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月背去!伟大梦想决定伟大创造

来源 :党员生活·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maoc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球背面对于人类而言,是“秘境中的秘境”。
  由于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等,加上被地球潮汐锁定,地球强大的引力让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人类在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的正面。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类陆续向月球发射了100多次探测器,但还从没有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开展就位探测。
  1962年4月26日,美国“徘徊者4号”探测器撞击月球背面,成为首个在月球背面硬着陆的探测器,但并未传回任何数据。
  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正式批准立项;
  2007年,嫦娥一号任务绕月探测,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
  2010年,嫦娥二号成功发射,获得国际最高7米分辨率全月影像图,飞至日地拉格朗日L2点进行环绕探测,并对700万公里外的图塔蒂斯小行星进行高精度飞越探测;
  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落月并开展月面巡视勘察,实现了我国首次对地外天体的直接探测,把玉兔号的足迹刻在了月球;
  2014年,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圆满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关键技术,为我国正在实施的月面采样返回及未来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月球探测史的中国纪录。
  当嫦娥三号任务圆满完成以后,作为备份的嫦娥四号怎么办?该去哪儿?一度引发不少探月科学家们的讨论。
  不少人认为,嫦娥四号无须冒险,还应落在月球正面。然而,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首席科学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却坚定地提出:“中国探月工程应该走一步跨一步。落到月球背面去,这是一个创举。”
  然而,“到月球背面去”——在不少科学家眼中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由于受到月球自身的遮挡,在月球背面,任何人类探测器都无法直接与地球进行测控通信和数据传输。”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國工程院院士吴伟仁介绍,到月球背面去,必须要面对“不在服务区”的失联挑战。
  正是源于这样一种“不走寻常路、勇于挑战自我”的信念,中国航天人最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嫦娥四号要实现人类月球背面的首次软着陆!”
  “从技术发展角度来讲,如果我们未来要建设月球科研站,就需要航天器能够高精度着陆。”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表示,解决了这次任务面临的挑战,可为后续的深空探测和小行星探测打下基础。
  “奔月之路”
  梦想的力量,是人类对未知领域探索的不竭动力。
  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伴随着巨大的火箭轰鸣,肩负着亿万中华儿女的探月飞天梦想,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2018年12月12日16时45分,嫦娥四号探测器经过约110小时奔月飞行,到达月球附近,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完成“太空刹车”,被月球捕获,进入了近月点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
  嫦娥四号准时发射、准确入轨,原计划在近月制动前实施的3次轨道中途修正,期间只进行了1次。
  “准时发射、准确入轨”,实现起来并不轻松。成功架起“奔月之路”的,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金牌火箭”。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系统总指挥金志强介绍,探月工程任务对轨道高度和入轨精度要求都很高,长三甲系列火箭成为执行探月工程发射的最佳选择。
  低温发动机同时装配4台单机,选择性能最优的2台用于本次任务;单机产品通电老炼时间增加50小时,系统综合试验考核次数增加……
  围绕嫦娥四号任务窄窗口发射、冬季发射等特征,火箭研制团队开展专题风险分析,制定了520项预案。
  为了充分利用嫦娥四号任务两天内多窗口的发射机会,降低发射实施风险,火箭系统开展了技术创新,在低温加注后可以适应2天内多个发射窗口的发射要求。
  “这在国内尚属首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系统总设计师陈闽慷说。
  亿万双手,托举“嫦娥”,亿万颗心,牵挂“嫦娥”。
  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中国航天人用一次又一次生动的创新实践,诠释了创新对于实现梦想的关键意义。
  “惊天一落”
  经过约38万公里、26天的漫长飞行,2019年1月3日, 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了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月球背面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成功留下了人类探测器的身影。
  落月后,通过“鹊桥”中继星“牵线搭桥”,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多项工作,建立了定向天线高码速率链路,顺利实现了月背和地面稳定通信的“小目标”。
  11时40分,嫦娥四号获取了月背影像图并传回地面。这是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拍摄的第一张图片。
  作为整个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的关键组成,嫦娥四号的一小步,无疑是整个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的一大步。
  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的消息传开,成为“惊天一落”。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也第一时间向中国探月取得的成功点赞祝贺。
  嫦娥四号的着陆区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是太阳系中已知最大的撞击坑之一,也被公认为月球上最老、最深的撞击盆地。
  到月球背面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是全世界天文学家梦寐以求的事情,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
  中科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主任邹永廖说,月球背面具有独特性质,嫦娥四号着陆地是从未实地探测过的处女地。月球车在月背行走时,还可以获取综合地质剖面,将是国际首创。
其他文献
曹操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为什么一代枭雄对孙权有如此高的评价?  初出茅庐就不同凡响  年少时,孙权常跟在兄长孙策左右,参与军队内部的决策。15岁时孙权就被任命为会稽郡阳羡(今江苏宜兴)县长。公元200年,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孙权执掌江东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树立威信。他“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庐陵太守孙辅担心孙权太年轻,保不住江东,便
期刊
关于死亡,莫里有两句话非常值得深思:“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作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相約星期二》讲述了作者的大学老师莫里教授临终前的故事。莫里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来日无多,教授得知病情之后,决定将自己毕生的思想以临终授课的形式传递给更多的人。因缘巧合之下,他选定了他的学生,已经毕业十五年的米奇,作为这次课程唯一
期刊
很小的时候,我经常跟着奶奶一起去买菜。这个做了一辈子饭的老太太,总会有意识地教我分辨猪肉的新鲜程度、茄子的老或嫩、青菜是否打了农药……那个时候的我,懵懵懂懂地重复着这些简单劳动,却并不懂得奶奶是在教我做饭,教会我一生里最平凡但也最不凡的事情。  现在我长大了,看到了精致漂亮的杯盘碗盏,就不由自主想要全部带回家。不开心时做一顿好的吃下去,就不再惧怕风风雨雨。  原来柴米油盐也是一种成长与修行。  1
期刊
汪曾祺回忆过家乡的灯火,在汪老的笔下,那句“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如粗纹小方桌上,摆放的一碟小鲜,细品,特别有味。  灯火有味,尤其是旅途上,那些阑珊灯火是不能忘却的,有大味。  若干年前,寂静而寥远的俄罗斯西伯利亚旷野,在一条河流的转弯处,作家柯罗连科坐在一条船上,“发现前方黑蒙蒙的群山脚下闪现出一星灯光”。船夫表情漠然地告诉他,其实路途还很远哩。  有味的灯火,是生活的隐喻,照亮脚下的路。  
期刊
34年前,一批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登上浙江北部的莫干山,围绕经济改革展开热烈讨论。这场史称“莫干山会议”的讨论,成为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一段佳话。莫干山所在的德清县,也得“改革基因”之先,成为一片改革热土。  小县手握65张改革“名片”  德清有一个与改革开放“同龄”的改革样本。  1978年,当地一家乡镇砖瓦厂悄悄选派员工到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学习,研究所也派出“周末厂长”赴厂指导。年底,砖瓦厂新建的单
期刊
1月6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结束为期5天的非洲之行。中国外长连续29年每年首访选择非洲,凸显非洲在中国外交中的重要地位。  过去6年,在习近平主席引领和推动下,中非友好合作展现新作为、呈现新气象。5个数字,为你讲述习主席的非洲情缘。  一大理念  中国对非政策有一个大理念——真实亲诚。  2013年3月,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首访非洲,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时这样说:  “对待非洲
期刊
据统计,辽宁工业遗产包括钢铁、煤炭、化工、造船、装备制造等品类,在辽宁乃至全国的工业生产和经济建设中都曾发挥重大作用。这些工业遗产涉及主题多样,都有较强的教育、警示价值可供挖掘。  从2003年起,辽宁省开始注意到这类文化遗产的价值,全省文化、旅游、工信、商务等部门联合,启动工业遗产的普查、摸底等工作。  从旧厂房到博物馆  近年来,辽宁省政府先后将抚顺龙凤矿竖井、辽河油田第一口探井、沈阳铸造厂翻
期刊
人们热衷于为舞台中央的故事立传,两位社会学研究者则把目光投向了边缘,他们花了数年,为城市拾荒者写了本书。  “他们在哪儿生活?他们从哪儿来?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之前从来没有追问过。”张劼颖说。这位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学者感慨。  此后,她和香港中文大学的胡嘉明教授一起,慢慢走近拾荒者这个群体。最终,两位研究者写出了一本《废品生活》。  一样和不一样  张劼颖记得,拾荒者通常几户共住
期刊
按照西方的礼仪,双方在做面对面的交流时,总该用眼睛直视着对方的眼睛才好。因为那是你尊重对方的表示,是你在认真聆听对方话语的证明。而华夏民族似乎没有这样的谈话礼仪,我们只是一味讲求洗耳恭听。为了这洗耳恭听,那听者竟然常常是低着头的;于是,自然也就无法直视对方的眼睛了。  后来,渐渐地便开始有人非议国人的这种说话习惯,拿他人的礼仪挑剔起自家的礼仪,弄得我们仿佛压根就不懂得谈话的礼节似的。其实,相比于西
期刊
2019年1月11日,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再传捷报,嫦娥四号着陆器、巡视器顺利完成互拍成像,标志我國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来贺电。  15年的探索、38万公里的追寻,中国航天以“探月梦”托举“中国梦”,书写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惊鸿之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