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血有肉,《觉醒年代》

来源 :高中生之友(青春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ao3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觉醒年代》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拍摄的一部与青春有关的电视剧.它用现代的价值观,用知识分子当“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讲述发生在20世纪初的故事.该剧穿越时空,打通古今,把上一个时代年轻人的精神交棒给下一个时代的我们.rn在剧中,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一群有志之士奋起抗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在混沌中求索,从新文化运动开始摸索,启蒙民众思想,力求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在探索的道路上,他们逐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达成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共识.
其他文献
教育改革作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党中央教育精神的主要途径.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推动下,高校思政课开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现代化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教学体系建设、课程设计、技术应用上,实现资源的倾斜,使思政育人工作发挥全部的价值,增强思政育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为此,针对思政课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改需要改进的对策,为高校全面落实思政教育改革工作提供帮助.
湛江作为南路革命的活跃地,有着众多革命旧址以及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其作为红色旅游资源蕴含着重要的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如何更好地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仍面临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应勇于创新,以旧址为依托,打造高质量南路革命文化学习线路;以互联网为依托,加快南路革命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以当地旅游发展为依托,注入红色旅游精神内核;以学校为依托,打造爱国主义研学教育实践基地.
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伴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体现出复杂性、多样性、矛盾性、易变性与不稳定性等特点,加剧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因此,正确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为主要议题进行分析,从更深层次解读其内涵,并对其逻辑关系进行梳理,最后从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育人方式、拓展实践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具体对策,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逻辑关系提供参考.
辽宁地区的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等不同时期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体现辽宁地区精神文化和党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貌.辽宁地区的红色文化为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社会实践、总结反思等方法,对加强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微”式生活扑面而来,微信、微博、微直播等“微平台”早已冲破时间和地域的阻碍,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交流的主平台.高职院校思政课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利用“微平台”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开展微时政、微公益、微课,打破思政传统课堂,将课堂有效和微形式相融合,提高思政课的灵动性.借助“微”形式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改革,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墨西哥当代艺术中关于空间的阐述,无疑给以欧美白人男性为主导的艺术疆域提供了异质性的解读,本文从原住民的记忆追寻,混生空间的当代表述,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批判,以及墨美不平等政治空间的控诉几方面论述了墨西哥当代艺术中的文化记忆,它成为艺术家寻找自身文艺记忆的载体与表现的对象,也为解读墨西哥当代艺术提供了一个窗口与门户.
思政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平台.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关联,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促进思政课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立足于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联,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实施的价值及困境,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对策.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作为陕西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陕南地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实现陕南地区农村大发展、大繁荣、大和谐,以期更好地巩固陕南地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发生.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现在它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更高层次的意识形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根本要求.生态源于自然,文明立于社会.只有全社会增强生态文明意识,从孩童抓起生态文明教育,特别是要根据中国的国情首先并重点在高校试点推广生态文明教育课程,逐步向中小学和全社会普及,让一代一代的青少年普遍受教,才能将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实现“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