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造型课程教学

来源 :希望月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z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艺术教育的内涵入手论证了当下国内的艺术设计基础造型课程体系仍然处于建构的过程中。通过叙述“基础”、“造型”的概念、分类阐述了有必要以新的视角审视艺术设计专业基础造型课程中基础性的内涵。对艺术设计专业基础造型课程教学模式中的”基础”理解,不应当仅是造型基本技能的理解,基本技能之外还应包括对现代绘画形式的理解、对现代设计观念的理解、对人文科学的全面认识。所谓艺术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应当是造型技能、造型观念、造型素质三者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造型基础;艺术教育;设计;具象形态;抽象形态
  
  在漫长的绘画史中,人们借助于数学、解剖学、物理学的透视及色谱规律等知识,已经把绘画中的写实性发展得淋漓尽致。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注重写实性的绘画造型能力培养,通常以专业美术人员的造型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对观察和表现都设定了较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比例、透视、体积、明暗、构图、质感、色彩等造型艺术的基本知识还要能做到准确真实的描绘对象。这种技法教育作为职业美术教育中的一枝本无可非议,但如果只是简单的、一概而论的把它与现代美术基础造型教育等同则有失偏颇。“艺术教育是一个开放的领域,艺术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扩展的,艺术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传统认为的艺术技法的教育,而且是一个开发智慧的复杂系统工程”。《当代社会与文化艺术》第一页。(英)伯尼斯.马丁著
  由于时代的原因,传统的美术技法教育曾主宰中国的美术教育体系很长一段时间。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造型课程教学体系同样面临这样的尴尬。现代设计在中国发展不过20多年,如同所有的理论总是滞后于实践一样,艺术设计教育也总是落后于现代设计的实践。这一点在中国现在的艺术设计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年来,国内众多专业院校和设计人士纷纷为寻找符合设计教育特点,能最为有效培养设计综合素质和提高设计表现能力的基础造型课程素描和色彩教学和应用体系,作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一定成果。然而当下国内的艺术设计基础造型课程体系仍然处于建构的过程中。
  “基础造型课程”是对学校美术教育入学初级阶段基本素描、色彩课程的统称。此类课程参照客观对象,重在“造型”。何谓“造型”?“造型”是人类特有的文化行为,所有为增进人类文明、人类幸福而创造、制作的艺术用品和日用产品都属于人类的造型范畴。在造型类别上可以分为平面造型、立体造型、动体造型。平面造型包括:架上绘画、图形设计、平面广告、装饰绘画以及各类标识;立体造型包括“雕塑、建筑、产品、环境;动体造型包括:舞蹈、活动雕塑、体操、光构成、影视艺术等。何谓“基础”?原意是指建筑房子所打下的地基。在造型艺术领域,“基础”既是造型技能的培养,同时又是正确造型观念的确立,也是培养从事创造工作所特需的造型素质。欧美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包豪斯设计基础造型课程教学体系创立以来就以经对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基础造型课程的基础性做了深入的研究。长期以来,我们对基础造型课程的“基础”内涵认识仅局限于造型技能,而对于造型观念、造型素质则缺乏足够的认识。
  设计(“design”)一词源自于英语的“Designe”,它和法语的“Dessin”及意大利语的“Disegno”一样都起源于拉丁文的“Designare”(表示)。综合起来,用中文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含义:设计、计划、草图、素描、结构、构想、样本等等。由于上述的种种要求,艺术设计基础造型课程的基础性决不能仅仅只理解为造型技能的基础性。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造型课程教学沿用了“绘画艺术范畴”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具象绘画能力的培养为目的的绘画基础造型课程教学与以抽象形态和造物构想训练为目的的艺术设计基础造型课程教学之间在观念、目的和方法上的差异性,决定了必须重新以新的视角审视艺术设计专业基础造型课程中基础性的内涵。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造型课程教学作为基础性教学,应包涵以下几个层面的含意︰
  
  一、作为基础性教学,艺术设计专业基础造型课程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纳入教学的范畴。
  
  不应该仅仅是以写实绘画形态为主的教学体系。单纯侧重以写实基础素描或色彩造型能力培养为目标,会使学生对能力的认识偏向于技术的层面上。现代设计艺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设计观念,艺术设计能力的指向趋于多元化,这种能力的培养是是传统基础造型教学未能触及的。因此,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基础造型课程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纳入教学的范畴,综合艺术能力主要包括︰艺术的感知能力、艺术的评价能力、艺术的创造能力,以及相应的交流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培养综合艺术能力的最大价值在于为消除学科原有知识体系中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提高综合艺术能力,它不在局限于某门类细化的知识技能,而是立足于"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使学生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和全局观念,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提高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相关能力。不论是从工业文明的发展观看,还是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统一、的发展观点看,现代设计师“其意味都超出了传统设计家的职业范围”。“设计不仅是体现技术教育的专业部分,还是自由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非物质社会》美马克.第亚尼
  
  二、作为基础性教学,艺术设计专业基础造型课程教学应把培养学生对基础造型课程诸多要素的理解作为不变的课题之一。
  
  如果把艺术设计专业基础造型课程理解为研究造型、平面空间以及创造图式的学科,那么就首先要对组成该学科的诸多要素作进一步的研究,空间物质的形态、结构、线条、空间、明暗、表现媒介、色彩构成样式、肌理等是构成其主要要素,每一要素又可以分为若干要素,如形态中又可以分为具象形、抽象形;空间又可以分为混合空间、矛盾空间、绝对空间、相对空间、三维空间、二维空间、多维空间;结构又可以分为自然结构、画面结构;明暗又可以分为相对真实明暗、主观归纳明暗;色彩又可以分为自然色彩归纳、画面色彩结构主观归纳等等。如果我们需要打破传统基础造型课程在思维层面上的束缚,就应首先强化对学生基础造型诸多要素的内涵理解,在训练中增加理性分析的比重,使学生从被动再现转变到主观表现、从直观描摹到角色参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认为:绘画具有“思维”的本质,这是把绘画过程作为视觉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得出的结果。基础造型训练从技能的载体转变为进行艺术思维的方式,要培养学生应用基础造型语言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这样的基础造型训练就不再是形式上的添加,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三、作为基础性教学,艺术设计专业基础造型课程教学应选择与传统基础造型教学不同的训练方式。
  
  在使学生具备现代绘画知识及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相关知识的前提下,象学生传达从自然形态过渡到抽象形,从自然色彩过渡到构成色彩的训练方式。从研究自然形态中获取深入形态表象和生命机体之中的洞察力,从而超越模仿,达到主动性的认识与创造。以分离、接触、覆叠、透叠、联合、减缺、差叠、重合的方式研究物质形态的组合关系,这样不但使学生在基础训练有机地主要同专业设计联系起来,也能对形态本身形成新的视觉经验。学生由主动的选择与综合处理,涉及了个人化的审美与表现,确立发现周围曾经忽略的形态美感的认识,提高了对自然物象的敏锐感受力。一切素描技巧来都源于对形态的全面感受,摈弃概念化的素描程式语言,丰富写实表现的技术,建立在对自然物一般形态理解基础上的造型意识,实质上体现的也是一种设计意识。
  综上对艺术设计专业基础造型课程基础性的研究中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对艺术设计专业基础造型课程教学模式中的”基础”理解,不应当仅是造型基本技能的理解,基本技能之外还应包括对现代绘画形式的理解、对现代设计观念的理解、对人文科学的全面认识。所谓艺术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应当是造型技能、造型观念、造型素质三者的完美结合。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思菲德指出:“教师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思想、扩大参照框架使学生自己的经验内容变得更精确复杂,要做到这点只有向学生提供更多仔细观察的机会,和用于标示和改善鉴别能力的必要词汇,并能用于发展新观念、观察能力的方式启发他们。而只用一种机械的方式指导他们画画是达不到目的的。”这是罗思菲德在美术教学中提出的一个革命性观念,他把激发更多的创作思想作为教学目标,把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他表明美术教学需强调人类原本的情感和意识,艺术思维的培养不应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因此作为引导训练的教师首先应该创建开放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和创造的自由。民主、开放和自由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具备的条件,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形成。其次教师应该实施多元化的基础教学模式,学生正处于艺术思维的成长时期,每个人的喜好、个性、素质、知识接受能力都有不同,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模式和相对狭窄的教学內容,都极有可能限制学生艺术设计思维的发展和个性艺术设计思维的形成。当下国内设计专业基础造型课程体系尚处于建构时期,构成教学、意象教学、超现实想象的教学、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的教学,都可以有选择的向学生传达。课堂上的教学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为主,选择若干种主要的训练模式无可非议。然而应试高考美术教育,使大部分学生对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对写实性素描、色彩的理解,艺术创造思维相对被禁锢,因此打破学生心目陈旧的艺术观念,激发出他们的艺术理念选择和研究的热情,也应当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造型课程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表象的臻于完美的艺术设计基础造型训练模式加上心象的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形成更好的、有针对性的艺术设计基础造型课堂教学,方能为学生将来的艺术设计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美)《非物质社会》马克.第亚尼编著腾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第一版
  [2](美)《西方艺术教育史》阿瑟.艾夫兰编著刑莉常宁生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
  [3](美)罗思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王德育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4]陈立勋编著《新概念素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0第一版
  [5]周刚编著《体验设计.素描》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3第一版
  [6](英)《当代社会与文化艺术》伯尼斯.马丁著李中泽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第一版
其他文献
声乐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探索声乐小组课教学改革,有利于高师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声乐综合素质的拓展。
二十一世纪外语基础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和进步表现,为学生终身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无疑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更新观念,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方式。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如何更好地实施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更快的成长和发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人才的质
避孕套用于计划生育以及预防疾病的作用已众所周知.随着微创外科学的发展,近几年来,避孕套在我院外科手术中应用广泛,既简便,又实用,不仅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增加了
摘 要:构建和谐校园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团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主要论述高职院校的团组织如何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在思想教育、教学实践、学生管理、就业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团组织;思想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当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共青团如何投身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之中,是摆在团组织面前的现实课题。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和谐及人与
摘要:作为承东启西的中部,却逐渐成为“锅底”,中部凹陷之说决非杞人忧天。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有中部发展好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才有可能。因此,研究中部崛起进程中遇到的困境及解决措施,实乃当务之急。  关键词:中部崛起;凹陷;政策倾斜;创新;承东启西    一、 崛起的内涵    中部地区在国家区域经济战略中的不均衡发展,使得“崛起”概念由此提出。各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大体平衡的态势,是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