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7月26日,珊瑚完成了慕士塔格峰的速攀,从海拔4450米的大本营到海拔7546米的顶峰,共用时14.5小时,一不小心成为国人首个7000米以上雪山的速攀纪录,完成了国人的第一个慕士塔格FKT。
自然而然
近两年,国内的热门雪山上均出现了国人速攀的身影,从5000米级的哈巴雪山,到6000米级的玉珠峰、雀儿山,再到珊瑚刚完成的7000米级的慕士塔格峰,貌似速攀成了一种热火朝天的新玩儿法。那么,到底什么是速攀呢?
“快速完成高海拔山峰的攀登,这便是我理解的速攀。”珊瑚这样解释,速攀对人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相比传统登山,它需要更快的速度,而相比越野跑,它的海拔更高。速攀需要更高的技能,更轻的装备和更精准的把控。
对珊瑚来说,速攀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玩得多了,自然便想进阶更高级的玩法,尝试新的运动。2003年珊瑚便已经开始登雪山了,为了能够多登山,体能本就不错的珊瑚选择业余时间去一些登山队帮忙,就这样,几年下来,五六千米的山登了十来次。
珊瑚说:“高海拔攀登就是我户外运动的初恋,也是我最喜欢的运动。”
后来她接触到跑步,从马拉松到越野跑,再到高海拔攀登与越野跑的结合——速攀,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首次尝试目标玉珠
“速攀玉珠峰其实就是尝试速攀这项运动,顺便检测下自己的能力,看下自己速攀时什么状态。”珊瑚这样说。
因为之前在登山队帮忙的缘故,珊瑚已经3次登顶过玉珠峰了,而这一次,她想和朋友玩点儿不一样的。是否好玩,对珊瑚来讲是很重要的评判标准。2016年“五一”,珊瑚和朋友来到了玉珠峰大本营。之前都是传统登山的珊瑚,每次玉珠峰攀登周期都在一周左右,而这一次,她想尝试下,在快速攀登高海拔山峰时,自己的身体反应如何,又是怎样的状态。
没有给身体任何适应高原的机会,珊瑚和朋友到达大本营的当天晚上便发起了冲顶。正常情况下,海拔5050米的玉珠峰大本营和海拔6178米的顶峰中间还会有个C1营地,到达大本营前,还有西大滩或者不冻泉可以适应。而这些适应,珊瑚统统没有安排,他们直接从格尔木到大本营,从大本营直接冲顶。
5月1日凌晨发起冲顶,此时珊瑚的状态非常好。但是遇到了恶劣的天气,风比较大,在离顶峰还剩200米时,珊瑚的脑海中突然有危机感一闪而过,她仿佛感受到了威胁。在做过评估后,珊瑚告诉队友,自己感觉很不好,想下撤。队友的状态也很好,虽然有亮冰,但也没发现什么危险,还好因为都是老朋友,经常一起登山,对登顶也没有太大的执念,于是简单商议后就结组下撤,结束了这次尝试。
此次速攀玉珠峰,虽然没有登顶,但是珊瑚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能力,知道了自己在6000米级雪山上速攀时的状态,觉得很好玩儿,以后可以多尝试速攀,尝试国人的FKT。问及是否会因为没有登顶而有遗憾,珊瑚回复:“完全没有遗憾,我感受到了自己在速攀中的状态,已经达到了这次的目的。自己去玩,登不登顶意义不大。或许我还会再去玉珠峰,但绝对不会是因为上次速攀没登顶。再说,还有那么多事等着我去做,干吗非得死磕一座山?”也许正是如此洒脱的性格,才会让珊瑚一次又一次地去尝试更多的挑战。从玉珠峰返回后,珊瑚直接去了北京,参加了一周后的北京TNF100越野跑。
速攀哈巴 探路引来的争议
“工作中,我非常严谨,但是在个人爱好方面,就比较随性,跟着兴趣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压根儿不会想太多,好玩就行。”这大概是珊瑚对自己最真实的描述。
2016年5月,珊瑚在大理成立了“珊瑚越野俱乐部”,开始做越野跑的推广,并设立了相关课程。在第一期的课程里面,就有速攀哈巴雪山的项目。珊瑚想着要带学员去,那自己就得先去探探路,做到心中有数,于是在尝试了梅里外转FKT后,珊瑚和俱乐部的教练去了哈巴雪山。
5月29日,到达哈巴村后,他们当天晚上便从海拔2790米的哈巴村直接登顶,冲顶当天天气很糟糕,有风雪,衣服上、眉毛上、头发上都是冻结成冰的冰渣,经过5个多小时的攀登后,他们成功登顶。
登顶后,珊瑚习惯性地按了GPS的暂停键,然后拍照,因为是第一次登哈巴雪山,下山后上传数据、发朋友圈。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一条朋友圈,引来了争议。
遭受质疑的并不是珊瑚的攀登,而是她所发朋友圈里GPS手表上的数据,而同在月初速攀过哈巴雪山的山友WJ则专门写了文章来阐述此事,并指出珊瑚有造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当朋友发过来质疑哈巴速攀的帖子时,珊瑚也很奇怪,怎么自己以个人行为去玩了一下(准确地说应该是探路),竟然遭到质疑?于是珊瑚仔细地看了那篇质疑自己的帖子,觉得还挺有趣,上传到后台的数据,自己都还没有看,竟然有人拿出来做了分析。
数据显示,速攀轨迹存在断点,于是珊瑚咨询了相关朋友,想弄明白怎么回事,朋友表示GPS手表在高海拔地区出现误差也很正常。珊瑚想想也有道理,毕竟连人都有可能出现高原反应,何况电子产品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这很正常,毕竟大家想法都不同。但是对方直接进行人身攻击和道德判断,这让珊瑚很不爽,本想着回应,可后来想了想,为什么要回应?完全没有必要,对于不相关的人,连话都不会多讲,对方又不是自己在乎的人,与其把时间花费在争论上,还不如去院子里晒晒太阳或者找朋友喝酒。
看了珊瑚2016年的行程就不难发现,珊瑚确实很忙。6月底,珊瑚打着绷带完成了“霞慕尼环勃朗峰天空跑80公里”,累计爬升超过6000米;7月在“越野培训班”中帶学员体验了一次哈巴雪山速攀,7月底去攀登了慕士塔格峰;而在9月,又连续参加了三场疯狂的赛事:意大利4K(330公里)、意大利TDG(330公里)、日本UTMF(168公里)。
自然而然
近两年,国内的热门雪山上均出现了国人速攀的身影,从5000米级的哈巴雪山,到6000米级的玉珠峰、雀儿山,再到珊瑚刚完成的7000米级的慕士塔格峰,貌似速攀成了一种热火朝天的新玩儿法。那么,到底什么是速攀呢?

“快速完成高海拔山峰的攀登,这便是我理解的速攀。”珊瑚这样解释,速攀对人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相比传统登山,它需要更快的速度,而相比越野跑,它的海拔更高。速攀需要更高的技能,更轻的装备和更精准的把控。
对珊瑚来说,速攀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玩得多了,自然便想进阶更高级的玩法,尝试新的运动。2003年珊瑚便已经开始登雪山了,为了能够多登山,体能本就不错的珊瑚选择业余时间去一些登山队帮忙,就这样,几年下来,五六千米的山登了十来次。
珊瑚说:“高海拔攀登就是我户外运动的初恋,也是我最喜欢的运动。”
后来她接触到跑步,从马拉松到越野跑,再到高海拔攀登与越野跑的结合——速攀,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首次尝试目标玉珠
“速攀玉珠峰其实就是尝试速攀这项运动,顺便检测下自己的能力,看下自己速攀时什么状态。”珊瑚这样说。
因为之前在登山队帮忙的缘故,珊瑚已经3次登顶过玉珠峰了,而这一次,她想和朋友玩点儿不一样的。是否好玩,对珊瑚来讲是很重要的评判标准。2016年“五一”,珊瑚和朋友来到了玉珠峰大本营。之前都是传统登山的珊瑚,每次玉珠峰攀登周期都在一周左右,而这一次,她想尝试下,在快速攀登高海拔山峰时,自己的身体反应如何,又是怎样的状态。

没有给身体任何适应高原的机会,珊瑚和朋友到达大本营的当天晚上便发起了冲顶。正常情况下,海拔5050米的玉珠峰大本营和海拔6178米的顶峰中间还会有个C1营地,到达大本营前,还有西大滩或者不冻泉可以适应。而这些适应,珊瑚统统没有安排,他们直接从格尔木到大本营,从大本营直接冲顶。
5月1日凌晨发起冲顶,此时珊瑚的状态非常好。但是遇到了恶劣的天气,风比较大,在离顶峰还剩200米时,珊瑚的脑海中突然有危机感一闪而过,她仿佛感受到了威胁。在做过评估后,珊瑚告诉队友,自己感觉很不好,想下撤。队友的状态也很好,虽然有亮冰,但也没发现什么危险,还好因为都是老朋友,经常一起登山,对登顶也没有太大的执念,于是简单商议后就结组下撤,结束了这次尝试。
此次速攀玉珠峰,虽然没有登顶,但是珊瑚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能力,知道了自己在6000米级雪山上速攀时的状态,觉得很好玩儿,以后可以多尝试速攀,尝试国人的FKT。问及是否会因为没有登顶而有遗憾,珊瑚回复:“完全没有遗憾,我感受到了自己在速攀中的状态,已经达到了这次的目的。自己去玩,登不登顶意义不大。或许我还会再去玉珠峰,但绝对不会是因为上次速攀没登顶。再说,还有那么多事等着我去做,干吗非得死磕一座山?”也许正是如此洒脱的性格,才会让珊瑚一次又一次地去尝试更多的挑战。从玉珠峰返回后,珊瑚直接去了北京,参加了一周后的北京TNF100越野跑。
速攀哈巴 探路引来的争议
“工作中,我非常严谨,但是在个人爱好方面,就比较随性,跟着兴趣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压根儿不会想太多,好玩就行。”这大概是珊瑚对自己最真实的描述。
2016年5月,珊瑚在大理成立了“珊瑚越野俱乐部”,开始做越野跑的推广,并设立了相关课程。在第一期的课程里面,就有速攀哈巴雪山的项目。珊瑚想着要带学员去,那自己就得先去探探路,做到心中有数,于是在尝试了梅里外转FKT后,珊瑚和俱乐部的教练去了哈巴雪山。
5月29日,到达哈巴村后,他们当天晚上便从海拔2790米的哈巴村直接登顶,冲顶当天天气很糟糕,有风雪,衣服上、眉毛上、头发上都是冻结成冰的冰渣,经过5个多小时的攀登后,他们成功登顶。
登顶后,珊瑚习惯性地按了GPS的暂停键,然后拍照,因为是第一次登哈巴雪山,下山后上传数据、发朋友圈。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一条朋友圈,引来了争议。
遭受质疑的并不是珊瑚的攀登,而是她所发朋友圈里GPS手表上的数据,而同在月初速攀过哈巴雪山的山友WJ则专门写了文章来阐述此事,并指出珊瑚有造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当朋友发过来质疑哈巴速攀的帖子时,珊瑚也很奇怪,怎么自己以个人行为去玩了一下(准确地说应该是探路),竟然遭到质疑?于是珊瑚仔细地看了那篇质疑自己的帖子,觉得还挺有趣,上传到后台的数据,自己都还没有看,竟然有人拿出来做了分析。
数据显示,速攀轨迹存在断点,于是珊瑚咨询了相关朋友,想弄明白怎么回事,朋友表示GPS手表在高海拔地区出现误差也很正常。珊瑚想想也有道理,毕竟连人都有可能出现高原反应,何况电子产品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这很正常,毕竟大家想法都不同。但是对方直接进行人身攻击和道德判断,这让珊瑚很不爽,本想着回应,可后来想了想,为什么要回应?完全没有必要,对于不相关的人,连话都不会多讲,对方又不是自己在乎的人,与其把时间花费在争论上,还不如去院子里晒晒太阳或者找朋友喝酒。
看了珊瑚2016年的行程就不难发现,珊瑚确实很忙。6月底,珊瑚打着绷带完成了“霞慕尼环勃朗峰天空跑80公里”,累计爬升超过6000米;7月在“越野培训班”中帶学员体验了一次哈巴雪山速攀,7月底去攀登了慕士塔格峰;而在9月,又连续参加了三场疯狂的赛事:意大利4K(330公里)、意大利TDG(330公里)、日本UTMF(16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