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碳边境调节机制工作进展及思考

来源 :环境保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16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边境调节是中美欧气候合作的热点议题,欧盟、美国近期均表示计划或考虑建立碳边境调节机制。本文从概念内涵、联邦及州政府层面工作进展梳理了美国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相关讨论,并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电力行业碳边境调节机制为案例分析了美国碳边境调节机制面临的挑战,即美国联邦层面统一碳定价尚未起步,碳边境调节缺乏基础;碳边境调节设计复杂,实施成本极高;碳边境机制实施效果及必要性存疑。对此,建议我国加强对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研究,密切跟踪欧美相关工作动向;加强中美交流与合作,以对话拓展合作空间;全面了解立场,在现有政策框架下探索
其他文献
《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的印发实施,对于推动长三角地区在全国率先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为全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探索有益模式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划明确了生态环境共同保护的目标、任务和路径,成为推动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规划需要与“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结合实施,要在创新协作联动机制、构筑支撑体系、加强评估考核等方面强化统筹推进。
“无废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五位一体”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绍兴市是浙江省唯一的“无废城市”试点,试点工作翻开了绍兴城市建设的重要篇章。作者分析了当前绍兴“无废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助力绍兴“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形成绿色循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倡导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社会发展模式,探讨了如何促进绍兴在“无废城市”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循环经济的转型升级。
随着各类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一些从化学品中产生的新污染物对我国居民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危害已开始显现。然而我国对新污染物监测技术的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监测体系,更无法明晰各类新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因此,通过梳理对我国水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全氟化合物、微塑料三类常见新污染物的已有定量研究成果,提取所研究案例的新污染物定量监测结果,总结我国水环境中的新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我国新污染物分布区域较广,已经覆盖了我国大部分区域;新污染物的污染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相关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
民法典侵权责任篇的亮点之一在于明确了生态环境的修复和赔偿规则,强调以违反国家规定为前提,周延列举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内容,为公私法合力救济生态环境损害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损害公私法救济模式并存,但位序不明、各有困境,有必要从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各自优势出发建构公私法合力救济模式。处于改革试点中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最具公私法合力救济模式特征。建议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在行政磋商之外增加行政执法作为前置条件,强调执法主体与起诉主体的同一性或协同性,赋予环保组织等参与行政执法过程的法定权利等。
面对全球化的曲折进程和气候问题的复杂挑战,德国致力于平衡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本文通过对德国气候治理战略、目标演变进程的回顾与总结,发现德国气候治理政策法规体系正逐步完善,实现了“碳排放达峰”及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德国正在积极推进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全球影响力日益加强。为实现我国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提出我国应制订突出绿色低碳发展的能源发展规划、修订可再生能源相关法规、完善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及推进“一带一路”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等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