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腺癌合并多发高级别腺瘤1例

来源 :中国肛肠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dead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 ,37岁.因左下腹肿块伴疼痛半个月于2021年2月4日入院.患者于半月前因腹部疼痛不适、自行发现左下腹有一肿块 ,随即到就近医院就诊 ,经B超检查 ,发现腹腔内有一巨大混合性肿块.病程中无明显体重下降 ,无排便习惯改变 ,未见脓血便.腹部检查 ,左下腹可及一12 cm × 12 cm 不规则肿块 ,可活动 ,质硬 ,无明显压痛.行增强CT 检查 ,见降结肠肠壁增厚 ,管腔扩张 ,其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肠系膜多枚淋巴结肿大 ,最大者直径1.4cm ,形态不规则.临床诊断为左半结肠癌.经全面检查和充分的术前准备 ,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下拟行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先取脐部戳口建立人工气腹 ,进行腹腔探查.见结肠肝曲有一4cm×4cm、结肠脾曲有一3 cm × 3 cm 不规则肿块 ,质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降结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有一10 cm × 8 cm巨大肿块 ,侵及浆膜 ,并与大网膜紧密粘连 ,其外侧侵入侧腹壁.大网膜内有多个肿大淋巴结 ,质硬.因术中意外发现另有2处结肠肿瘤,加之发现乙状结肠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 ,遂决定中转开腹手术.常规游离大网膜、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近端距肿瘤10 cm处横断升结肠 ,远端距肿瘤10 cm处横断乙状结肠 ,以吻合器行升结肠乙状结肠端侧吻合术.快速冰冻病理报告为乙状结肠腺癌 ,大网膜和肠系膜内查见转移的淋巴结;结肠多发高级别腺瘤.患者术后恢复尚属顺利 ,于10 d后出院.
其他文献
为观察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麻醉效果,将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麻醉,观察
目的:了解不同甲状腺容积校正方法对武汉市学龄儿童的适用性,探索适宜武汉市学龄儿童的甲状腺容积的校正方法。方法:2019年5 - 8月,在武汉市洪山、汉阳、汉南、江夏、东西湖区,
为观察笑气吸入麻醉配合利多卡因肛旁注射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中的镇痛效果,将9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笑气吸入麻醉配合利多卡因肛旁
为观察营养均衡护理对产后便秘患者的效果,将102例产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营养均衡护理.实
为观察舒适护理在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将84例行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比较2组患者健康知识评分、舒适度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评分、舒适度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果表明,在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患者中应用舒适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水平,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为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全身麻醉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应用效果,将60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全身麻醉,比较2组患者在各时间点的血流动力指标,以及围麻醉期的各项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T2)、气管插管拔除后(T3)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相比于麻醉前(T1)时有明显升高(P <0.05),观察组患者在各个时间节点的HR、MAP无明显变化(P>
为观察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结直肠癌手术的效果,将结直肠癌患者61例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理念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速康复外科
为观察头孢噻肟钠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及对细胞免疫系统的影响,将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65例分为常规组33例和观察组32例.常规组患儿采用静脉滴注头孢唑肟钠治
为观察个性化护理在肠炎患儿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将84例肠炎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42例。常规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患儿采用个性化护理,比较2组患儿干预后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发热、腹泻、呕吐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 <0.05),干预组患儿治疗依从率高于常规组(P <0.05),干预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 <0.05)。结果表明,给予肠炎患儿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以明显缩短疗程,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藏毛窦为皮肤褶皱区域的一种慢性感染,好发于天生裂隙部位[1],尤其常见于骶尾部,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就本文对藏毛窦的病因、诊疗方案、预防及预后进行详细阐述,以期对临床工作者有所指导。1概述藏毛窦好发于青年(15~30岁),发病率为26/10万,男性发病率为女性2倍,好发于中东国家,军人尤为多见,据报道土耳其士兵发病率达9%,北欧较为罕见。1833年,Mayo[2]首次描述藏毛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