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几何研究性学习策略探讨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bita8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江苏 张家港 215600)
  摘 要:从把学生“带出”课堂——情境与体验的教学策略、把学生带入问题——诱导与激发的教学策略、把学生引向探究——习得与操作的教学策略、把学生带进思考——反思与拓展的教学策略等方面,探讨初中几何研究性学习策略。
  关键词:初中几何;研究性学习;学习策略;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36-01
  初中几何教学历来是教学改革的“桥头堡”,现行数学教材跳出原来的几何板块格局,打破旧公理体系,“突出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师开展几何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文章探讨初中几何研究性学习策略。
  一、把学生“带出”课堂——情境与体验的教学策略
  几何概念定理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精确性,学习起来有一定的思维难度。为了提高初中生学習兴趣,不管是概念定理形成的形式,还是概念定理同化的形式,数学教师在教学时都要以初中生头脑中已有的、自发性的概念定理(前概念)为依托。初中几何的每一个模型,一般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它的背景。因此,在苏科版初中数学“空间几何”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初中生学习几何的兴趣,让初中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从而建立一种较好的几何理念。事实上,让学生动手画(有时是实物素描,如画学校里的亭子)是“几何体验教学”的首选切入点。爱动手画图是初中生的一个特点,初中生在动手画图的过程中,展现了个人的想象空间,培养了空间思维能力,对几何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把学生带入问题——诱导与激发的教学策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心脏。“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陶行知)但在初中几何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大有讲究。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在上海某重点中学听了一节物理课,课后不解地问:“这堂课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可见,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才是问题教育的真谛。假如教师把画画与学习几何等同起来,那么就不是进行数学教学。初中几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将初中生置于几何问题情境之中,把学生带入问题中,激发初中生对几何图形的学习热情。研究性学习的问题一般包括发现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可把几何问题分为以下五类。一是情境性几何问题,比如观察某一个场景、说出物体的形状。这种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要学生自己去提出、求解或做出解释。二是特征性几何问题。指辨别并归类几何图形的特征、性质等。比如,尽可能多地说出正方形和正三角形的相同点及不同点。三是举证性几何问题,即推广举证(包括验证、论证)性问题。这类问题具有趣味性,能引起初中生的思考,对初中生提出智力挑战。要解决它,往往需要伴以个人或小组的数学活动。四是反演性几何问题,或者叫再现性问题。例如:已知一个物体的展开图,要求画出该物体立体图;已知某物体的立体图,要求在现实中寻找它的原型或制作模型。这类问题不一定有终结的或唯一的答案,各种水平的学生都可以由浅入深地进行回答。五是操作性几何问题,即“做数学”。
  三、把学生引向探究——习得与操作的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数学概念的获得,往往是一个心理表征的构建过程。”但是,这种心理表征并非是一张“心理照片”,而是主体在经历独特的神经活动体验时产生的一些“可构建性”的神经事件。这里的“主体体验”就是学生自我“习得”的一种。我国古代的“格物致知”教学思想,就与“习得与操作”教学策略有内在联系,“格物”在研究性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几何天生具有“看得清、摸得着”的特点,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设计了许多“做数学”,比如量一量、填一填,以及观察物体、辨别方向、制造模型、设计图案等,这些都是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形式。
  四、把学生带进思考——反思与拓展的教学策略
  数学教师必须认识到,“此事项需要证明”才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综合证明的格式,感受公理化思想”,这是几何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数学教师不能只教知识(如对顶角相等的结论),而不教思维(如等量减等量差相等)。几何证明教学的关键是思维的流畅性,实现思维流畅性的关键是打开思维网络上的“节点”。一是注重“一题多解(证)”。比如“勾股定理的证明”就是一个节点,发动学生讨论它的不同证法,有助于思维训练。二是强化“一法通用”。比如“数数”(如线段的条数、角的个数、三角形的个数、平面的个数)就是一个节点。教师在引发讨论、指导解题、归纳小结时,对此类通用方法应当进行强化。三是引导“一线贯穿”。比如图形的对称性也是一个节点,用图形的对称性对距离、运动、旋转等进行分析,就可把直线、线段、三角形、四边形、圆等融为一体。四是点击“一型概括”。就图形世界来说,它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反映到几何教学中就形成许多几何模型。几何模型,就是形象思维网络上的节点。构造这样的模型,进行一题多变、多题一解、解题反思等训练,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前提。
  作者简介:蒋欢欢(1990-),女,江苏张家港人,中学二级教师,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赵生初,许正川,卢秀敏.图形变换与中国初中几何课程的自然融合[J].数学教育学报,2016(04).
  [2]蔡斌.启发学生思维突破初中几何学习难点[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
其他文献
摘要:提出用户浏览兴趣迁移模式作为关联规则生成的基础的思路;给出了用户频繁访问路径的更新算法,用聚类主题号代替浏览序列的页面号,获得用户浏览兴趣迁移模式,以此得到更优化的个性化服务。  关键词:用户兴趣迁移模式;个性化服务;聚类主题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7-31280-01  Research on Personalized Servic
对等(P2P)网络是实现下一代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等网络的可用性依赖于时网络上数据的高效的查找和提取方法.如何高效的定位和搜索P2P网络上的资源是P2P网络实现的最为关键
摘 要: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这种精神在各行各业都具有融通性,故可以应用于各个行业。职业院校的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同样也需要这种精神,要把握以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为核心的工匠精神,不断提高语文课学习质量。文章主要从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方面阐述与语文课的融通。  关键词:工匠精神;精神内涵;语文课;融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针对巨大数量的、多输出的Web Services,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使用产生式建模,避免对合成方案的再优化;利用高效率的参数级本体消除合成语义冲突,然后使用无回溯反向链算法进
摘 要:解题反思是对解题过程和解题结果的分析回顾,它对破解认识封闭、助力条件挖掘、定向解题思路和摆脱变式训练困惑等有重要作用。文章从借力反思、破解认识封闭,巧用反思、助力条件挖掘,活用反思、定向解题思路,常用反思、摆脱变式困惑几方面研究学生如何通过解题反思获得更好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中学数学;解题反思;作用;问题意识;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
牛结核病(TB)是重要的人兽共患慢性消耗性传染病,被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定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农业部定为二类动物疫病。牛分枝杆菌为结核病主要病原之一,宿主谱广泛,包括牛、人
本文就网络安全及管理的重要性.详细阐述了网络安全防护的几种常用技术: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和网络防病毒技术。
摘要:网格是未来网络的发展方向。本文着重介绍和讨论了在网格技术的支持下,现代物流信息管理过程所具有的特点,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网格技术在典型物流环节中进行应用的关键之处。  关键词:网格;现代物流;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6)05—0069-01
数字水印是信息安全领域一个年轻而又发展迅速的研究方向。本文对数字水印技术的原理、实现方法进行介绍。并对数字水印遇到的攻击及时策进行了讨论。
摘 要:文章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研究。要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教师就要做好课前准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营造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性;合作探究;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3-0051-01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