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今的法治认同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ravi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理论、观念及规定有关法治的并适用于整体社会的所有制度、意识、实践的总体成果。法治认同是人们对法律的接受及实施,是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依法治国的建设方针,应当是遵循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前提下,来制定适用现在人们易于接受的法律制度,增加人们的接受度,更便于人们接受和实施,提高群众的认可度,为法治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依托传统法律文化建立适合当今社会法治建设规章制度。
  关键词:传统法律文化;法治认同;当今社会
  法治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要切实的实施展开,要寻找大众的认同落实到实际中来,成为行之有效的法律约束。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法治认同的内在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法律文化更是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瑰宝,我们对待传统法律文化的态度,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法律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并非生来就有,而是经过人们的认可,共同的实施,总结出来的法律条文。人们对法律的认可,与人们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这就说明法治的实施是建立在符合国情的社会环境中,才能更好被人们接受并实施。
  传统法律文化适合与当今社会的发展,有许多人不禁要产生疑问。传统是什么,是指历史过去发生的事情,是经过人们在实践中生活总结出来的经验。传统法律文化就是在这其中产生出来了,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几千年人们不断进步、不断总结的成果,也是因为基于对老祖宗的信任,人们才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法律进行认同,人们才能够在文化和法律的结合下进行法制实施与执行,传统法律文化对人们的法治认同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1]。
  传统的法律文化为我们的法律制定奠定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从最早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就提出治国看法,各家看法不同,出现争论。再到《商鞅变法》等制定严苛的法律,不被人们接受出现了反抗,充分的说明了任何法律的实行必须要得到人们的支持和拥护,否则很难开展下去。
  中国尚处在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新的法律文化还处在摸索的阶段,原有的观念依然主导着人们的思想,这必将成为影响人们的法治认同。传统法律文化已经在人们的心中形成烙印,并被人们所认可,在构建当今的法治社会更应当取得人们的认可与执行。
  二、将传统法律文化运用到现在的法治建设中
  (1)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礼”凌驾于“法”之上,而现在的中国则是更注重“法,二者如何转换,如何扭转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在传统的文化中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在治理国家上儒家思想更是注重民心,认为只有追求人们的意愿和需求才能治理好国家。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思维上和现代社会的“依法治国”出现冲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文化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法律是约束人行为的准则,只有在健全的制度保障下,人们才可以从事各种活动,在制定法律时也要结合传统法律文化,考虑到人们的意愿,制定符合国情的法律规范,让人们认同法律,那么人们也必将会遵守法治建设,形成法治认同。
  (2)將传统文化中的“统治者治法”向现代的法律治国进行转变。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可也看出,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提出了“贤人之治”的观点,这一观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提出的,虽然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但是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并不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太过于注重统治者的利益,重视特殊化群体“贤人”的利益。并没有意思到社会的长久发展离不开法律的维护,尤其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普通群众更是需要法律来进行保驾护航。在国家的治理上,传统文化尊重“人治”而现代国家则需要“法治”,只有全体人民群众的利益都得到发展,人民才会在心里上更加认同法治。也只有依照法律进行治理国家,保障社会秩序的有序进行,人民才会对法律产生信任与依赖。
  三、传统法律文化中“和”的理念运用法治建设中来
  从古至今无论发生任何事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靠暴力武力来解决,这就遵从了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中也提到过“大同思想”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他们的愿望都是美好的,都希望有个和谐的生存环境。“和”的思想一直受到人们的遵从,一直沿用至今,在人们的心中一直影响人们的思想,指导着人们的行为,例如:我们生活中产生矛盾,首先想到的是和平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才会想到运用法律。虽然现在提倡依法治国,但是和谐的理念并没有法律建设背道而驰,“和”的理念完美的与现在法治结合了起来,现代的法制建设继承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的理念,更是为当今的法制建设添砖加瓦。依法治国就是要建立在和谐的大环境下才能取得人们的认可,才能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总结
  法治认同是依法治国的先决条件,只有民众认可与支持,法律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法治认同的产生是长期历史发展产生的,维护了社会秩序,提高了经济发展,自然会增加认同感。只有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来自法律的平等,公正,人们才会产生信任,并执行。不论社会怎么发展,历史馈赠我们瑰宝不能丢,传统法律文化不能丢,它是我们当今社会法制建设的先行者。
  参考文献:
  [1]张永和.信仰与权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
  [2]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3,3.
  [3]圭多·卡拉布雷西.理想、信念、态度与法律——从私法视角看待一个公法问题[M].胡小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7.
其他文献
[摘 要]充分的就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失业现象,对经济发展是很大的损害,对社会稳定是极严重的威胁。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将就业放到重要位置,采取多种手段促进失业问题的解决。  [关健词]失业问题的解决;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就业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5)01—0015—02
历史不断推进的过程需要有一个个的里程碑,从20世纪的初叶到21世纪的初叶,在这风雷激荡的近一个世纪里,中国共产党召开的每一次成功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是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里程
1941年3月14日凌晨,刘厚总枪杀项英、周子昆、黄诚(负重伤未死)于泾县赤坑山蜜蜂洞内,慌慌张张地取走项英身上携带的金条、手枪,转身逃往山下投敌。 几天后,刘厚总怀着升官
摘 要: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对于一些随着而来的社会问题予以广泛关注,公共资源管理问题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公共资源的概念和特征,提出了目前公共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关的对策,以促进我国公共资源管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公共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公共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民群众共同享有的权益,公共资源管理问题是经济生活中的重点和难点,需要通过政府的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期刊
摘 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土地经营权流转这三项工作对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土地确权;规范土地管理;产权改革;集体与群众利益;土地流转;农业经营体系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土地经营权流转这三项工作对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2004年环保专项行动从2004年4月底持续到11月底,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131万人次,检查企业60万家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问题2.7万件,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6 462家,责令停产治理3 8
上市公司以当前矛盾的焦点来说,即主要是大股东与小股东(包括股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既是解决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上一个突出的矛盾,
参加展览是外贸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企业更加注重展会的专业化与品牌化,参加展览不仅是为了收获订单,更当成对外展示企业形象,把脉行业趋势的途径。展览组织方也拿出浑身解数,努力增加展览的附加值,让企业真正有所收获。  忆往昔  回忆是刻骨铭心的,请大家和记者一起走进出展世界,一起去铭记那所有,让人或惊喜、或感动、或收获的,回味无穷的,产生共鸣的展览瞬间。  :您从事出展业的时间,对出展业
张幼文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贸易大国转型发展的目标升级与战略创新”最终以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的形式结题,专著名为《要素收益与贸易强国道路》。封底
期刊
万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已胜利闭幕。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往开来,团结奋进,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重要报告,选举产生新一届
期刊