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人源性肿瘤组织异种移植模型(PDX)的构建及18F-FDG PET/CT活体成像监测

来源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uh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构建结直肠癌人源性肿瘤组织异种移植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并探讨18F-FDG PET/CT成像技术用于监测结直肠癌PDX模型肿瘤生长的有效性。方法取外科手术切除的新鲜结直肠癌组织,接种到免疫缺陷小鼠皮下构建PDX模型。采用HE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进行模型评价。选取部分构建成功的PDX模型进行PET/CT活体成像监测。结果接种结直肠癌患者新鲜肿瘤组织35例,成功构建PDX模型20例,成功率为57%;成瘤所需的中位时间为54.5天,四分位间距为47.5天。HE染色结果表明结直肠癌PDX模型可以较好地保留原发肿瘤的组织学特性。Ki67、p53在第一代PDX模型移植瘤与原发肿瘤组织中均呈强阳性表达,具有高度相似性。结直肠癌的成瘤能力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的部位、大小、分期、分化程度等均没有相关性。PDX模型的PET/CT活体显像表明,18F-FDG PET/CT可以获得较好的显像效果。结论结直肠癌PDX模型构建成功率较高,模型可以较好地保留原发肿瘤的组织学、生物学特性。18F-FDG PET/CT成像技术可用于监测结直肠癌PDX模型肿瘤的生长情况。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小儿阴道斜隔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收治的5例阴道斜隔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年龄1.74~12岁,平均年龄7.39岁。5例患儿均经超声、MRI等检查后明确阴道斜隔综合征的诊断。结果术后随访1~36个月,平均14个月。临床分型Ⅰ型1例,Ⅱ型4例,未见Ⅲ型患儿。主要临床症状是阴道脓性分泌物。3例患儿行膀胱镜下阴道斜隔切除术,1例患儿行阴道扩张
目的 根据串联质谱标签(T M T)技术筛选少弱精子症患者精子差异蛋白,选取Cu-Zn SOD和GSS蛋白进行验证,建立候选蛋白标志物,并探讨二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择2017年7月-2018
目的比较腹腔镜经皮腹膜外内环口结扎术与常规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新生儿卵巢嵌顿疝的效果。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于2014~2017年采用腹腔镜治疗小婴儿卵巢难复性疝共43例,同期采用传统开放手术共5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术前均经过腹部B型超声诊断为难复性卵巢疝,分别比较手术患儿的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复发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探讨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小婴儿难复性卵
早期复极是临床上一种较常见的心电图表现,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心电图变异.2008年Haissaguerre等研究提示早期复极可能与心脏性猝死相关,随后又有多项研究证明早期复极与
目的初步探讨Hippo信号通路中Yes相关蛋白1(Yes-associated protein 1,YAP1)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25例NB、7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ganglioneuroblastoma,GNB)和8例节细胞神经
心房颤动作为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起包括脑卒中等在内的多种并发症,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抗凝治疗作为心房颤动卒中预防的基础治疗,在中国应用不足且有一定的出血风险
近年来,无导线起搏器的研发与临床发展迅速,这种全新的起搏系统有望在将来取代传统的囊袋脉冲发生器+电极导线模式的起搏系统.无导线起搏器可以完全消除囊袋和导线相关并发症
目的总结肠系膜憩室索带导致的小儿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分析其病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至2018年3月间收治的17例肠系膜憩室索带所致急性肠梗阻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4例。其中1例(男)为妊娠7个月死产儿,于一项尸体解剖研究中发现。其余16例,年龄7 d至14岁,平均4.20岁;均以不明原因的"呕吐、腹胀和哭闹或腹痛"就诊。结果手术探查发现存在麦克
随着植入型心脏电子装置手术量的增加,植入型心脏电子装置感染问题愈加引起重视.尽管花费逐年上升,病死率仍较高.植入型心脏电子装置感染重在预防,现从患者相关、操作相关及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学的进展,为了弥补电子起搏器的不足,生物起搏器应运而生.基因治疗作为构建生物起搏器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指通过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宿主并使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