发病条件,开始发病,据调查,平均发病率为8.89%;7中旬为马铃薯开花期,此时期降雨较频繁,温湿度增加,平均发病率为48.3%;8月上中旬为马铃薯盛花期,雨高峰期,多雨、多雾、日暖夜寒的气候特点更加剧了病害的传播、蔓延,此时平均发病率达到86.5%,也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高峰期;到8月下旬即马铃薯生长后期,平均发病率已上升到91.4%,发病重的叶片开始枯萎、脱落;9月份以后,发病率已达100%,抗病性相对较强的品种。
四、发病的因素
1.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发生和流行的主导因素
马铃薯晚疫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18—22℃条件下,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和侵染。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温暖多雾则发病重。植株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气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h以上,夜间气温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h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d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2.种薯带菌与发病的关系
带菌种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薯播到地里后,病菌借助土壤水分在土壤中扩散传播给其他植株,也可以通过耕作,雨水侵染其他植株,形成中心病株,中心病株对附近植株再侵染,逐渐形成发病中心,然后向四周扩散。病株上的孢子囊落至地面随水进入土壤中,侵染块茎,使薯块染病。
3.秸秆还田、滞留病薯与发病的关系由于当地群众习惯将马铃薯秸秆未经任何处理就埋还田块内,且收获时又随意将病薯、烂薯滞留田中,为土壤内菌源的积累以及次年的初侵染提供了条件。
4.栽培管理不当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不合理或株形高大可使田间小气候相对湿度增大、通风透光差,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整地质量差、中耕培土不及时,草荒严重等使植株生长衰弱,也利于病害发生。
五、防治措施
由于上述诸多原因,使该区马铃薯晚疫病逐年偏重发生,严重阻碍了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1.加强预测预报
在晚疫病易发区,设立田间病圃,在晚疫病常年发生季节前仔细观察,检查大田或病圃有无中心病株,发现中心病株后,组织药物并进行早防早治。
2.选用抗病脱毒种薯
在生产上选用抗病脱毒种薯防治晚疫病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如当地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克新l3号、丽薯系列等。
3.种薯消毒
切块时,发现病薯,将切刀用50%福尔马林或5%来苏尔浸泡消毒,切好的种薯用草木灰等进行处理,若有条件,最好用整薯作种薯,减少传染机会。
4.栽培管理方式
多中耕,深中耕,株间高培土,减少真菌侵染薯块机会,还可对块茎起到保护作用,减少烂薯损失,降低块茎菌量,使下一年中心病株减少;因地制宜,与油菜、药材、麦类等实行轮作;收获时,将烂薯、病薯带出田块并统一作销毁处理。
5.药剂防治
杀菌剂仍然是防治马铃薯晚病的重要手段,当出现中心病株(即发病率为5%-10%)时,应立即拔除、集中销毁,并及时进行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目前效果较好的68.75%银法利SC十70%安泰生WP,亩商品量75mL 75g对水50kg;或68.75%银法利SC亩商品量75mL、58%甲霜灵锰锌l00g对水50kg等进行叶面喷雾,每隔7—l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作者单位:151800 黑龙江省巴彦县万发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一、传播途径和循环侵染
晚疫病是一种流行性病害,感病种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以菌丝在贮藏块茎和废弃块茎内越冬,如果种植感病的种薯,多数种薯会失去发芽能力或在出芽前腐烂。感病轻的种薯可以长出病株,这种病株被称为中心病株。播种病薯后病菌随幼苗生长侵入块茎,块茎或病芽上所形成的孢子囊可借空气、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遇到空气湿度连续在75%以上,气温在10℃以上的条件时,植株就开始发病,形成中心病株,再扩大传播。降雨时又把病菌孢子带到块茎,使块茎感病,或在收获时块茎表皮被擦伤,土壤和茎叶上的病菌孢子趁机侵入块茎。这样循环往返,不断传播。
二、发生症状
马铃薯地上部茎叶和块茎都可发病。在田间识别晚疫病,主要看叶片。一般在叶尖或边缘出现淡褐色病斑,病斑的外围有晕圈,湿度大时病斑就向外扩展,叶片如同开水烫过一样,变为黑色、发软,叶背有白霉。严重的全叶变为黑褐色,空气干燥就枯萎,空气湿润,叶片变腐烂。叶柄和茎上也会出现黑褐色病斑和白霉。块茎感病后,表皮出现褐色病斑,起初不变形,后期隨着侵染加深,病斑向下凹陷并变硬。在空气干燥、温度较低的条件下没有其他杂菌感染时,感病块茎只表现组织变褐,即干腐。当温度、湿度较高时,病变组织迅速扩大,并可引起其他杂菌的感染,使块茎腐烂发臭,即湿腐。
三、发生规律
马铃薯通常在5月初播种,5月中旬开始出苗,此时期气温虽已回升,但降雨较少,空气湿度小,不利于发病;7中旬马铃薯开始现蕾,且雨季也来临,空气湿度有所增加,气温有所升高,病原菌具备了一定的发病条件,开始发病,据调查,平均发病率为8.89%;7中旬为马铃薯开花期,此时期降雨较频繁,温湿度增加,平均发病率为48.3%;8月上中旬为马铃薯盛花期,雨高峰期,多雨、多雾、日暖夜寒的气候特点更加剧了病害的传播、蔓延,此时平均发病率达到86.5%,也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高峰期;到8月下旬即马铃薯生长后期,平均发病率已上升到91.4%,发病重的叶片开始枯萎、脱落;9月份以后,发病率已达100%,抗病性相对较强的品种。
四、发病的因素
1.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发生和流行的主导因素
马铃薯晚疫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18—22℃条件下,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和侵染。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温暖多雾则发病重。植株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气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h以上,夜间气温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h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d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2.种薯带菌与发病的关系
带菌种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薯播到地里后,病菌借助土壤水分在土壤中扩散传播给其他植株,也可以通过耕作,雨水侵染其他植株,形成中心病株,中心病株对附近植株再侵染,逐渐形成发病中心,然后向四周扩散。病株上的孢子囊落至地面随水进入土壤中,侵染块茎,使薯块染病。
3.秸秆还田、滞留病薯与发病的关系由于当地群众习惯将马铃薯秸秆未经任何处理就埋还田块内,且收获时又随意将病薯、烂薯滞留田中,为土壤内菌源的积累以及次年的初侵染提供了条件。
4.栽培管理不当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不合理或株形高大可使田间小气候相对湿度增大、通风透光差,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整地质量差、中耕培土不及时,草荒严重等使植株生长衰弱,也利于病害发生。
五、防治措施
由于上述诸多原因,使该区马铃薯晚疫病逐年偏重发生,严重阻碍了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1.加强预测预报
在晚疫病易发区,设立田间病圃,在晚疫病常年发生季节前仔细观察,检查大田或病圃有无中心病株,发现中心病株后,组织药物并进行早防早治。
2.选用抗病脱毒种薯
在生产上选用抗病脱毒种薯防治晚疫病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如当地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克新l3号、丽薯系列等。
3.种薯消毒
切块时,发现病薯,将切刀用50%福尔马林或5%来苏尔浸泡消毒,切好的种薯用草木灰等进行处理,若有条件,最好用整薯作种薯,减少传染机会。
4.栽培管理方式
多中耕,深中耕,株间高培土,减少真菌侵染薯块机会,还可对块茎起到保护作用,减少烂薯损失,降低块茎菌量,使下一年中心病株减少;因地制宜,与油菜、药材、麦类等实行轮作;收获时,将烂薯、病薯带出田块并统一作销毁处理。
5.药剂防治
杀菌剂仍然是防治马铃薯晚病的重要手段,当出现中心病株(即发病率为5%-10%)时,应立即拔除、集中销毁,并及时进行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目前效果较好的68.75%银法利SC十70%安泰生WP,亩商品量75mL 75g对水50kg;或68.75%银法利SC亩商品量75mL、58%甲霜灵锰锌l00g对水50kg等进行叶面喷雾,每隔7—l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作者单位:151800 黑龙江省巴彦县万发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