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城乡二元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为突出的矛盾,经由文化转型实现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和最根本途径。中国需要树立大文化理念,制定和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总体文化战略。
[关键词] 现代化; 城乡统筹发展; 文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 G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8)03-0028-02
一、中国社会现代化凸显城乡二元化矛盾
现代科技的创新与应用使传统社会全面转型,是为社会现代化。在近500年中已有两波“现代化”:一是农业社会转为工业社会,二是工业社会转为信息社会。每一波都是文化的根本变革。第一波现代化表现为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城市化、文化理性化、普及初中等教育等。第二波现代化以知识化、网络化和全球化为主要特征,其核心社会目标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学界认为,现代化是发达国家16世纪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发生的全面深刻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过程。
中国现代化任重道远。不仅由于其后发、晚起、水准低,更由于城乡“二元化”、“三农问题”成为发展“瓶颈”。
中国现代化至少落后一百年,国际竞争力低,城乡“二元结构”日渐突出。城乡“二元化”表现在:城市经济是大工业,乡村主要是小农经济;城市有现代化的交通、通信、卫生和教育等设施,乡村则匮乏此类;城市人有充裕和悠闲的消费,农民却等温饱于消费。城乡差距十分明显。例如,重庆作为直辖市、特大中心城市,但其3100多万人口中农村居民占8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4:1。城乡差距悬殊,凸显了中国严重的“三农问题”。
二、统筹城乡文化发展至关重要
现代化既是社会转型更是文化转型。两个转型的中轴则是传统人转变为现代人。英格尔斯提出,现代化最根本的是人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传统社会的文化强调超经验的、反个性的、知足常乐的、天赋至上的、感情至上的价值观念;现代社会的文化强调理性主义、个性自由、不断进取、效率至上、能力至上等观念。一个国家或企业即使建立了现代化制度,但如果缺乏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未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那么,就会导致新制度的畸形发展甚至失败。这就是著名的“英格尔斯效应”,说明没有一个文化革新就没有社会现代化。因此,文化转型尤其是农村文化的现代化至关重要,它不仅是现代化的一个方面而且是一个根本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形成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矛盾和新旧文化冲突的矛盾。近年调研显示,在文化事业费中,城市占72%,乡村只占28%。乡村人均文化事业费仅为2元,县级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1册,远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2册的标准,也低于全国图书馆人均藏书量0.3册的水平。经费不足,设施老化,文化机构运转困难,公共文化资源偏少,造成农村文化发展严重滞后。在农闲季节,赌博、算命和巫术等腐朽文化趁机复起蔓延,妨害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阻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因此亟需实施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战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文化落后的面貌。
三、关键在于确立大文化理念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非常不同,影响了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和文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厘清和树立完善的文化观念实属必要。
“文化”与自然相对而言,指人类的总体实践活动及其总的成果,是为最广义的文化。马克思指出:“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身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91页)人在其自在性与自为性的矛盾之中构建文化,走向自由,“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26页)然而,“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人们通过文化产品享用,寻求肉体(和灵魂)的经验的艺术形式,不是把它作为劳动力和放弃的媒介,而是作为解放的媒介。(陈学明《社会水泥》,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108页)。由此,最狭义的文化“逐渐专门用于艺术”。(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在上述的两个端点中,存在着诸多具体文化活动、文化现象。文化是一个“综合整体,它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E.B. Taylor: The Origins of Cultur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58.1.)“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语言、艺术、宗教、科学,是这一历程的不同阶段。在所有这些阶段中,人都发现并证实了一种新的力量——建设一个人自己的世界、一个‘理想’世界的力量。”(卡西尔《人论》,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1页)所以,不可把文化仅仅等同于艺术或某一种意识形态形式,而应该确立面向人的全面发展、面向社会现代化的大文化观念以及相应的现代化文化发展战略。
四、全面实施总体文化战略
当前的文化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发展普遍不够;一是文化发展不均衡。只有制定实施面向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性文化战略,有针对性地、多种类型文化活动一齐推进,才能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1.加强科技兴农、科技兴国的力度。科技落后是现代化滞后的文化根源,在“三农”方面尤为严峻。目前中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仅有45%,而发达国家已高于80%。应加快科技创新与运用,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这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整个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
2.加强文化事业建设,加大农村文化投入。乡村城市化需要发展文化事业,应该为之加大投入。重点应有:加强农家子弟的学历、素质和职业教育,使之成长为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建设和完善文化服务体系,用健康文化占领阵地,提高乡村文化质量,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以村为着力点,实现工作重点、文化资源、文化服务“三下移”。
3.加强城市文化向农村的辐射力。农村文化深受城市文化影响。应充分利用城市文化的优势,通过由城市到集镇再到乡镇的梯次辐射,带动整个农村文化有序发展。应挖掘城乡结合带的文化发展潜力,主动与城市文化建设接轨,发挥连结纽带作用,接受和传播城市先进文化的辐射,做带动乡村文化发展的先锋。
4.加强发展城乡文化产业链建设。城乡及其文化差别,利于形成文化产业链。农村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应充分挖掘、整合、优化和利用,除满足农民自身需求外,可以进城展演或吸引旅游。城市的文化援助也可以适度采取文化产业的形式,促进实现城乡文化经济的互动与交融。
5.加强道德法制建设。道德法制是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文化形式。现代中国的道德法制建设既应普遍强化,更要面向乡村农民下大工夫。施行普法教育,树立法制至上观念,对于变革农民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治理观念十分必要。但终究有一些法律鞭长莫及、舆论微不足道的难题,因此应法律和道德双管齐下,树立德法并重风范。
6.加强社会风俗建设。“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正风俗之道,莫先于守令之知所务。”(《明史·列传第二十七》)城乡风俗习惯差别明显,彰显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对立和冲突。应该从有利于社会现代化、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幸福和自由发展出发,移风易俗。开展风俗习惯建设,关键是使人们闲暇时间有所趋鹜,有所追求。这就是要用健康积极的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养成人们良好的习惯和崇尚。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博弈中,既不能守旧保守,也不能搞民族虚无主义。传统的有益的文化要甄别、继承和弘扬,新的时代精神要建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应该在本民族文化的扬弃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底蕴。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金城
[关键词] 现代化; 城乡统筹发展; 文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 G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8)03-0028-02
一、中国社会现代化凸显城乡二元化矛盾
现代科技的创新与应用使传统社会全面转型,是为社会现代化。在近500年中已有两波“现代化”:一是农业社会转为工业社会,二是工业社会转为信息社会。每一波都是文化的根本变革。第一波现代化表现为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城市化、文化理性化、普及初中等教育等。第二波现代化以知识化、网络化和全球化为主要特征,其核心社会目标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学界认为,现代化是发达国家16世纪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发生的全面深刻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过程。
中国现代化任重道远。不仅由于其后发、晚起、水准低,更由于城乡“二元化”、“三农问题”成为发展“瓶颈”。
中国现代化至少落后一百年,国际竞争力低,城乡“二元结构”日渐突出。城乡“二元化”表现在:城市经济是大工业,乡村主要是小农经济;城市有现代化的交通、通信、卫生和教育等设施,乡村则匮乏此类;城市人有充裕和悠闲的消费,农民却等温饱于消费。城乡差距十分明显。例如,重庆作为直辖市、特大中心城市,但其3100多万人口中农村居民占8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4:1。城乡差距悬殊,凸显了中国严重的“三农问题”。
二、统筹城乡文化发展至关重要
现代化既是社会转型更是文化转型。两个转型的中轴则是传统人转变为现代人。英格尔斯提出,现代化最根本的是人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传统社会的文化强调超经验的、反个性的、知足常乐的、天赋至上的、感情至上的价值观念;现代社会的文化强调理性主义、个性自由、不断进取、效率至上、能力至上等观念。一个国家或企业即使建立了现代化制度,但如果缺乏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未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那么,就会导致新制度的畸形发展甚至失败。这就是著名的“英格尔斯效应”,说明没有一个文化革新就没有社会现代化。因此,文化转型尤其是农村文化的现代化至关重要,它不仅是现代化的一个方面而且是一个根本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形成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矛盾和新旧文化冲突的矛盾。近年调研显示,在文化事业费中,城市占72%,乡村只占28%。乡村人均文化事业费仅为2元,县级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1册,远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2册的标准,也低于全国图书馆人均藏书量0.3册的水平。经费不足,设施老化,文化机构运转困难,公共文化资源偏少,造成农村文化发展严重滞后。在农闲季节,赌博、算命和巫术等腐朽文化趁机复起蔓延,妨害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阻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因此亟需实施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战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文化落后的面貌。
三、关键在于确立大文化理念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非常不同,影响了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和文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厘清和树立完善的文化观念实属必要。
“文化”与自然相对而言,指人类的总体实践活动及其总的成果,是为最广义的文化。马克思指出:“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身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91页)人在其自在性与自为性的矛盾之中构建文化,走向自由,“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26页)然而,“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人们通过文化产品享用,寻求肉体(和灵魂)的经验的艺术形式,不是把它作为劳动力和放弃的媒介,而是作为解放的媒介。(陈学明《社会水泥》,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108页)。由此,最狭义的文化“逐渐专门用于艺术”。(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在上述的两个端点中,存在着诸多具体文化活动、文化现象。文化是一个“综合整体,它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E.B. Taylor: The Origins of Cultur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58.1.)“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语言、艺术、宗教、科学,是这一历程的不同阶段。在所有这些阶段中,人都发现并证实了一种新的力量——建设一个人自己的世界、一个‘理想’世界的力量。”(卡西尔《人论》,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1页)所以,不可把文化仅仅等同于艺术或某一种意识形态形式,而应该确立面向人的全面发展、面向社会现代化的大文化观念以及相应的现代化文化发展战略。
四、全面实施总体文化战略
当前的文化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发展普遍不够;一是文化发展不均衡。只有制定实施面向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性文化战略,有针对性地、多种类型文化活动一齐推进,才能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1.加强科技兴农、科技兴国的力度。科技落后是现代化滞后的文化根源,在“三农”方面尤为严峻。目前中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仅有45%,而发达国家已高于80%。应加快科技创新与运用,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这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整个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
2.加强文化事业建设,加大农村文化投入。乡村城市化需要发展文化事业,应该为之加大投入。重点应有:加强农家子弟的学历、素质和职业教育,使之成长为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建设和完善文化服务体系,用健康文化占领阵地,提高乡村文化质量,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以村为着力点,实现工作重点、文化资源、文化服务“三下移”。
3.加强城市文化向农村的辐射力。农村文化深受城市文化影响。应充分利用城市文化的优势,通过由城市到集镇再到乡镇的梯次辐射,带动整个农村文化有序发展。应挖掘城乡结合带的文化发展潜力,主动与城市文化建设接轨,发挥连结纽带作用,接受和传播城市先进文化的辐射,做带动乡村文化发展的先锋。
4.加强发展城乡文化产业链建设。城乡及其文化差别,利于形成文化产业链。农村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应充分挖掘、整合、优化和利用,除满足农民自身需求外,可以进城展演或吸引旅游。城市的文化援助也可以适度采取文化产业的形式,促进实现城乡文化经济的互动与交融。
5.加强道德法制建设。道德法制是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文化形式。现代中国的道德法制建设既应普遍强化,更要面向乡村农民下大工夫。施行普法教育,树立法制至上观念,对于变革农民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治理观念十分必要。但终究有一些法律鞭长莫及、舆论微不足道的难题,因此应法律和道德双管齐下,树立德法并重风范。
6.加强社会风俗建设。“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正风俗之道,莫先于守令之知所务。”(《明史·列传第二十七》)城乡风俗习惯差别明显,彰显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对立和冲突。应该从有利于社会现代化、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幸福和自由发展出发,移风易俗。开展风俗习惯建设,关键是使人们闲暇时间有所趋鹜,有所追求。这就是要用健康积极的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养成人们良好的习惯和崇尚。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博弈中,既不能守旧保守,也不能搞民族虚无主义。传统的有益的文化要甄别、继承和弘扬,新的时代精神要建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应该在本民族文化的扬弃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底蕴。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